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精读07】会发怒的人不会真怒,只是为了所要实现的目的


【左传精读07】会发怒的人不会真怒,只是为了所要实现的目的


【材料】隐公五年 公元前718年

宋人取邾田。邾人告于郑曰:「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郑人以王师会之。伐宋,入其郛,以报东门之役。宋人使来告命。公闻其入郛也,将救之,问于使者曰:「师何及?」对曰:「未及国。」公怒,乃止,辞使者曰:「君命寡人同恤社稷之难,今问诸使者,曰『师未及国』,非寡人之所敢知也。」

【译文】

宋国抢了邾国的土地,邾国请郑国帮忙揍它,郑国正好想要报去年宋国入侵的仇,于是和邾国联手伐宋,攻破了宋国都城的外城。宋国派使者向鲁国求救,鲁隐公听说外城都被攻破了,打算救援,问使者说:“郑邾两国的军队打到哪里了?”宋国使者说:“还没到都城。”鲁隐公大怒,于是说:“贵国君请我救援贵国,我问你敌军到哪了,你说还没到国都,你这么说的原因我不敢知道。”就没有救援。

【解析】

关于鲁隐公拒绝救援宋国一事,有两种说法:一是鲁隐公本打算救援,但交谈中宋国使者撒谎,鲁隐公因此发怒放弃救援;二是鲁隐公原本就不想救援宋国,所以明知故问,找了个借口拒绝了宋国。

这两种说法我比较偏向于后者。是否发动战争是关系两国关系和本国命运的大事,怎么可能轻易更改,定然是国君和其谋士深思熟虑才能定下决策。虽然这一时期确实有诸侯国君脑子一热就干仗的事情发生,但鲁隐公不是这样的国君,理由有三:第一,鲁隐公没有独断专行的权力,他要做什么事受到大臣的牵制(具体原因参见【左传精读05】没有野心而身居高位,就会渐渐失掉下属的心);第二,鲁隐公身边有聪明能干的忠臣辅佐,如众仲、臧僖伯;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鲁隐公在对外关系上有一以贯之的战略。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把他在位十一年里所有和外交有关的事件抽出来,连成一条线看,就会发现鲁隐公或者说鲁国是有外交战略的。

隐公元年,和邾国结好,和宋国重归于好,郑国请兵伐卫,拒绝了。

隐公二年,和戎人结好,和纪国结亲,并在纪国调和下缓和和莒国的关系。

隐公三年,无。

隐公四年,和宋国结好,宋国请兵伐郑,拒绝了。

隐公五年,郑国伐宋,宋国求援,拒绝了。

隐公六年,和郑国结好,和齐国结好。

隐公七年,巩固和齐国的关系。

隐公八年,和郑国结好。

隐公九年,和宋国断绝关系。和郑国、齐国商谈进攻宋国。

隐公十年,和郑国、齐国结盟并进攻宋国,得到宋国的郜、防两地。

隐公十一年,滕、薛两国国君来朝拜,和郑国、齐国一起进攻许国,许国作为战利品被交给了郑国。

从隐公在位这十一年里的外交事件看,隐公即位初期(1-2年)就和周边小国结好,和敌国握手言和,这是为了稳固政权。中期(3-7年)鲁国坚持了多年的韬光养晦政策,一边和他国尽量保持友好关系,不介入他国之间的战争,一边观察国际形势,伺机而动。后期(8-11年),鲁国最终选择站队郑国和齐国,三大国联手击垮宋国,鲁国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鲁、郑、齐三大国主导东部列国局势的局面形成。

由此可见,鲁隐公在位期间对外交行动有长期的战略,他拒绝宋国的求援更可能早就打算好的,只是因为鲁宋两国之前有友好关系,鲁隐公不好直接拒绝宋国,所以才找了个借口发怒,把错推在宋国使者身上。真正懂得发怒的人,不会被情绪所左右,发怒或者不发怒,都是为了实现他的目的。


欲读更多文章,欢迎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溪流火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