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裡的王安石在北宋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

愛看書的姝染


歷史上沒有絕對的忠奸,有的只是政見不合,出發點不一樣。他不是秦檜那樣出賣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來換取自己的生存。


一、王安石的文化素養很高

在文學上王安石造詣很高,寫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觀點鮮明,邏輯嚴密,被後世學者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從這點看王安石就是一個比較正面的人物,否則又怎麼成為文壇領袖。

二、王安石主持變化,促進北宋的經濟繁榮

王安石為了改變北宋的疲軟,他向神宗建議推行新政,改革制度。

宋神宗也是一個有著大作為的君主,他想要幹一番事業,於是他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次年王安石又被任命為門下平章事,這個職位在北宋可是相當於宰相。

可以遇見宋神宗決心很大。

王安石為了振興經濟,他主張推行青苗法,市交易法。

他為了提升北宋的軍事實力,他主張推行保甲法,置將法,保馬法。

這一整套的改革措施讓北宋的經濟確實有了好轉。

三、保守黨的反對

王安石的改革觸犯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動了他們的蛋糕,於是以皇太后為首的保守黨聯合向神宗施壓,迫於壓力,神宗將王安石貶出京城,廢除了新法。


小林探歷史


王安石,世稱王文公,曾被列寧譽為“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他的改革被稱為為“熙寧變法”。

蘇軾曾稱讚王安石:

“不知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王安石其人

王安石所處的年代,正是北宋開始走向衰落的時期。他出生於仕宦家庭,從小便天資聰穎,才氣縱橫,博覽群書而過目不忘。少時,他隨父親宦遊南北,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艱辛,深刻了解民間疾苦,並逐漸產生為民報國、有矯世變俗的遠大志向。

雄才偉略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治鄞縣時,銳意革新,進行了第一步改革嘗試,解決了水利和糧食問題,受到了百姓歡迎。後來他又擔任過舒州通判、常州知州。王安石每到一地,便將他的改革措施付諸實踐,留下有目共睹的突出政績。

王安石在地方為官期間的這些經驗,為他後來尋求變革之道、實施治國理政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基礎。

王安石的思想遠遠超越了他的時代,如同王莽的改革一樣,這導致他受到舊傳統與舊勢力的強烈反對。此外,王安石識人不清,用人不當,重用了呂惠卿、蔡京等小人,直接導致變法被這些人利用,這導致了變法的失敗。

才華橫溢的文學家

王安石既是憂國憂民、矢志不改的大政治家,也是才華橫溢、文思精妙的大文學家,和韓愈、蘇軾等人並稱“唐宋八大家 ”。他的詩、文、詞都有傑出的成就,我們在中學時就學過一些,這為掃除宋初浮華的風氣作出了貢獻,其作品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這些都流傳下來。

北宋文壇盟主歐陽修曾高度讚美王安石的文學造詣說:

“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 。” (《贈王介甫》)

可見,王安石在北宋文壇上具有崇高的威望。

結語

王安石既有君子的一面,又有走向執拗的一面。這是王安石的人生悲劇,恐怕也是王安石的獨特魅力。


歷史其韻


既然你知道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這“八大家”都具有非常正面的褒獎含義,那麼他應是“忠”還是“奸”呢?要知道宋朝時還有不少書畫文采俱佳的奸臣(蔡京秦檜之類),他們是不可能被人歸入“大家”之列的。

對於王安石這樣的改革家,有的只是利益衝突、文化理念衝突產生的不同評價,即便是攻擊他的人(蘇軾、司馬光等都跟他不和)也不會從“忠奸”角度去論述其人。看看商鞅的變法就知道,當時除了秦孝公,朝中多數老臣都是巨大的反對力量,反對他的那些人也未必就是“壞人、奸臣”。王安石變法同樣是受到了神宗皇帝的支持,反對者扳不動皇帝,於是只好從太后那裡著手,這當時的曲折是非也是不好簡單地用好壞區分的。

如果單純從文學角度去論述,“唐宋八大家”文風中都蘊含著各自的抱負和理念,對世人的正面影響還是很大的,一位“奸臣”怎可能如此名垂青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