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八月讀書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求索學問(能按照規律)時時反覆習之,慢慢漸入佳境,我心中欣喜暢快。

《論語新解》裡寫,‘學’字作誦讀練習。

有人可能疑惑,不擅長數學的人,高中每天做成堆的習題來學習,多數三年時間除了屢屢受挫成績平平,哪有什麼快樂呢?

《論語》·八月讀書

讀書就是做學問了麼?

有人辯護說用力不夠,該繼續研究,幾十年後,豁然開朗未必不可得。在《論語別裁》裡有這樣一問,學是學問,何為學問?

南懷瑾談,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簡單理解,學問不是文字,不是知識,自然也不是讀書識字的人獨享的好東西。

那學問到底是什麼?處世智慧?聖人學說?生命哲理?天道規律?也許都是,也許都不是。老子說,至高的道不可說,但人卻可以感知。

人多拘泥於文字、書籍,是,學問可以存放在這些器皿中,但正如碗就那麼大,更多的學問在社會中、自然中、待人接物中……天地之間處處是學問。

《論語》·八月讀書

小隱隱於山,社會里似乎寫著更好的學問。

如果學問不是課本上的習題,不是從已知到已知的背誦,不是機械練習的技能,相對的,他可以是做人的理,是對至善之境的探索,是對內心純乎天理的發現,是在心上通明無惑的努力,是對已知到未知的假設想象……


要我來想,這個學應當是人人可以去學習的,在各種領域裡都可以體會到的學問。物理學家探索未知物理規律,廚師創造新的菜式,火車不斷改進的行駛方案……共通的地方即學問所在的地方。

這樣的學問需要在做人、做事上去實踐探索——一切事情上的憂慮、喜怒、驚懼都是修行的考驗;隨時自我反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敢於大膽想象創新、不懼權威——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有所為有所不為,心裡明朗了做人的道理。

隨著人在思想境界上的提升,個人的天賦會得到更大的發揮,好鋼用在了刀刃上,心自然暢快。

這時候人可能已經清楚意識到了如何更大的發揮個人價值,他就會自發要求自己去進步,那‘時習之’便是水到渠成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許多朋友從遠方來,我心裡不更感到快樂嗎?別人不知道我,我心裡也沒有怨恨憂鬱之意,不真是一位有德行的君子嗎?


《論語》·八月讀書

常常看山心似乎也會變化


如果沒有切實的學習實踐,是沒有辦法理解孔子學問的。

《論語新解》繼續寫道,這三句乃是三種境界,學而時習,堅持不懈方能有所得,此後將有遠方朋來之樂。至於最後一境,學求過於深邃以至於常人不能知,應當心平氣和接受這樣的現實。

《論語別裁》裡提出另一種想法,朋,不是酒肉朋友、生意夥伴這種,而是知己。一個能真正理解你的人,大老遠跑來看你,才會情不自禁的快樂。

此外,南懷瑾又提了一個想法,遠可能是時空上的距離,孔子的思想超越了時代,過去了兩百多年,到漢朝的董仲舒恢復儒學,才算是在後世得到了知音。


《論語》·八月讀書

誰是山中花的知音呢?


人們在飯桌上好說些場面話,有什麼忙儘管來找我,可真當有人在公開場合用你那原話來求你,自己心裡卻犯了難,甚至有些怨恨之意,他怎麼不明白那只是說場面話呢?讓我這樣下不來臺!

且不提求人者是不是用心險惡,即使你心無怨氣,卻也不算‘人不知而不慍’。孔子講的他人不知的,不是普通人心裡的勾心鬥角、固有觀念、個人習慣,它是修心層面的境界、學問。

只有境界夠高,才會有孔子那種感慨,知我者只有天罷了。

聖人為學問本身而學問,不斷的反省內心,缺少知己而孤獨是必然要承受的,這條路上有沒有快樂,不去走走看,是不能知道的。

《論語》·八月讀書

有時候的群峰落日是某個人的

自己而言,讓我願意‘學而時習’的僅有幾篇古文,留在散步、等車、洗澡、愣神的時候加以背誦,其實我幾乎不去主動思考有什麼極其深刻的道理藏在裡面,就只是感受文字脫口而出的韻味,享受當下的時光。

《歸去來兮辭》裡的一句,“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每次散步累了,身邊剛好就有棵樹,一個人站在粗大的梧桐樹下面,休息片刻,順便向遠處的山、雲、天看一會兒。

並沒有在當下頓悟,也沒有所謂深刻的人生洞見,就只是舒服。

《論語》·八月讀書

那雲飄到眼裡,卻好像早就在心裡等著自己了,有時候過一會她就消散了,至於偏要等著這個緣分,可能她想把那縹緲的身姿留在世上,存在一個人的記憶裡。


#經典##論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