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女》VS《傷仲永》:神童教育的悲劇,源於人們錯誤的認知

在我們身邊有這麼一群特殊的人群,他們天資超常,通常在年幼的時候就表現出某方面的驚人天賦。這一群人,我們是把他們稱之為神童。

神童是一個人們非常關注的群體,他們以及他們的父母長輩都可以說,被人們和社會打上了神話的標籤。關於神童的教育,我們無不意外地發現,神童教育的悲劇,很多都是源於人們對神童教育多年錯誤的認知。

今日,我們就以電影《天才少女》和古文《傷仲永》為例,來談談神童教育悲劇的幾個方面。

1、人們對神童教育錯誤認知表現在,過早對孩子進行認字等方面的接觸,會讓孩子過早厭學和發生閱讀障礙。

神童有天賦,與早期家庭教育有關。因此有不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的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也學習效仿神童家庭的做法,讓孩子過早接觸認字之類,造成有的孩子過早地產生了閱讀障礙甚至是到了讀書的時候不願意認真學習。

《天才少女》VS《傷仲永》:神童教育的悲劇,源於人們錯誤的認知

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並不是錯,早期教育對孩子的成長也很重要。但是如何正確地對孩子實行早期教育,使孩子得到健康地成長,這才是最重要的。畢竟,像電影裡的七歲小蘿莉瑪莉以及古文裡年幼的方仲永那樣的神童是非常少的。不是每個孩子都像神童那樣,一看就懂一看就會。如果效仿神童去對孩子們教育,不僅達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還會適得其反。

在教育理念裡,有一種教育方式是因材施教。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一樣,自然教育方式是不一樣的。神童有神童的教育方式,普通孩子有普通孩子的教育方式,不能混為一談。

2、人們對神童教育錯誤認知表現在,神童是神一般的存在,所以往往忽略了他們本質上還是個孩子,只把他們當作華美物品來擺設,給了他們無數的鮮花與掌聲,同時也給了很高的期許,有的神童家長還甚至把他們當作炫耀追逐名利的資本,以滿足個人的野心,虛榮心和慾望,絲毫沒有考慮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天才少女》VS《傷仲永》:神童教育的悲劇,源於人們錯誤的認知

電影《天才少女》裡瑪莉的外婆伊芙琳、古文《傷仲永》裡仲永的父親,便是這千千萬萬的神童教育悲劇的主導者形象代表。

天才小蘿莉瑪莉的母親黛安,在少女時代很有數學方面的天賦,但她的一生卻是充滿悲哀的。因為伊芙琳為了自己婚後未完成的事業,發現黛安有這方面的天賦後,便不顧是否有這方面的心理需求,不管黛安心裡怎麼想,採用了種種的高壓教育手段,限制和各種逼迫。最後導致黛安不堪忍受,抑鬱自殺了。但伊芙琳仍未從女兒黛安的死吸取教訓,仍想讓外孫女瑪莉繼續繼承。但好在瑪莉有個好舅舅,他對伊芙琳的一番溝通坦白,及時挽救了又一個悲劇。最終,瑪莉能夠過上正常的適合她成長的教育方式。

而方仲永呢?方仲永在年幼的時候就在遣詞造句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天賦。可是,他的父親卻在人們的金錢利益引誘下,整天帶他去表演,卻沒有給他進行各種學習,於是,到了最後,方仲永是“泯然眾人矣”的悲劇了。

《天才少女》VS《傷仲永》:神童教育的悲劇,源於人們錯誤的認知

我們再聯繫到日常生活中神童的悲劇故事,特別是上個世紀80年代,出現的三個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悲劇故事。不難發現,這些神童教育悲劇的後面,都有一個為了自己不斷膨脹的野心、虛榮心以及慾望的有毒家長。

在當代教育理念裡,學習成績雖然固然重要,但是為人處事方面的人格教育更重要。但在我們的傳統教育裡,重視成績輕人格教育比比皆是。神童的悲劇更是如此,有些報道的神童,連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連如何與人交往也不懂,最後導致了悲劇的產生。

3、人們對神童教育的錯誤認知還在於,忽略了神童其實還是一個孩子,有著孩子們想要的安全感和內心深處對愛的需求。

神童,是一群特殊的兒童,他們智商相當高,但是內心深處依然是個孩子,有些正常兒童所需的安全感和對愛的需求。

但是,人們普遍只是看到他們表面的風光之處,卻忽略了他們本質上還是一個孩子,他們內心深處需要什麼,從來沒有被人們所知道,所以這也是個悲劇之處了。

《天才少女》VS《傷仲永》:神童教育的悲劇,源於人們錯誤的認知

電影《天才少女》裡,當瑪莉的舅舅弗蘭克不得已,把瑪莉狠心地放到寄養家庭裡,只為了她能有個受到良好的學習條件。可是,在分別的那天,瑪莉卻哭喊著不要他離開,她反覆說的“舅舅你答應了我的”,讓舅舅與觀眾是心碎不已。還有一個鏡頭是,當瑪莉得知自己的親生父親根本沒有願意來看她一眼,她內心深處也是被深深地受了傷害,哭著訴說了很多。她與舅舅一起生活,不是父女卻勝似父女情深,這些鏡頭充分地表現了瑪莉作為一名兒童,她內心深處也是非常渴望愛與自由的。

瑪莉作為一個孩子,她比一般的同齡人更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不想要的又是什麼,她也有多次表達過。

她喜歡數學,願意在家研讀高深的數學理論,是她願意的沒人強迫;在知道媽媽“未”解出難題時,她自己暗下決心,要解出來,把自己的照片登上去,被所有人所知;她不喜歡壞孩子破壞一同學的手工作業,直接揍了壞孩子,並且在公開道歉的同時還藉機表揚了那個同學的手工作業;她不喜歡外婆伊芙琳的高壓命令強迫式的教育方式,她喜歡和舅舅在一起生活,能夠和鄰居一起週末吼歌……

《天才少女》VS《傷仲永》:神童教育的悲劇,源於人們錯誤的認知

所幸,她的舅舅能懂她,在法庭上他也談過姐姐黛安的遺願,甚至到了最後,他與伊芙琳當面對質,最終奪回了瑪莉的撫養權,也促使伊芙琳反思了自己,最終找到了適合瑪莉的最佳教育方式。

可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又有多少真正懂得了這些神童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恐怕沒人真正有去了解。所以,這也不得不說是教育悲劇的原因之一了。

方仲永有吟詩作賦方面的天賦,他的家庭應該要給他創造學習的條件,滿足他繼續學習,持續創造的能力需求,而不是為了父親自己的野心到處去顯擺。可是作為世代為耕田的農民父親,哪裡會懂得這個道理?在金錢利益引誘下,他根本不會想到,給兒子創造繼續學習條件。所以,仲永“泯然眾人矣”的悲劇也就命中註定了。

綜上所述,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電影《天才少女》、古文《傷仲永》,對於神童教育的悲劇,都與人們對於神童教育錯誤認知分不開。所以,為了避免再多類似的悲劇發生,作為家長或者是教育工作者,都要認真思考關於神童教育的問題,這是必不可少的一項環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