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湛江記憶:關於雷州府城祠廟分佈的記載

雷州府海康縣祠廟考:

老湛江記憶:關於雷州府城祠廟分佈的記載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天寧寺西。每春秋仲月上巳日祭焉。

社稷壇 元天曆廉訪使賈煥建於府治西南三里。王士熙記。明初,遷於城西北天寧寺後。後漸傾圮,遺址尚存。仲春仲秋上戊日祭。

郡厲壇 在府治北二里。春祭用清明,秋用七月望日,冬用十月一日。

颶風壇 原在府東十里。明嘉靖戊戌,郡守洪富因颶風頻年煽害,乃即海岸為壇。每年夏秋冬孟月朔日行祈報禮。今改遷於郡北郊五里,設壇望祭。

城隍廟 在府治東鎮寧坊。

伏波廟 在郡治西南一里許。西漢邳離侯路博德、東漢新息侯馬援二公並建。皆伏波將軍,號有功於嶺南。雷人立祠祀之。南漢宋元,皆封誥為王。

英山雷廟 在郡城西南八里英榜山。古記陳大建間,文玉登第,為本州刺史。歿後,神靈顯著,州人立祠祀之。鄉稱為雷種,故以雷名廟。南漢大有十三年,封靈震王。開寶初,增封靈顯明昭德王。

天師廟 在東城門外。舊有北府祠。明萬曆四十一年,公舉之鄉民陳觀瑞等呈府,準建天師廟宇二座,門樓一座,扁曰福國庇民皇清癸巳年,海北南道陳嘉善合郡文武官復建上座,乙巳年本府知府陳允忠闔郡文武鄉紳士民復建中座門樓,郡人洪泮洙有記。

關王廟 在府治東北朝天街。

寧國夫人廟 在郡城南寧國坊。五代間,聲教不暨,以強凌弱。郡有一女子或雲姓李,勇敢強力,眾咸信服,相與築城禦寇。女子為之帥,南漢歸順,餘黨剽掠皆為女子所敗,一方賴之。及歿,眾號為寧國夫人,立廟祀焉。元宣慰使朱郭重建。元末傾圮。

天妃廟 在郡城外南亭坊。廟有銀器祀田,監廟者主之。

東嶽廟 在郡北城外。

旌忠祠 在西湖東。宋丞相萊公準,乾興元年自道州商雷州司戶,歿於雷。邦人立祠祀之。事聞於朝。紹興五年,賜額旌忠鹹淳。壬申,郡守陳大震更為萊泉書院,復建西館於祠之右,建橫舟亭於湖之傍,蓋取萊公西館書懷野水舟橫之義。元初,復改為平湖書院。大德辛丑,廉訪僉事蕭泰登創建先聖燕居堂於中,令郡學歸田以供祀事,仍名平湖書院。時相授山長講學於此。歲久傾圮。至大二年,廉訪使張忽裡罕擴而復之。至和戊辰,廉訪副使李恪易其堂宇而新之。至順三年,經歷郭思誠重修。明洪武間,通判李希祖修。壬戌通判邢用,刻像於石。成化郡守魏瀚復建橫舟亭,亭之前鑿池,豎扁曰瑞星池。以公存時,有星降於池之故也。祠外開井,名曰萊泉祠,內東西建二坊,東十賢堂,扁曰名賢。西祠郡守秦時中,扁曰名宦。前建石坊牌,扁曰旌忠萊公祠。弘治壬戌,巡撫兩廣潘蕃提兵駐雷,命推官李文獻重修。嗣後,守郡者相繼修葺。嘉靖辛丑,巡撫兩廣蔡經提兵徵黎,駐雷謁廟,顧瞻頹圮,委府重修。葉守以憂去署府事。高州同知戴嘉猷代董其役。值颶風作,賢宦祠俱壞。嘉猷竭力補葺之,祠乃完美,今圮。

蘇穎濱先生祠 在海康治西南一里許。紹聖五年,蘇轍謫雷州。去後,毛當時慕其風烈,即其故居建樓祀之。嘉熙四年,薛直夫於後數十步重修祠祀之,黃必昌為記。後廢。

李忠定公祠 忠定公,舊列十賢祠並祭。明萬曆二十年,提學道羅萬程、軍門蕭彥、知縣秦懋義,議忠定扶宋之功,不在寇萊公下,宜特祀建祠,具祭品祠,制始定。

忠義祠 在府治東鎮定坊。天順二年,西寇侵雷,民不聊生。知縣王麒極力賑撫,且奮率民兵迎敵。一日大戰那柳村,中矢而歿。追贈通判,賜

額忠義。弘治癸未,推官李文獻遷附秦公祠。嘉靖甲申,郡守易蓁遷復今所。嘉靖壬寅,知縣楊澄重修,年久傾壞。萬曆二年,郡守唐汝迪重建。秦公祠 舊在府治愷悌坊。公諱時中,明洪武二十年守雷,卒於官。民思之不忘,立祠祀之。弘治戊申,郡守鄧璩遷於旌忠祠右。知縣林彥修。太監陳榮、郡守陳嘉禮繼聞,置田以供祀事。薛公生祠 在郡城內守廉坊蘇祠之東。宋嘉熙間,薛直夫鑿渠興水利,有功於民。去後,郡人立生祠以祀之,黃必昌為記。祠宇久廢,今併名賢祠。

葉公生祠 在西湖十賢祠東。公諱,修號永溪,江西南昌人。明萬曆二十八年知雷州,有惠政,以疾告歸。士民戴之,立祠以志不忘。

鎮海雷神廟 即英山廟三殿神祠。原飛鍾於東洋龍頭村,自何戴二公開築河渠圩岸,創建廟宇,扁曰鎮海雷神祠。司理高葉二公浚,何戴渠建碑亭,扁曰龍頭宮殿。

老湛江記憶:關於雷州府城祠廟分佈的記載


天寧萬壽禪寺 在郡城西關外。唐大曆五年,開山岫公創建。宋蘇軾渡瓊寓此,愛其勝,題萬山第一四大字於門。宋南渡,李忠定綱亦寓於此,有闍提花三絕,至今傳焉。郡邑幽勝,惟有此寺。宋未毀於兵燹。元住持石心師德瑽重建。明洪武十五年重修。成化間,郡守魏瀚以殿後雷音堂圮,改建懷坡堂。郡人羅璋記。弘治丙辰,太監陳榮復捐資易堅材,修之左右翼,兩樓懸以鐘鼓。山門外豎石坊,勒東坡四大字於扁。寺後有一覽亭,歲時祝釐,鹹在於此。明末,寺宇頹圮。皇清順治十五年,知府陸彪從卜改建,尋壞。康熙十年,知府吳盛藻捐貲重修,加以潤色,增所未備。寺去城半里,並寇祠接西湖。叢林幽靜,山環水繞,亦郡之大觀也。

廣濟寺 在雷廟之東。梁開山僧了容創建,名曰廣教。明洪武間,僧隆壽改名廣濟。去城十里,與雷廟並峙。嘉靖元年,詔毀淫祠,廢。

普庵堂 舊在郡城內愷悌坊浴堂之西。元泰

定間,道人張吉移創城東滑嶺巷。年久傾圮。大佛三尊移入天寧寺,羅漢十八尊移在圓通寶閣。提學魏校毀淫祠,銅像發學,鑄造祭器。遺址佔為民居,惟井一口,餘地一丈,餘見存。

六祖堂 在郡城南門外調會坊。元大德間郡民劉成章往南華請佛安祀。指揮魏榮太監陳榮相繼修葺。明嘉靖元年,提學魏校毀之,後坊民相率修復。皇清康熙四年,士民同修。

醫靈堂 即慈濟真君。在白沙社,離城五里,久圮。明萬曆二十年,知縣秦懋義重建,堂廢址存。

真武堂 在南關外寧國坊,宋寇萊公所舍之傍。天聖改元,秋杪夜半星隕南園池中,萊公使人求之,得一石因即其地建真武堂。郡人欽奉之。建炎間,郡守以堂近市非便,遷天慶觀中。由是,海郡連歲不登。紹興辛酉,郡守胡公遷還舊址。明景泰間,年久堂傾。萬曆元年,鄉民黃樸等集眾重修。時廟制尚狹。萬曆甲辰,生員陳瑾鳩金拓基鼎建大堂,金飾神像。推官高維嶽造神龕香亭,獨大門仍舊。乙巳,陳瑾同舉人何起龍等助建牌坊,扁勒南合武當廟。貌煥然。瑾復鳩金買田六十畝,為香火需。

十賢堂 在西湖之上。宋鹹淳九年,郡守虞應龍建以祀丞相寇準、學士蘇軾、侍郎蘇轍、丞相趙鼎、李綱、樞密王巖叟、編修胡銓、正字秦觀、李光正、言任伯雨也。後專祀寇公。兵燹以來,堂廢並附入旌忠祠。郡祭寇公,次祭諸賢。明弘治壬戌,推官李文獻重建堂三間,附於寇祠之左,祀蘇轍以下九公。概扁曰名賢。正德丙子,提舉章極郡守王秉良以義起立唐轉運使柳仲郢神牌於此。萬曆癸未,守道陸萬鍾以李綱相業第一,令特立專祠以祀。復附御史馮恩於名賢祠內,以足十賢之數,今廢。

開元寺 唐時創建,在城南調會坊。上有石塔,高五丈餘。宋末寺廢。元天曆間重修,復廢。遺址今為民居。惟塔巍然屹立。堪輿家謂文筆醮墨池,狀元聯及第。郡因號是塔為文筆峰,本此。元妙觀 在城內鎮寧坊。舊有紫微觀。宋改為天慶觀。元改元妙觀,歲久傾圮。明弘治丙辰,太監陳榮增廣其地,中建三清殿,東建城隍堂,西建道紀司,塑神像三十餘尊。宋董世龍、余天麒、元張圖南俱有記。嘉靖間,提學魏校毀淫祠,改為城隍廟。有田一頃,被民侵佃。萬曆三十七年,知府郭士材同知張應中相繼查復其田一百五十二畝,重修殿宇,繪塑神像,因命道士張元桂掌管,今廢。

圓通寶閣 即觀音閣,在郡城中正坊阜民橋上。元廉訪使卜達世禮創建。明正統間,張內使重修。上有銅佛三尊,銅羅漢十八尊。後太監陳榮復鑄銅觀音一尊。閣高聳清虛,勝甲郡城諸剎。有田八石二斗,稅四十六畝二分。載碑記以供香火。嘉靖間,提學魏校毀淫祠,銅像發學鑄造祭器,其田召人承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