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視點:打好政策組合拳 增強我國產業鏈“韌性”

董少鵬

4月20日至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重點包括生態保護、脫貧攻堅、復工復產、擴大消費、產業升級等多個方面,特別是把紮實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和全面落實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結合起來,提出進一步要求,為近期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綜合判斷,疫情防控常態化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要在這個基礎上加快復工復產達產,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

第一, 要充分發揮我國經濟既有的韌性優勢。

習近平在考察中強調,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這個重要判斷既是基於國內市場規模存量和內需穩定增長的不可逆性,也是基於全面深化改革的積極預期。即我國經濟有較強的韌性。

從歷史來看,我國經濟的韌性已經得到多次檢驗: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我國經濟走出了連續10年高增長、低通脹的黃金髮展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我國在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10年我國GDP總量僅相當於美國的40.4%,但到了2019年我國GDP已相當於美國的67%。

中國經濟韌性強,是統籌內外因素、內外市場改革發展的結果。從自身經濟規模來看,2019年我國GDP為99萬多億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為70892元,摺合美元10274美元,首次站上1萬美元臺階。中國有近14億人口的消費群體,有近4億人的中等收入群體。不僅如此,每年新增大學畢業生700多萬人,為產業發展、技術競爭提供了強大的人才後備力量。從參與國際市場來看,我國已是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和外資流入最多的發展中經濟體。

堅定擴大各領域對外開放就是有定力的表現。今年以來,金融領域開放又邁出重要步伐,包括4月1日起正式取消對證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新版全國和自貿試驗區兩個外資准入負面清單的修訂工作正在推進中,將進一步放寬外商投資門檻,優化外商投資環境。繼續擴大開放,既是我國經濟發展所需,也是在為全球經濟做貢獻。

第二,在壓力之下發展,有利於增強產業鏈韌性。

此次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針對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提出,“推進5G、物聯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建投資,加大交通、水利、能源等領域投資力度,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越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時,越是要堅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咬定青山不放鬆。

提高產業鏈水平,重點是夯實經濟發展根基,優化經濟結構,減少因規模擴張導致低效產能堆積,為長期發展留下後患。而增強產業鏈韌性,是題中應有之義。

總書記強調,“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深刻指明瞭產業鏈本身就是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業態創新、模式創新的載體,產業鏈本身需要伴隨科技進步不斷協調和升級。筆者認為,關鍵技術、“卡脖子”技術具有引領性、輻射性、決定性,要集中力量發展,但也要與其他領域協同。既要加大5G、物聯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建投資,也要加大交通、水利、能源等傳統基建投資力度。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在疫情防控形勢下尤其有現實意義。不斷升級的農村市場和公共服務體系,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經濟持續發展問題,要從土地、人力、資本、技術、數據五大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高度來看待,實現民生改善、產業鏈穩定和升級。

產業鏈升級,最終要靠各類大中小企業和其他市場主體來承載。為此,要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優化營商環境。

第三,用好政策組合拳,引導積極的經濟預期。

無論是已經實施了一段時間的“六穩”系列政策,還是新提出的“六保”任務,都體現了維護和增強經濟韌性的要求,是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具體化。要用好政策,引導預期,穩住經濟基本盤,在穩的基礎上積極進取。

4月1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對沖疫情影響。明確了提高赤字率,發行抗疫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等財政政策要求;明確了運用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貸款市場利率下行等貨幣政策要求。還將推出一系列改善營商環境、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

在當前特殊形勢下,要用好政策組合,釋放市場主體活力,讓市場主體的創造性迸發出來。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用更有力的改革舉措引導積極預期,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