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段理財規劃和金融理財產品風險高低

小邦財商

家裡小字輩的孩子陸續踏進大學或者初入職場,發現以前從未涉及的理財話題能激活不少討論。

和晚輩的幾次討論下來,挺感慨的,人生的不同階段對錢的理解和管理真的是不一樣的。

階段理財規劃和金融理財產品風險高低

從理財的角度去看人生,大致有五個階段

所謂從理財的角度去分割,依據是收入和支出,以及風險承受能力,雖然和年齡和婚姻家庭狀態有關聯,但沒有必然的強關聯。

當年輕人初入社會謀生,大多會受僱於人。此時的工作可能不穩定,收入也不高,但支出是直線上升的。

即便大學開始對錢有更多的認識,但當年輕人踏出大學,特別是自己在和父母居住地不同的城市打工,日常開支的激增,例如房租/吃/用/應酬,是會讓很多人感到壓力重重。

這時可能一門心思就是如何提高收入以及收支平衡,理財不理財的,要麼沒有概念,要麼覺得沒錢。

不過說真的,年輕時的經濟風險承擔能力也是最弱的,可能辛苦一年才攢下一兩萬,如果投資不慎而虧掉,就會直接影響日常生活。

如果把人生階段和風險承受能力一起看,可以幫助構建自己的理財思維和規劃。

階段理財規劃和金融理財產品風險高低

理財的規劃是一個大方向,有了方向才能把該做的事情具象化。

每個階段對應的規劃是從底層需求和自身抗風險能力出發的,例如單身時需要想辦法積累原始資本,才可能在下一個階段更進一步,但不可盲目冒險。

在很長一段時期,只要是組建了家庭,以國人的傳統,必然會把不動產投資(即住房)放在理財規劃的核心。

如果在單身時沒有確保信用管理,留下良好的信用記錄,大額的貸款申請都會比較困難。

到了人生後半段,房子、車子、孩子都安頓好了,有些家庭可能會更放得開去投資高風險的金融理財產品。

在合理管理風險的情況下,確實應該更加多元化家庭的資產配置,以便到了退休階段可以“坐享其成”。

理財產品風險高低

理財概念比較薄弱的時候,很容易會被各種不同的金融投資工具和理財產品搞暈。

要理順思考,比較有效的切入點是風險等級,因為風險是大家普遍都能理解的,另外就是能把各種產品放在不同的等級,建立自己的理財規劃核心。

這裡以銀保監會對於銀行理財產品的規定做討論。

目前的要求是任何銀行理財產品都必須配有風險等級標識,至少有5個等級;允許一些金融機構在這5個等級的基礎之上設置更多的風險等級。

(可參考《銀行個人理財之產品十要素:期限類型、風險等級》。)

風險的5個等級分別是:

R1:謹慎型產品

R2:穩健型產品

R3:平衡型產品

R4:進取型產品

R5:激進型產品

先把最低風險的謹慎型和最高風險的激進型理財產品搞懂了,其他等級就好理解了。

階段理財規劃和金融理財產品風險高低

通過兩極對比,可以看到自身應該朝哪個方向傾斜。

在這兩極之間的R2/R3/R4風險等級,可能的情況是,同樣是基金,但基金的類型在R3等級是混合型的(例如混合股票和債券)。也就是說,並不是一個產品對應一個風險級別,必須看產品的詳細說明。

有兩個小提醒:

一、“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買少見少(粵語,越來越少的意思),因為有關部門幾年前就不提倡銀行的“剛性兌付”。(可參考

《資產管理業務要填的坑——剛性兌付》

二、激進型銀行產品一般有投資者資格門檻和資金規模的門檻,銀行會根據投資者填寫的問卷得出的理財風險偏好,自動屏蔽不符合要求的投資者買賣R5產品。自動屏蔽也適用於其他等級。

對如初入職場,開始賺錢養活自己的年輕人,雖然核心還是應該放在工作上,但如果能及時規劃好個人理財,無異於如虎添翼,能為將來其他的人生階段打好基礎。

階段理財規劃和金融理財產品風險高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