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首《別董大》是高適的一首送別詩,送別詩大都著重表現離別的傷感,天各一方的憂傷,而這首詩卻跳出窠印,角度很新。本詩的前兩句描寫了黃雲蔽天,綿延千里,北風呼嘯、萬木凋零的風光,日暮天寒的境界更引發了無限的愁苦,然而,在隨後兩句,卻忽起高亢之調,來個180度的大轉彎,“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人生知己無貧賤,天涯處處有朋友,此等豪邁情懷多麼鼓舞人心,這兩句展現了恢弘的氣度,發出慷慨激昂的壯美之音,一掃前句纏綿憂怨的老調,雄壯豪邁,堪稱絕句。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關於高適,人們都知道他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但鮮為人知的是,他還是唐朝詩人中,最窮途潦倒的一位,與同為詩人的元稹、張九齡、李紳,白居易、韓愈等達官顯貴相比,高適的人生之路走得相當艱辛。

公元704年,高適出生於一個破落的官宦世家,當時家裡窮得是叮噹響,在年復一年的窮苦歲月裡,他慢慢長大了,貧窮的生活並沒有磨掉青年高適的銳氣,他刻苦好學,性格開朗,愛好舞劍,稱得上是文武雙全。20出頭時,他離開家鄉,出遊到長安,像時下很多到北上廣發展的年輕人一樣,他想靠自己的能力闖下一片天,他參加了科舉考試,然雖然其才華橫溢,最終卻名落孫山,這是與他的人生的經歷很有著很大的關係。他早年遊歷四方,並不喜歡死氣沉沉地誦經讀史,他的文章充滿人文情懷,並不入那些古板的主考官的法眼。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當不上官,那就旅遊吧!自此,高適又開始了“窮遊”的生活,一邊努力讀書,一邊窮遊中華大地,曾一度窮困潦倒,乞食度日。開元十八年(730年),契丹和唐朝之間爆發了戰火,此時的高適正好遊歷到邊塞,面對壯麗的河山和緊張的戰局,他寫下了“倚劍對風塵,慨然思衛霍”的詩篇,這段“行萬里路”的生活讓他的心胸和視野有了很大的改變,這也讓他詩歌的意境和格調迥然不同於常人。從邊塞歸來之後,高適又不得不重走他的科舉路,只是結果仍然是“濤聲依舊”。此時的朝政全由楊國忠和李林甫把持,參加科舉,沒有他們的提攜關照,就不要想中了。

一而再,再而三的考試挫折,讓高適非常鬱悶,他並不是沒有能力,奈何朝中無人,他也只能通過寫詩來抒發心中的不平,此時,當他送別朋友,同樣不得志的音樂家董庭蘭離開長安時,胸中塊壘無法傾訴的他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句慷慨激昂,信心十足的鼓勵,與其說是安慰失意的董庭蘭,還不如說是寫給落寞的自己。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經此種種,高適對參加科舉徹底死心,安史之亂爆發後,他毅然投筆從戎,10年間,從舞文弄墨的詩人一躍成為縱馬疆場的將軍……759年,他平定四川;763年,他大敗吐蕃;764年,高適奉詔回朝,進封渤海縣侯,最終實現了封侯的人生理想,他也是唐代歷史上僅有的一位因軍功而至封侯的詩人。

“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引自《舊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