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號常十萬,曾為盜賊,三戰陳友諒大獲全勝,40歲病卒

朱元璋打天下最得意的將領除了上文提到徐達之外,另外一人自然就是常遇春了。


外號常十萬,曾為盜賊,三戰陳友諒大獲全勝,40歲病卒

常遇春


棄惡從善,投奔夢想

投奔朱元璋之前常遇春只是一個小盜賊,這種打家劫舍的生活常遇春自然不滿意,雖說是一介莽夫,但他滿懷著自己的夢想,夢想有朝一日做個大將軍。打家劫舍顯然不符合他當時的價值觀,但是當時沒辦法,也就混口飯吃。

盜賊就是盜賊,顯然做不出什麼事業,最終常遇春選擇離開劉聚,另謀出路,這時候遇到了初見朱元璋,認定主公。

外號常十萬,曾為盜賊,三戰陳友諒大獲全勝,40歲病卒

常遇春


常遇春不是沒腦子的人,走之前有想好退路。他聽說當時有一支文明之師,將領叫朱元璋,常遇春抱著試試的態度故意接近朱元璋,看到朱元璋平易近人,視手下如手足,軍紀嚴明,朱元璋和常遇春也就是在此刻結下了不解之緣。

投奔朱元璋時,朱元璋顯然沒看上這個莽夫,更何況之前還是盜賊,認為他就是來混飯吃的,當時是亂世,很多打著入軍的名義混飯吃的。常遇春自然反對:我不愁吃穿,只是看將軍您以後能幹大事,因此前來投奔,因為常遇春和自己差不多的身世,產生了同情心,加上常遇春人高馬大,體魄健壯,也是塊當兵好料子,自然就同意了,千里馬遇伯樂,朱元璋沒想到,這個以後的能量是這麼巨大,而常遇春顯然也跟對了人。

外號常十萬,曾為盜賊,三戰陳友諒大獲全勝,40歲病卒

朱元璋


外號常十萬,三戰陳友諒全勝

《明史·常遇春傳》:“ 遇春 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又稱‘常十萬’雲。”

常遇春剛入軍曾經說過自己可以領導數十萬軍隊,天下無敵,當時別人都稱他常十萬,壓根沒人相信這個人真的能領導十萬軍隊。

真的不能領導麼?大錯特錯。常遇春顯然是天生將才,1360年與徐達合作首戰陳友諒,徐達在前,常遇春在後,大破陳軍,此次戰役常遇春初露鋒芒。

外號常十萬,曾為盜賊,三戰陳友諒大獲全勝,40歲病卒

陳友諒雕塑


1360年五月陳友諒賊心不改,率領水軍十萬直奔應天朱元璋的大本營。常遇春率軍英勇殺敵,再次擊潰陳友諒的水軍,陳友諒再次落敗而逃。

1363年,陳友諒率軍傾巢而出,和朱元璋打了持續36天的水上大決戰,危急時刻常遇春前來救駕。陳友諒損失慘重,自己一條命也搭在這場戰役中。

這三場戰役奠定了常遇春在軍中的地位,成為了朱元璋真正的左膀右臂。

之後他作為徵虜副將軍,隨著大將徐達征戰元軍,立下了赫赫戰功。

凱旋歸來,暴斃途中,一代名將年僅40

外號常十萬,曾為盜賊,三戰陳友諒大獲全勝,40歲病卒

明孝陵


史書記載常遇春從開平帶著部隊南歸,行軍走到了柳河川突然病死。關於常遇春的死因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說是被朱元璋嚇死,這個說法很荒唐不多說。

第二種說法是筋疲力盡而死,常年征戰在沙場,穿著盔甲,加上在北方的水土不服,從各方面來說常遇春累死在柳河川是非常可靠的說法,就是死於卸甲病,劇烈戰鬥後大汗淋淋突然脫了盔甲受了冷風再加上北方水土不服,戰爭的疲憊,一代名將自此落幕。

外號常十萬,曾為盜賊,三戰陳友諒大獲全勝,40歲病卒

明孝陵


朱元璋曾說過:我沒為自己的子女哭過,卻因為常遇春的去世大哭一場。一代皇帝為此流淚,可見其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最終常遇春被朱元璋賜穿龍袍、配享太廟的一代不世出的武將。

後記

常遇春一輩子做過最正確的事情就是棄惡從善加入朱元璋的麾下,完成了他從小到大想要幹出一番大事業的夢想;反過來朱元璋也因為遇到了常遇春建立大明加快了進程。

如果常遇春沒有在40突然死亡,他的成就和徐達的成就你覺得誰更勝一籌呢?歡迎在評論區討論。

參考資料:【明史】【百度百科】

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文章如有錯誤,歡迎批評指出


常遇春徐達在你心中哪一個比較厲害 單選

0

0%

常遇春

0

0%

徐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