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目不忘的讀書法


今天的《從我的全世界路過》我還是想和你分享樺澤紫苑的《過目不忘的讀書法》——如何做到讀書過目不忘。

前面我們也說了讀書有很多好處,其中最大的好處就是讀書可以改變我們的人生。而讀書怎麼樣才能改變我們的人生呢?起碼我們要把知識留在記憶中,讓它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才有可能實現自我成長吧。

那麼怎麼才能讓知識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呢?作者樺澤紫苑說想要讓知識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也就是做到讀書過目不忘,只要做好兩關鍵詞:輸出和碎片時間就可以實現。

人的大腦是個吝嗇鬼,只記住自己認為重要的信息,而重要信息有兩個特點一是多次使用,二是打動內心。也就是說我們想要讓自己記住自己看過的到書就要想辦法多次使用或者打動我們的內心。

這就要依賴輸出,一週三次的輸出。輸出也不是簡單的輸出,它是有要求的:

一邊讀書一邊做筆記,對於自己喜歡的或者有啟發的內容,用筆標識出來,對於自己有所感想或者疑問的內容,寫下批註。

把書中的內容講給別人聽,向別人推薦自己讀過的書。這樣做的好處一方面是可以加深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到別人。當然最好是多人推薦和推薦多次。

讀完之後寫讀後感,在社交平臺分享。這樣一方面完成了一次輸出,另一方面也能幫助自己加深理解,啟發他人。

遇到自己特別喜歡的書寫書評。這樣能夠讓輸出倒逼輸入,會讓自己想辦法提高汲取能力,把一本書的精華榨乾。要注意的是讀後感可以隨時寫,書評的話隔天寫更客觀理性,更能夠打動人。

還要依賴碎片時間。對於讀書人們最大的藉口就是沒有時間來讀書。其實這只是不想讀書的藉口,是我們沒有重視讀書這件事的藉口。既然讀書可以改變我們的人生,我們就要把它放在我們做事的優先級,放在重要的位置。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時間來閱讀。

我們最大的碎片時間可能就是上班通勤時間,大約有一兩個小時,如果我們把它用來讀書,一天一兩個小時,速度一般的話五六個小時讀完一本。那麼一個月能夠讀完10本,一年就可以讀完120本,10年就可以1200本,你說到時間我們是不是就不一樣了呢?

我們做事有個特點就是總是在開始和結束的時候注意力比較集中,在心理學這叫初始效應和末尾效應。我們也不是注意力長期集中的,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是在15分鐘以內,普通注意力是在45分鐘以內,如果45分鐘以後休息一下,可以延長到90分鐘。

這說明我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並不長,碎片化閱讀反而更有利於我們的記憶效果。也就是說比起看60分鐘書可能看4個15分鐘記憶效果更好。有時候給自己時間限制反而讀書更有效率。

睡前也是一個很好的碎片時間,睡眠過程不僅是身體恢復能量的過程,也是自我成長的過程。也就是我們有什麼沒有解決的問題,在睡覺前我們看一些相關的書籍第二天或許就有靈感了。比如說我們寫作中想不出大綱結構,我們睡前閱讀一些書籍,將知識輸入大腦,第二天可能就有了答案。

想要做到讀書過目不忘,需要做到每週三次有效輸出,利用一切碎片時間來閱讀。那麼具體如何閱讀呢?

拿到一本書我們要做的是整體瀏覽一遍,對整體有一個把握之後再開始閱讀。這樣做的目的有三個:一是能夠把握整體,二是確定讀書目的,三是決定是速讀還是精讀。也就是說在開始正式閱讀之前我們就已經知道了目的地和達成目的地的方法。

接下來就是瀏覽下目標,對書有一個整體把握。想想我們希望從這本書學到什麼。然後再決定是速讀還是精讀。當然最好是給自己設定幾天完成的目標,開始可以設置兩到三天。

我們讀書最重要的是從書中獲得知識和啟發來改變生活,所以沒必要從頭讀到尾,逐字逐句的讀,只要找到我們感興趣的,讀得懂的內容就好。

所以我們首先要問自己想從這本書獲得什麼,然後瀏覽目錄找到最想了解的部分閱讀。讀完之後如果還想深入,再回到目錄查找,這樣多次跳讀,對書中的內容也就有了大概把握。這樣做也是滿足了我們好奇心,促進了多巴胺分泌,這也是打動內心的方式之一。

再回到首頁,開始閱讀是全書,這時候效率就更快了,只要看有沒有漏掉重要內容。

讀書可以給自己設置難度,一個難度是書本身的難度,多看難一點的書。二是讀書速度,可以自己給自己限制時間提高閱讀效率和速度。這樣也是打動內心的一種方式之一。

最好最全面的學習是我們讀到一本感興趣的書,然後讀他全部作品,去了解作者的思想和為人,並且去聽他的演講和他見面。

這樣的學習可以讓我們找到自己目標想要成為他們的樣子,因為鏡像神經元我們會不斷模仿別人,成為他們的模樣。

好了,這就是今天的《從我的全世界路過》,我是李瀚,我們明天見。

過目不忘的讀書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