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是乾隆為大清的衰落埋下了禍根?有三大隱患不容忽視

為何說是乾隆為大清的衰落埋下了禍根?有三大隱患不容忽視

公元1799年的正月,已經是太上皇的乾隆駕崩,嘉慶皇帝正式掌權,大清也是從嘉慶皇帝開始明顯走上了下坡路。嘉慶皇帝在清朝歷代帝王中並不算拔尖,治國理正帝才能也不如乾隆皇帝。而恰恰此時的大清需要一個能夠力挽狂瀾的君主把大清從乾隆晚期的泥潭中拉出來,辦事中規中矩的嘉慶皇帝顯然不能勝任。但是絕對不能把大清衰敗的責任都推給嘉慶皇帝,至少有三點隱患是乾隆朝留下的。

為何說是乾隆為大清的衰落埋下了禍根?有三大隱患不容忽視

官員貪腐問題嚴重

乾隆晚年不像自己早年間那麼勵精圖治,治國開始鬆懈。再加上乾隆中期大清的鼎盛居民,人口和領土都達到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巔峰,乾隆皇帝志得意滿,開始不思進取,盲目自滿,對於勸諫自己的奏摺再也看不進去了,並且十分討厭跟自己唱反調,說自己治下的大清還存在許多問題的大臣。

為何說是乾隆為大清的衰落埋下了禍根?有三大隱患不容忽視

官員們敏銳的發現了皇帝驕傲自滿的心理,於是就不斷討好乾隆皇帝,對於國家的負面消息從不上報乾隆皇帝。以至於乾隆朝後期出現了嚴重的吏治腐敗的問題,從中央官員到地方官員,上行下效,無官不貪,導致官員們的辦事效率極低,大家不是忙著秉公辦事,而是想著如何斂財,認真做事的清官反而成了另類。

為何說是乾隆為大清的衰落埋下了禍根?有三大隱患不容忽視

乾隆皇帝雖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嚴懲了許多貪汙腐敗的官員,甚至還有王公貴族、朝廷大元,但依然是杯水車薪,對於全國嚴重的貪腐問題來說依舊是於事無補,其中官官相護,逃脫大清律法的貪官汙吏依然佔多數。

土地兼併問題加重

清朝的土地兼併問題從康熙中期就已經出現了,等到了乾隆朝後期,大清的土地兼併問題變得非常嚴峻。以至於當時隨便找出十個農民,自己有土地的只有一兩個,剩下的八九個人不是失去土地去給地主當佃農,就是已經淪為流民乞丐。而那些官僚地主卻佔有大量的田地。失去田地的農民只能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痛苦的生活著。

為何說是乾隆為大清的衰落埋下了禍根?有三大隱患不容忽視

根據《清史稿》記載:“僅僅是公元1796年二月裡的一個晚上,京城就凍死了8000多人”。這還是在相對富庶的京城,全國其他地方的慘狀可見一斑。官僚地主窮奢極欲的生活與廣大貧苦的老百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乾隆皇帝還十分喜歡出宮遠遊,先後進行了六次耗資巨大的南巡,同時乾隆皇帝還連年用兵,導致了國庫空虛,百姓貧苦。乾隆皇帝晚年又大興土木,修建大規模的皇家園林,上行下效,清朝官員也開始爭相攀比富貴,奢侈之風盛行。統治者的紙醉金迷與老百姓的痛苦掙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階級矛盾逐漸被激化。

農民起義接連爆發

在官僚地主的盤剝下,被逼上絕路的老百姓開始進行反抗。僅僅是乾隆中期就爆發了王倫起義、林爽文起義等規模較大的農民起義,這些農民起義雖然都最終失敗,但是卻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統治。

乾隆皇帝去世後,為了扭轉大清逐漸走向衰敗的局勢,繼任皇帝嘉慶懲治了乾隆朝的大貪官和珅,隨後開展了一場席捲全國的反貪行動,可是大清的官場早就已經爛到了根子裡,僅靠一場雷聲大雨點小的反貪運動無疑是杯水車薪。

為何說是乾隆為大清的衰落埋下了禍根?有三大隱患不容忽視

嘉慶皇帝之後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希望可以革除乾隆朝的弊政,但是效果並不如人意。白蓮教起義最終雖然被鎮壓了,但也讓大清變得更加脆弱,帝國衰落已經不可避免。

嘉慶皇帝一心想要中興大清,本人也非常儉樸,身體力行的推動廉政建設,但是面對大清根深蒂固的腐朽問題,嘉慶皇帝也顯得力不從心了,他的一切努力也都無濟於事,因此後世對於嘉慶皇帝的評價也是普普通通,其實種種嚴峻問題在乾隆朝就已經出現,大清走向衰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