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告诉你湿气很重,到底什么是湿气?

学中医十余载,从医三年余。总会有人问我,“医生,我是不是湿气重”?或者有人直接给我的是肯定句,“医生,我湿气很重啊”。

甚至,很多人对于中医的认识也是,中医可以调理调理湿气,但是治不了大病。更有很多微商产品,“xx祛湿茶”“xx祛湿贴”“xx祛湿膏”“xx祛湿泡脚方”等打着中医药旗号大赚一笔。

那么到底什么湿气?你真的湿气重吗?

总有人告诉你湿气很重,到底什么是湿气?

风、寒、暑、湿、燥、火乃自然界中的正常六气,六气是万物生长的必要条件。湿在正常情况下为六气之一,为长夏主气。如其太过或不及则为六淫。湿邪为中医学多种病证的致病因素,也是多种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

中医学对于病因之“湿”的认识,成为解决湿邪致病防治实践的关键问题。病因之“湿”是指属性潮湿的致病因素的总称,这也是大部分中医语境下,对大众所说的“湿气”。

总有人告诉你湿气很重,到底什么是湿气?

成书于秦汉时期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已经根据“湿”不同的存在形式,将“湿”分为天之湿和地之湿两类。并提出天之雾气,为浊中之清,多伤于上;地之湿气,为浊中之浊,多伤于下。雾露雨等质地轻清称之为天之湿气,水雪冰等质地重浊,称之为地之湿气,前者因轻故伤人偏于上,后者因重故伤人偏于下。

《黄帝内经》还根据湿邪形成的来源不同,又将湿邪致病分为外感和内生两个方面。天地湿气造成湿邪外感,恣食肥甘厚味造成脾运化失常,湿自内生。简单来说,外湿就是空气中水量增多,环境潮湿。内湿则为内生的湿浊,是各种原因导致的水湿痰浊蓄积于体内所致,内湿是水液代谢失调的产物,也可以说是机体的一种病理产物。

下面我们着重聊聊内湿

内湿的本质是脏腑功能失调,或因本虚,或因饮食、气结所致,是一种病理产物,也是湿证的致病因素。

总有人告诉你湿气很重,到底什么是湿气?

《医原·百病提纲论》曰:“内湿起于肺脾肾,脾为重,肾尤重。盖肺为通调水津之源,脾为散输水津之源,肾又为通调散输之枢纽。”这段话的意思是,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主要是由肺、脾、肾、三焦、膀胱之气化来共同完成的,其中脾肾最为关键,内湿的产生是机体水液代谢失调的结果。

那聊到这里,大家应该对湿气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了,也会明白为什么现阶段“湿气重”这种说法可以大行其道。第一,是因为饮食习惯的改变,人们越来越嗜食肥甘厚腻之物,本易生内湿。第二,因为都市工作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情绪属于各种极端状态,气结所致内湿生成。

总有人告诉你湿气很重,到底什么是湿气?

聊完内湿,再回过头来聊聊外湿,外湿能够致病是因为外湿侵入人体。那么外湿是如何侵入人体的呢?

外湿侵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有以下3种,3种途径既可单独侵入,也可联合其他邪气中伤人体。

第1种是从口鼻侵入人体,先入上焦,再逐次侵及中焦、下焦。

第2种是由肌表侵入,依次传至经络、脏腑。

第3种是直中,最常见的直中中焦脾胃。

《素问·宣明五气》云:“脾恶湿。”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后世薛生白更明确指出:“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意思是说,湿病的形成无论感之于外或生之于内,皆与平素脾虚有关。

那我们也可以这样的理解,单独的祛湿并不能解决问题,固护脾胃才是“祛湿”的关键。

总有人告诉你湿气很重,到底什么是湿气?

另外,湿邪多兼夹其他邪气,常见寒湿、风湿、风寒湿、湿热合邪致病。寒湿是指寒邪与湿邪相合,成为致病因素。风寒湿是指风寒湿三邪相合成为致病之因。如《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湿热是指湿邪与热邪相合,成为致病因素。

了解完湿邪致病的基本原理,下面我们说说都有哪些因素会让你“湿气太重”

第一,体质因素。一般情况下,湿邪的易感性和体质有密切的关系,体质的形成与脏腑的功能状况密切相关。素体伏湿、阳虚阴盛之人多容易感受湿邪为病。阳虚、气虚及痰湿体质往往容易感受湿邪,这是因为内外湿常相和为病,外湿引动内湿。

第二, 时间因素。“湿”的产生和季节、年份、节气、时辰等因素都有密切关系。湿为长夏之气,夏秋之交,阳热下降,氤氲熏蒸,湿气充斥上腾,故长夏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太阴湿土,从每年大暑节至秋分节,为湿气主令,也是脾病、湿病发病较多的季节。

第三,地域因素。我国南部、东部地区气候多湿温,故多湿病和热病。不同地理环境中,湿邪可因经纬度的不同而变化,如东南以湿热为主。《温热篇》中有云:“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故如今身在江浙沪的人也最易感受湿邪为病。

总有人告诉你湿气很重,到底什么是湿气?

最后,如何可以远离湿邪为病呢?

说简单也简单,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健脾补肾宣肺。所以真正的中医祛湿必然会使用健脾健胃的药材,再配合利水渗湿的药味,同时兼顾肺肾的调理。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少吃肥甘厚腻、辛辣刺激、生冷食物。除此之外,保持心情的舒畅,适当运动,减少熬夜。

再推荐给大家一些有助于“祛湿”的食材,红小豆、薏米、燕麦、甘草、枸杞、砂仁、马齿苋、荞麦、白芸豆、陈皮、茯苓、莲子、菊花、杏仁、山楂、扁豆、南瓜子、芡实等。

如果你有关于日常养生保健的问题,也欢迎@从零致医莫大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