宗教改革和人文主義社會化!

文藝復興的先哲都是天主教徒,他們都信仰天主教,但是反對教會的荒淫無度和腐朽,有時候愛國和愛管理者是兩碼事。

文藝復興的先哲用自己的雙手譜寫人的頌歌,突出人和神一樣偉大,神或者神的代表和人一樣墮落,天主教的集權統治、思想專制受到觸動。

宗教改革是一種對羅馬天主教的教條和實踐拒絕和改革,建立新教。

猶太教最早信耶和華,但猶太教只允許猶太人信仰,缺乏普世性就傳播範圍很小。

一個猶太人創立了基督教,二者同源就相親相殺,互相仇視。而基督教開始也是一個民間宗教、地下宗教,受到猶太教和世俗的雙重打擊。

基督教的救贖思想為很多無所適從的底層人提供了精神食糧,公元四世紀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和政治相結合(基督教代替羅馬原來的諸神崇拜有利於封建王權統一思想),中世紀天主教開始統治西歐思想近千年,也是歐洲最黑暗的時代,政治上壓倒王權,成為左右和決定王權的力量。

再就是天主教的斂財術,他們集聚了當時社會的大部分財富,生活的奢侈淫意。教宗的斂財術:有大量的土地和房產,行使宗教職能收費(生老病死),十一稅,並由國家的權利來保證。

最可笑的贖罪券,教皇開始說100年賣一次,後來50年……1年一次,並且分包給各地教會,可謂瘋狂斂財。(此刻我不由不想到我們的TD財政,名義上那是屬於我們的,卻由我們的代言人高價賣給我們,何其荒唐!)

教會的權利高於政治權利,還掠奪了龐大的財富,最具殺傷力的是他對思想的禁錮,宗教思想專制獨裁,壟斷教育是壟斷思想的法寶。毫不留情的打擊異端思想的宗教裁判所,這樣龐大的權利想幹什麼都可以為所欲為。(你還得感恩,稱頌,何其相似)。

西歐向近代過渡,人文主義流行,在批評教會是逐漸彰顯其威力。

宗教改革的三個目標:一是整頓有人濫用羅馬會議,許多僧侶生活放蕩而破壞的教律。二是返回原始的教義狀態。三是放鬆對教義的控制,允許個人在自由的基礎上對教義做出自己的判斷。

馬丁路德的“因信稱義”,開始了宗教改革,他公然挑戰天主教會,不需要神父懺悔,人只要信就可以直接溝通上帝,人神之間不需要他人做中介,上帝和聖經之間人人平等,簡化宗教儀式,王權高於教權。

1555年德國規定教隨國定,把宗教信仰的權利從教會搶過來。1598年南特敕令,老百姓可以自由選擇教派。其後英國宣佈國王是教會的最高首腦,使國王有了正教合一的權利。

宗教改革影響遠大於文藝復興,因為人人都信教,宗教改革接著文藝復興所開拓出來的人文主義思想影響,把人文主義的影響擴大到社會層面,因此宗教改革是社會性的,把歐洲人的覺悟提高了很多。

宗教平等的興起正是否定宗教的劃一性。

宗教改革和人文主義社會化!


宗教改革和人文主義社會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