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功夫:觸之則旋轉自如

太極功夫:觸之則旋轉自如

太極拳修練的的核心究竟是什麼?陳氏太極拳說是纏絲勁;趙堡太極拳說是背絲扣勁;楊氏、吳氏太極拳說是鬆軟;楊、吳氏太極拳的某個流派將鬆軟說發展到大松大軟;有的人更進一步將大松大軟說發展到了極端,大松要松到腰空了,不存在了,大松要松到全身處處毫不掛力,我認為這種極端的理論是完全違背王宗嶽等人經典太極拳理論,因此是錯誤的;武氏和孫氏太極拳則說是一動無有不動。這許多不同的說法,不但使初學者無所適從,即便是修習太極拳已有多年的人,面對這許多說法也會感到困惑。

太極功夫:觸之則旋轉自如

中國的絕大部分武術都是以搏擊為主要目的,或以力勝人,或以快勝人,或以招式勝人。太極拳是一種很特殊的武術,它的主要目的是養生,《十三式行功歌訣》明確指出“推祥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搏擊或技擊則是第二位的目的,是不得已而用之的自衛術,王宗嶽的《太極拳論》明確指出“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所以太極拳的技擊是反對以力勝人、以快勝人、以招式勝人,它追求的不是搏擊是自衛,是以小力勝大力,是以弱勝強。因為太極拳的目的和技擊都完全異於其它中國武術,所以太極拳是最特殊的中國武術,如果練太極拳練成了好勇鬥狠,成天講打打打,我以為這樣的太極拳不是真正的太極拳。

如何修習太極拳才能獲得養生、以弱勝強,四兩撥千斤的功能呢?這是擺在太極拳愛好者面前的重大課題。以纏絲勁或背絲扣勁為核心進行修習就可以獲得這種功能嗎?纏絲勁和背絲扣勁就是螺旋勁,八卦掌也是有著豐富螺旋勁的拳種,但八卦掌並不具有四兩撥千斤、以弱勝強的能力,所以即使修成了纏絲勁或背絲扣勁也不可能具有四兩撥千斤、以弱勝強能力。

大松大軟及松到腰空了,不存在了,手腳處處都不掛力,這種樣的修習太極拳,養生效果可能很好,但不可能具有四兩撥千斤、以弱勝強的技擊功能,推手實踐就可以證明這一點。修習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整體勁,形意拳就是具有整體勁的全身齊動齊靜的拳種,但形意拳並不具有四兩撥千斤、以弱勝強的功能,所以以整勁為核心來修習太極拳也不可能具有以弱勝強,四兩撥千斤的功能。我以為太極拳要獲得四兩撥千斤、以弱勝強的能力,正確的修習的方法應該從王宗嶽、武禹襄、李亦畲所建立的經典太極拳理論中去探尋。

王宗嶽、武禹襄、李亦畲等人以《太極拳論》、《十三勢行功歌訣》、《五字訣》、《走架打手行功要言》等論著給太極拳建立了系統的理論,使後來人修習太極拳時有了正確的理論指導,可惜他們的大多數理論都太言簡意賅,語言過於簡略,初學者很難領會,而且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解讀,我個人認為,只有李亦畲的《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一文是為學者如何理解與修習太極拳的技擊而寫,文章寫得也比較具體,如果你理解了這篇文章的精神,你就應該知道什麼是太極拳的技擊?太極拳的核心是什麼?太極拳應該如何修習?

《走架打手行功要言》開篇就講:“昔人云:能引進落空,能四兩撥千斤;不能引進落空,不能四兩撥千斤。”明確指出太極拳的技擊特點是引進落空,然後就比較具體地闡述瞭如何修習太極拳,達到什麼樣的功夫境界才能獲得“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的太極拳功夫。文章認為“欲要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捨己從人。欲要捨己從人,先要得機得勢。欲要得機得勢,先要周身一家。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力,才能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

從李亦畲的這段話中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

1.太極拳的技擊特點是小力勝大力,即四兩撥千斤,只有能捨已從人才能四兩撥千斤,

2.必須練成“觸之則旋轉自如”的功夫才能捨己從人,四兩撥千斤,

3.文章從“欲要引進落空,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捨己從人。欲要舍已從人,先要得機得勢。欲要得機得勢,先要周身一家的一系列論述則是闡明獲得“觸之則旋轉自如”的太極拳功夫的修練方法。

太極功夫:觸之則旋轉自如

《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明確指出,只有練成“觸之則旋轉自如”的功夫才能具有“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的太極拳特有的技擊能力。根據《走架打手行功要言》和我個人多年修習太極拳的體會,我以為修習太極拳的核心目標是要獲得“觸之則旋轉自如”的功夫,所有的練功要求和練功方法都是為了達到此目標的手段。從這樣的認識出發,我認為放鬆、纏絲、背絲扣、周身一家等等都只是為了獲得“觸之則旋轉自如”的功夫而採取的手段,如果將手段當作目的來追求,這樣修練出來的太極拳不可能具有“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技擊能力,所以這樣的太極拳就不是王宗嶽、武禹襄、李亦畲的的理論系統所闡述的太極拳,而是另一種類型的太極拳。

我以為,從指導理論的角度來觀察,可以有四種類型的太極拳。第一類,以《九要論》或《十要論》及陳鑫的纏絲勁說或背絲扣說為指導,雖然也講柔化,但主要技擊特徵是跌打摔拿,主動擊人。這類太極拳的重要代表是陳氏太極拳。陳氏太極拳是當今最走紅的太極拳,因為它能滿足某些好鬥的中青年人的太極拳追求。第二類太極拳雖然也以王宗嶽、武禹襄、李亦畲的理論系統為指導,但在他們似乎只重視整個理論體系中“極柔軟然後極堅則”這句話,將鬆軟看成是太極拳的核心,入門是大松大軟,最高境界更是大松大軟。這類太極拳的代表是李雅軒先生傳承的楊氏太極拳。祝大彤先生將大松大軟的理論發展到了極端,他的太極拳要求松到不掛一絲勁,松到不要腰。在這種極端理論指導下的太極拳除了有養生效果外,不可能獲得“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技擊能力。第三類太極拳完全以王宗嶽、武禹襄、李亦畲的理論體系為指導的太極拳,修習的主要目的是獲得“觸之則旋轉自如”的功夫,而放鬆、纏絲、周身一家、周身無有缺陷等等要求都只是達到“觸之則旋轉自如”目的的手段。這類太極拳的代表是武氏太極拳、孫氏太極拳及正統的楊氏太極拳。第四類太極拳是以現代體操甚至舞蹈的理論為指導,汲取太極拳的某些元素,編創出來的二十四式、四十二式及陳氏、楊氏、武氏、孫氏等競賽表演套路,追求的目標是美觀和難度,完全失去了太極拳特有技擊功能。

太極功夫:觸之則旋轉自如

李亦畲用球形來比喻太極拳的“觸之則旋轉自如”的功能,他說:“胞弟啟軒,嘗以球譬之:如置球於平坦,人莫可攀躋,強臨其上,向前用力,後跌;向後用力,前跌。比喻甚明。細揣其理,非‘舍已從人,周身一家‘之證明乎!得此一譬,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之理,可盡人而明矣。”經過多年反覆地研讀王、武、李的太極拳經典著作和對太極拳的不斷的走架與推手實踐,逐漸深化了對太極拳的體悟,我的心目中逐漸浮現出的太極拳形象是一個以腰部為球心的彈性球,在外力的作用下,這個彈性球會沿著外力作的方向用或收縮或膨脹或旋轉的方法將外力化開,不讓外力作用於球心,然後再以恰當的方法進行反擊,必要時這個彈性球也可以前後左右移動,而放鬆、纏絲、周身一家等要求和技法,都自然地蘊含在收縮、膨脹、旋轉、移動的彈性球中。

當然,獲得“觸之則旋轉自如”的功夫還不是太極拳的最高境界,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動作和氣勢都是一個渾圓球,達到這個境界時,內外、敵我、剛柔、勝負等二分性都已經不存在,或者說這些二分性都已經混而為一。這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我認為“天人合一”才是太極拳的最高境界,這時拳腳功夫的修習已經降到第二位,第一位的事情是精神的修養,是修心。從“天人合一”的境界來來觀察太極拳,健身、養生、技擊都只是太極拳較低層次所追求的目標,到了最高境界,太極拳是人們進行身心修練的重要方法,從道家文化的角度來說,太極拳只是道家靜坐修道的重要輔助手段,健身、技擊等要求都降到了次要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