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風雨幫扶情,淩水岸邊結碩果

——遼寧省稅務局派駐義縣張家堡鎮幹部扶貧工作側記

本報記者 冷萬欣報道

遼寧省義縣張家堡鎮位於大淩河南岸,日夜流淌的淩水忠實的記錄著這裡的昨天和今天。當精準扶貧的號角響徹神州大地時,淩水如同一位不倦的歌手,以她那和諧的濤聲為遼寧省稅務局的扶貧幹部們吟唱著深情的頌歌。

自黨中央2013年11月提出精準扶貧戰略任務以來,遼寧省稅務局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號召,選優配強扶貧隊伍,先後選派4批13名幹部到張家堡鎮及3個村參與扶貧幫扶工作,第4批6位幹部從2018年3月起開展工作。4批扶貧幹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緊緊圍繞“加強黨建、精準扶貧、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等任務,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脫貧攻堅取得重大成果,省局所包扶的3個村均已提前完成脫貧任務,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張家堡鎮第一副書記王越和魯家屯村第一書記宋曉軍連續2年縣委組織部考核為優秀;榆樹屯村第一書記史復興於2019年5月被錦州市總工會授予“五一勞動獎章”,2020年作為省工會表彰勞模候選人;張家堡村第一書記姜波被中共義縣委評為2019年度脫貧攻堅先進個人,2020年3月瀋陽市稅務局黨委在全市稅務系統開展向姜波同志學習活動。

堅守初心、矢志不渝的扶貧工作隊員們在淩水岸邊留下了他們奉獻與奮鬥的足跡。

抓黨建,樹旗幟,兩個作用突出了

6年風雨幫扶情,淩水岸邊結碩果

常言說:百姓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工作隊在全面調研的基礎上,確定了“從黨建抓起、以黨建促脫貧”的工作思路,制定了“建強支部,完善制度;建好陣地,開展活動;凝聚人心,促進脫貧”的工作措施。

在班子建設上,工作隊發揮“黏合劑”作用,促進兩委班子團結,凝聚班子合力;發揮“催化劑”作用,解決幹部有幹勁沒思路、有思路沒精力的問題;發揮“緩釋劑”作用,化解村民與村幹部之間的矛盾,構建和諧穩定氛圍。

在制度建設上,協助村黨組織建立完善了“三會一課”“四議一審兩公開”制度,以及“黨員評議”“無職黨員定崗定責”等制度,使黨的建設更加規範。

在陣地建設上,重點解決村部辦公用房問題。魯家屯和榆樹屯兩村原有村部都是危房,無法辦公開展工作。工作隊在省稅務局的支持下,籌措資金70餘萬元,幫助這兩個村新建了村部和衛生室,配齊了卷櫃、桌椅、打印機、複印機等辦公設備,使兩個村的硬件條件得到極大改善。與此同時,文化陣地得到進一步完善,分別建立了文化站、文化廣場,設置了文化牆、宣傳欄,添置了文體設施等。

在活動開展上,各村相當活躍。道德模範評選、文藝演出、廣場舞大賽等活動頻頻舉辦。在榆樹屯村文化站和黨群文化廣場上,每天晚上打乒乓球的、看圖書的、健身的、扭秧歌的、跳廣場舞的,相互交織的文體活動形成一幅新時代的“山村清明上河圖”。

硬起來的班子成為脫貧攻堅的核心堡壘;建起來的陣地成為脫貧攻堅的培訓平臺;強起來的隊伍成為脫貧攻堅的中堅力量。群眾時刻感受到,組織就在心中,黨員就在身邊,脫貧攻堅戰有了衝鋒陷陣的帶頭人。

抓項目,興產業,集體家底厚實了

工作隊幫扶的3個村幾乎全是“空殼村”,要從根子上消除貧困,必須給貧困戶以長久的“飯碗”,給村集體以穩定的“財源”,而產業扶貧就是最好的實現路徑。工作隊在對貧困戶全面摸底、精準識別、建檔立卡的基礎上,集中靶向,瞄準產業脫貧這個主戰場吹響了集結號。

工作隊根據縣委提出的“三變改革”要求,制定了“村村有產業、戶戶有收入”的脫貧攻堅目標。從此,6名幫扶幹部使出渾身解數,外出考察,參觀學習;攀親會友,聯繫項目;多方協調,攻堅克難,終於在較短時間內初戰告捷。

工作隊發揮專業特長,在錦州市稅務局欒波局長的幫助下,積極向上溝通協調,促成華潤風電項目遵從屬地原則進行稅收分成,每年為鎮裡增加財政收入136萬元,極大緩解了當地財政壓力。

工作隊積極爭取滑子蘑生產基地,2019年底促成鎮政府與營口民騰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簽訂滑子蘑種植項目協議,並已通過縣扶貧項目審批委員會審批,目前正在進行徵地工作。預計總投資額在700萬元,每棟溫室大棚年收益20萬元,能帶動全鎮1000餘戶建檔立卡戶獲得穩定收益。

工作隊為魯家屯村引進斯達威泳裝加工企業,省稅務局出資90萬元,以魯家屯村名義投資建設600平方米廠房,企業提供設備並負責培訓和管理。目前工廠已達產,每月生產成品泳裝約3萬套,解決近40人就業,村集體每年可收入6萬元,“空殼村”不空了。

針對當地花生資源豐富的優勢,工作隊為榆樹屯村引進一家榨油企業,成立了義縣豐達食用油有限公司。企業總投資500萬元,村裡以土地、村部入股,村集體每年可分紅10萬元,並吸納貧困人口就業30餘人,工廠2019年12月底投產。

今年3月9日,錦州市委書記王德佳一行到泳裝廠和花生油廠調研,對這裡的脫貧攻堅工作非常滿意。王書記說:“省稅務局是真心實意幫扶,稅務幹部是用心用情幹事”。

同魯家屯村、榆樹屯村不同,張家堡村走的是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的發展路子。工作隊充分發揮本村荒山面積大的優勢,由省稅務局投入資金76萬元,對馮家嶺的500畝荒山進行全面治理,修路、打井、築梯田、建方塘、種果樹,同時成立合作社,村集體佔10%的股份,每年按比例分紅。老百姓說:“這是搬不走的工廠,我們在這裡打工掙錢方便”。

村村興產業,擎起脫貧攻堅“頂樑柱”;戶戶有項目,確保脫貧銷號有保證。

抓基礎,補短板,生產條件改善了

6年風雨幫扶情,淩水岸邊結碩果

沒有水,難種地;沒有路,難運糧;沒有電,難發展,在農村工作的人都知道這個理。工作隊通過調研達成共識:那就是修路、打井、辦電、興水利,逐步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助推精準扶貧向縱深發展。

興修水利抗乾旱,地下清流灌良田。近幾年,義縣連年乾旱,春天種地難下種,秋天乾旱難打糧。幾任工作隊都把農田水利建設作為重點,多方籌措資金,大興水利。前任工作隊協調遼河油田、省電力公司為魯家屯村打灌溉水井25眼,配備兩臺變壓器;投入近50萬元在南北山坡上修建了一個攔河壩和一個蓄水池,解決了近千畝莊稼和2000畝果樹的抗旱水源問題。張家堡村有部分地塊沒有灌溉系統,為恢復果樹種植,保護生態系統,工作隊投入24.7萬元幫助村裡打19眼抗旱井和1眼飲水井。

修好田間作業路,豐收果實好入庫。工作隊協調義縣政府主要領導,特批了魯家屯村南溝到村內2公里環山作業路,使全村路面全部實現硬化連接。張家堡村有9公里田間作業路坑窪不平,泥濘不堪,還曾發生過車輛側翻傷人事故,為方便村民秋天秋收,工作隊籌措資金6萬元,及時幫助進行了整修。

鎮裡安裝動力電,促進工農業快發展。無工業動力電一直是制約張家堡鎮發展工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的瓶頸,前任工作隊協調省電力公司投入1200萬元為張家堡鎮解決了無動力電問題,為當地花生加工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工作隊積極協調錦州市電業局,為張家堡和榆樹屯兩村約600畝有井無電地塊免費接電。

此外,經過工作隊的不懈努力,大淩河魯家屯村段整治工程實施在即。項目將對溼地進行開發利用,修復生態環境,造福當地百姓。目前省水利廳已完成設計方案並安排資金2000萬元,待履行完手續後實施。

抓保障,惠民生,關鍵難題解決了

聚焦民生、謀利於民,是省稅務局駐張家堡鎮幾任扶貧幹部永遠不變的初心,圍繞“兩不愁、三保障”這一脫貧攻堅核心指標,他們默默的為這裡的老百姓化解了許多難事,辦妥了許多實事,做成了許多好事。

工作隊原以為,現今就是貧困戶也不會愁吃穿,但實地瞭解後才知道,許多村不是缺水就是汙染。於是,他們在大興農田水利的同時,一併幫助老百姓解決生活用水問題。

魯家屯村的小莊屯地下水被汙染,工作隊投入15萬元從異地打井引水建設自來水工程;張家堡鎮敬老院原有的淺水井水源汙染嚴重,且作為消防水源出水量少存在安全隱患。工作隊投入4萬元為其打了一眼170米的深井,並配備大功率水泵和電腦,實現了直供水;丁香屯村由於鹹菜廠造成水源汙染,村民反映強烈,為讓村民吃上放心水、消除不穩定因素,工作隊投入11.9萬元幫助打了3眼深水井,並蓋上井房、配齊提水設備,徹底解決了這一棘手問題;由於地下水位下降,劉立溝村原有水井大部分都已乾涸,工作隊投入9.8萬元幫助打了9眼公共飲水井,確保貧困戶可以就近取水。

解決了“兩不愁”問題,工作隊又在解決住房、醫療、教育上下功夫,為實現“三保障”目標竭心盡力。投入3萬元為張家堡村貧困戶趙文傑翻建危房,協調縣殘聯等有關部門為3戶殘疾人貧困戶修繕房屋、建無障礙通道;投入8.7萬元幫助鎮衛生院購置一臺救護車,確保心腦血管等危重病人第一時間得到救治;幫助村民集中採購化肥種子等農用物資,降低種地成本;促成村民成立蘋果和花生合作社,註冊農產品牌,打開市場銷路;協調錦州市經濟技術學校送教下鄉,為當地幹部及農戶定期免費提供培訓服務;聯繫愛心人士按學期為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學費,直到其完成學業。

吃穿不愁了,住房、治病、教育有了保障,貧困戶臉上綻放出的笑容,既是對黨的精準扶貧政策的真心擁護,也是對工作隊員辛勤付出的真摯感謝。

截止到目前,省稅務局所包扶的3個村均已提前完成脫貧任務,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銷號。成績的取得離不開當地黨委政府“高看一眼、厚愛一分”的支持與關照,離不開省稅務局的強大後援。省稅務局始終將扶貧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主要領導親自部署、親自過問、親自協調,當好扶貧工作隊的堅強後盾。張德昌書記、董濤局長多次專門聽取扶貧工作彙報,並實地指導具體工作。6年來,省稅務局累計投入扶貧資金672萬元,4批工作隊協調資金和項目摺合資金共計3948萬元,實施民生工程26項,引進落地項目3個。2018年省稅務局一次性撥付扶貧資金400萬元,是省直機關支持力度最大的,時任省委組織部長王正譜在義縣調研時得知這一情況後,高興地說:“感謝省稅務局對扶貧工作的重視和支持,代我轉達對德昌局長的謝意!”。

6年風雨幫扶情,淩水岸邊結碩果。省稅務局13名扶貧幹部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灑下的汗水、付出的睿智、傾注的深情,一定會結出豐碩的果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