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人告訴你溼氣很重,到底什麼是溼氣?

學中醫十餘載,從醫三年餘。總會有人問我,“醫生,我是不是溼氣重”?或者有人直接給我的是肯定句,“醫生,我溼氣很重啊”。

甚至,很多人對於中醫的認識也是,中醫可以調理調理溼氣,但是治不了大病。更有很多微商產品,“xx祛溼茶”“xx祛溼貼”“xx祛溼膏”“xx祛溼泡腳方”等打著中醫藥旗號大賺一筆。

那麼到底什麼溼氣?你真的溼氣重嗎?

總有人告訴你溼氣很重,到底什麼是溼氣?

風、寒、暑、溼、燥、火乃自然界中的正常六氣,六氣是萬物生長的必要條件。溼在正常情況下為六氣之一,為長夏主氣。如其太過或不及則為六淫。溼邪為中醫學多種病證的致病因素,也是多種疾病發生的主要病因。

中醫學對於病因之“溼”的認識,成為解決溼邪致病防治實踐的關鍵問題。病因之“溼”是指屬性潮溼的致病因素的總稱,這也是大部分中醫語境下,對大眾所說的“溼氣”。

總有人告訴你溼氣很重,到底什麼是溼氣?

成書於秦漢時期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就已經根據“溼”不同的存在形式,將“溼”分為天之溼和地之溼兩類。並提出天之霧氣,為濁中之清,多傷於上;地之溼氣,為濁中之濁,多傷於下。霧露雨等質地輕清稱之為天之溼氣,水雪冰等質地重濁,稱之為地之溼氣,前者因輕故傷人偏於上,後者因重故傷人偏於下。

《黃帝內經》還根據溼邪形成的來源不同,又將溼邪致病分為外感和內生兩個方面。天地溼氣造成溼邪外感,恣食肥甘厚味造成脾運化失常,溼自內生。簡單來說,外溼就是空氣中水量增多,環境潮溼。內溼則為內生的溼濁,是各種原因導致的水溼痰濁蓄積於體內所致,內溼是水液代謝失調的產物,也可以說是機體的一種病理產物。

下面我們著重聊聊內溼

內溼的本質是臟腑功能失調,或因本虛,或因飲食、氣結所致,是一種病理產物,也是溼證的致病因素。

總有人告訴你溼氣很重,到底什麼是溼氣?

《醫原·百病提綱論》曰:“內溼起於肺脾腎,脾為重,腎尤重。蓋肺為通調水津之源,脾為散輸水津之源,腎又為通調散輸之樞紐。”這段話的意思是,機體正常的水液代謝主要是由肺、脾、腎、三焦、膀胱之氣化來共同完成的,其中脾腎最為關鍵,內溼的產生是機體水液代謝失調的結果。

那聊到這裡,大家應該對溼氣有一些基本的認識了,也會明白為什麼現階段“溼氣重”這種說法可以大行其道。第一,是因為飲食習慣的改變,人們越來越嗜食肥甘厚膩之物,本易生內溼。第二,因為都市工作生活節奏快,壓力大,情緒屬於各種極端狀態,氣結所致內溼生成。

總有人告訴你溼氣很重,到底什麼是溼氣?

聊完內溼,再回過頭來聊聊外溼,外溼能夠致病是因為外溼侵入人體。那麼外溼是如何侵入人體的呢?

外溼侵入人體的途徑主要有以下3種,3種途徑既可單獨侵入,也可聯合其他邪氣中傷人體。

第1種是從口鼻侵入人體,先入上焦,再逐次侵及中焦、下焦。

第2種是由肌表侵入,依次傳至經絡、臟腑。

第3種是直中,最常見的直中中焦脾胃。

《素問·宣明五氣》雲:“脾惡溼。”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溼腫滿,皆屬於脾。”後世薛生白更明確指出:“陽明為水穀之海,太陰為溼土之髒,故多陽明太陰受病。”意思是說,溼病的形成無論感之於外或生之於內,皆與平素脾虛有關。

那我們也可以這樣的理解,單獨的祛溼並不能解決問題,固護脾胃才是“祛溼”的關鍵。

總有人告訴你溼氣很重,到底什麼是溼氣?

另外,溼邪多兼夾其他邪氣,常見寒溼、風溼、風寒溼、溼熱合邪致病。寒溼是指寒邪與溼邪相合,成為致病因素。風寒溼是指風寒溼三邪相合成為致病之因。如《素問·痺論》雲:“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溼熱是指溼邪與熱邪相合,成為致病因素。

瞭解完溼邪致病的基本原理,下面我們說說都有哪些因素會讓你“溼氣太重”

第一,體質因素。一般情況下,溼邪的易感性和體質有密切的關係,體質的形成與臟腑的功能狀況密切相關。素體伏溼、陽虛陰盛之人多容易感受溼邪為病。陽虛、氣虛及痰溼體質往往容易感受溼邪,這是因為內外溼常相和為病,外溼引動內溼。

第二, 時間因素。“溼”的產生和季節、年份、節氣、時辰等因素都有密切關係。溼為長夏之氣,夏秋之交,陽熱下降,氤氳燻蒸,溼氣充斥上騰,故長夏為一年中溼氣最盛的季節。太陰溼土,從每年大暑節至秋分節,為溼氣主令,也是脾病、溼病發病較多的季節。

第三,地域因素。我國南部、東部地區氣候多溼溫,故多溼病和熱病。不同地理環境中,溼邪可因經緯度的不同而變化,如東南以溼熱為主。《溫熱篇》中有云:“且吾吳溼邪害人最廣。”故如今身在江浙滬的人也最易感受溼邪為病。

總有人告訴你溼氣很重,到底什麼是溼氣?

最後,如何可以遠離溼邪為病呢?

說簡單也簡單,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健脾補腎宣肺。所以真正的中醫祛溼必然會使用健脾健胃的藥材,再配合利水滲溼的藥味,同時兼顧肺腎的調理。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少吃肥甘厚膩、辛辣刺激、生冷食物。除此之外,保持心情的舒暢,適當運動,減少熬夜。

再推薦給大家一些有助於“祛溼”的食材,紅小豆、薏米、燕麥、甘草、枸杞、砂仁、馬齒莧、蕎麥、白芸豆、陳皮、茯苓、蓮子、菊花、杏仁、山楂、扁豆、南瓜子、芡實等。

如果你有關於日常養生保健的問題,也歡迎@從零致醫莫大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