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恩斯特维茨城堡,一个耐人回味的中世纪城堡
在奥地利南部圣维特镇附近的一座大约525英尺的山岩峭壁上,矗立着一座中世纪的遗迹——霍恩斯特维茨城堡。城堡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60年,后来几经辗转,于1534年被凯文吕勒家族购买。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洗礼,这个城堡至今仍然是私人所有。我们的大巴车直接开到山脚无法拍到全景,无奈之下在网上找到两张航拍照片,以一窥全貌。
进入城堡必须要通过一条陡峭的长达620米的曲折的盘旋山路,据说此路当时是在山的岩石上开凿出来的,工程浩大,令人咋舌!如今安装了电梯,只需7欧就可以垂直上下,当然城堡的魅力就无法领略了。我们采用折中方案:乘电梯上然后走下城堡,节省体力、游览美景两不误。
这是电梯的轨道,山崖陡峭程度可见一斑。
城堡顶部面积不大,有一个精致的小院子,院内有漂亮的回廊,还有一个餐厅,四周建有牢固的城墙和瞭望亭。
耸立在峭壁上的城堡围墙十分坚固,沿着围墙一周有条步行小道。在城堡上眺望,视野广阔,田园景色一览无余。
公元15世纪在面临土耳其人攻击威胁的时候 ( 1570-1586 ) ,城堡被扩大修建。在城堡主人的指示下,沿着长620米陡峭、曲折的山路建造了14道防护门,所以此堡也称为“14门城堡”。每个大门都有命名,在门内墙石上还挂着家族的徽章、修建时间、以及修建城门的图纸。怀着对历史遗迹浓厚的兴趣,我上网查了14道门的各称,并与拍摄的照片一一对应起来,虽然费时耗力,却其乐无穷。
参观完城堡缓缓向山下走去,依次经过第十四道门——库尔玛门(上图)、第十三道门——教堂门(下图),此门因旁边有一座小教堂而得名。
门内墙上挂着的族徽、修建时间与图纸。
走出第十四道门向上仰视,城堡高高地耸立在眼前,岁月沧桑在灰白城墙上留下了痕迹,斑斑驳驳,写满了历史。
从教堂门旁的一个小门进去就是于1586年重建的小教堂。城堡历代主人都安葬在这里。教堂精致肃穆、鲜花环绕。
向下俯视所見到的田园风光,虽然没有蓝天白云的映衬,依然让人惊艳,仿佛一幅幅精美的十字绣在眼前徐徐展开……。
城墙边上的小门便是第十二道门——吊桥门(上图),下图是第十一道门——城墙门。
这是第十道门——兵器门。来这里的游人不多,但我喜欢这种环境,没有过多的喧闹与人为的雕琢,自然、静谧、古朴、孤傲,还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走在陡峭曲折的山坡上,随意拍,隨意看,恬静安然如斯!
从兵器门旁的一个小道上仰视,可以看到小教堂的尖塔,俯视则又是山脚下绮丽的田园风光,只不过距离拉近了许多,景色更清晰,如诗如画,如锦如锻。
左图第九道门——柴门;右图第八道门——观景门。
从柴门门洞窥视到的不一样的山丘绮丽秋色。
上图第七道门——凱文旭乐门;下图第六道门——壮士门。壮士门旁的这个门洞是一个中世纪的火灶,为自身以及上下两个城门提供火源,与中国古代的烽火台的作用有点类似。
上图第五道门——雄狮门;下图第四道门——天使门。
这是第三道门——舟门。舟门内也有个小小的瞭望亭。
第二道门——哨兵门,准确地说,哨兵门是个一边搭建在山崖上的长长的门廊。
第一道门——旗兵门。旗兵门位置最为险要 ,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功效。
走过这14道门,才能深切感受到这座中世纪城堡防御体系的设计是多么巧妙、合理,以至于从来没有被攻破过!
走下城堡山,来到不远处的停车场,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世上的美景很多很多,而霍恩斯特维茨城堡却让我别样的心动,我迷恋它的自然沧桑、她的古朴孤寂、她的洁净幽美,她的静默如初。尽管她并不声名显赫,却能永驻心田。
格拉茨,一个具有意大利风情的历史古城
相比于首都维也纳,格拉茨这个城市国人鲜有所知。这个建于十世纪的小城堡,1240年建镇,379年后曾为哈布斯堡皇室所在地,十七、八世纪为贸易中心。在这个中欧地区保护最完善的古城之中,到处能看到几百年来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痕迹。1999年,格拉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格拉茨仅有20万人口,却是奥地利第二大城市。街道上行人寥寥,整洁舒适,两旁房屋清一色的红顶粉墙。如果登高俯瞰,其壮观景色丝毫不逊于布拉格,故亦有“红顶之城”的美誉。
这座在1164年就基本形成的城市,完好地保持着古老的风貌。走在格拉茨的狭窄街道上,很容易产生时光倒流的错觉。
我们抵达格拉茨已近黄昏,所有景点只能浮光掠影、匆匆而过。这是格拉茨大教堂,因老城区街道狭窄 ,故只能拍到塔尖。
天色已晚,大门紧闭,没能入內参观。
教堂南面的外墙上,有一幅名为《上帝降灾》的壁画,画面中有三个灾难主题,分别是于1480年发生在施泰尔马克地区的蝗灾、土耳其人入侵以及黑死病。壁画的主旨是为了请求上帝的宽恕,因极其珍贵而用玻璃罩着,无法拍摄得很清楚。
这是曾经统治欧洲近600年的哈布斯堡王朝的陵墓,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当皇帝之前于1614年请意大利宫廷建筑师设计的,位于格拉茨大教堂附近,是格拉茨非常重要的古老建筑。
从老城区拔地而起的城堡山以及矗立其上的大钟是格拉茨的象征。城堡山高437米,乘缆车或沿着260个台阶形成的之字形石梯都可以上去。“格拉茨”源自斯拉夫语,意为小城堡,这座奥地利的第二大城,就是由山上的那座小城堡发展而来的。 这条沿着山壁打造的之字形台阶本身就是一个亮眼的风景线。
时钟塔最早建立于13世纪,其前身是一座守望塔,1588年经重建形成了现在的模样。当时的任务是预警和报时,塔上曾经挂着3个功能不同的大钟,分别是报时钟、火警钟、死刑钟。如今只剩火警钟还挂在原处。
多瑙河的支流穆尔河横穿市区,将城市分割成两部分,河水流向西南,最后注入地中海。穆尔河的一边是新区,一边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老城区。
穆尔岛是一座坐落在穆尔河上的人工岛屿,为庆祝“格拉茨2003文化之都”而建,由美国纽约设计师维多艾肯西设计,主结构以粗细不等的银色钢管和玻璃交织成网状,两边各有桥梁与河两岸相连。从河岸俯瞰,整个螺旋状小岛就像一个巨大的贝壳,被认为是艺术与建筑、梦幻与现实融为一体的经典之作。
定时切换的红、蓝两色灯光从帷幕透出,使整座建筑光彩夺目。更神奇的是,穆尔岛还可以随着水位高低而升降,看起来就像一颗飘浮在河面上的闪闪发光的大贝壳,绚丽灿烂,给人以梦幻般的视觉享受。
岛上有室外半圆型露天剧院、儿童娱乐场与咖啡馆等。咖啡馆中以银、蓝色系搭配不规则状的金属桌椅,相当前卫,是当地人休闲的时髦去处。
具有巴洛克风格的玛利亚慈助教堂建于17世纪,其双塔在落日余晖的映衬下宛如一对俏丽佳人,婷婷玉立在穆尔河边。
商业街华灯初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1160年修建的中央广场是老城区的中心,中世纪时期,这里是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后逐渐成为市中心,现在是公众聚会和游客集散的场所。这是位于广场南侧的原约翰公爵府,画满彩绘壁画的外观特别引人注目。15世纪时,统治欧洲数百年的哈布斯堡家族曾在这里办公,墙上的壁画是当时流行的装饰方式。
吕格屋(Luegghaus)建于16世纪,是格拉茨最老的药局,整个墙面缀满灰泥制作的花纹浮雕,将巴洛克风格华丽繁复的雕花展现无遗。
广场南面是市政厅,建成于1893年,是格拉茨的地标,堪称著名景点。可惜天色已晚,无法仔细欣赏。
广场中央是约翰大公爵喷泉,喷泉中央的站立者雕像就是格拉茨最受爱戴的君王——约翰大公爵。雕像旁有四位美女塑像围绕,象征着流经施泰尔斯塔特的4条河流:茵斯河、穆尔河、德拉瓦河与松河。
广场旁的大街就是繁忙的商业区——海仁街,海仁街上名牌云集,过往行人摩肩接踵。
一辆接着一辆的有轨电车缓缓驶过,成为海仁街上另一道流动的风景线。诞生于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的有轨电车,至今还承担着欧洲许多城市公共交通的使命。彩色缤纷的外壳,宽阔舒适的车厢,精确的到站时刻表,没有污染的绿色环保,不仅让这件古董焕发出新生,而且为城市增添了浓浓的历史厚重感。
我们享受了免费乘车的待遇,坐了两站到餐厅用餐,重温了一遍五十多年之前在上海乘坐有轨电车的温馨而浪漫的感觉。
格拉芡就像是餐前开胃小菜,接下来前往世界文化名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在那里我们将享受一顿视觉与心灵的精美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