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作者:華略智庫首席研究員、長三角研究院院長夏驥

來源:華略創智(ID:uit_shanghai)

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重磅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華略智庫首席研究員、長三角研究院院長夏驥憑藉在區域融合發展領域多年研究經驗,特推出《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系列研究,以饗讀者。

盼望著,盼望著,神秘的面紗終於揭開了。考驗各位的地理課是不是地理老師教的機會來了,請看題目:

——該地區是世界著名河口三角洲之一,頂點在江蘇儀徵附近,面積約4萬平方公里。沖積層的厚度,由西向東從幾十米增加到400米。海拔多在10米以下,素有“水鄉澤國”之稱。

——該地區也是世界著名河口三角洲之一,頂點在廣東崖門灣附近,面積約1.1萬平方公里。沖積層薄,一般20~30米。地面起伏較大,四周是丘陵、山地和島嶼,佔面積的30%。

作為一個臉盲症患者,我經常看著對方臉熟、但又想不起來名字,只好報以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老實說,屏幕後的你現在是不是也是這樣?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好吧,這兩道題目講的是自然地理意義上的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比起衍生出來的經濟地理意義,更加“本源”的自然地理意義反而顯得陌生,那咱們就嘮嘮大家更加熟悉的。

長江三角洲與粵港澳大灣區同為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市場化程度最高、綜合經濟實力最強的兩大經濟板塊,也是推動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兩大“引擎”(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在規劃起點、產業形態、服務腹地等方面的概念內涵更廣,但仍以珠江三角洲為根本基礎)。

長三角與大灣區有著相似的地理條件、發展歷程和產業基礎,也有著不同的制度環境、區域範圍和內部差異。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長三角城市分佈示意圖

長三角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的41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總面積35.8萬平方公里,2018年經濟總量約21.1萬億元,人口總量約2.2億人。

這麼說吧,面積和德國差不多(德國面積35.7萬平方公里),經濟體量大概相當於德國的80%(德國2018年GDP約4萬億美元),人口總量大概是德國的2.6倍(德國2018年人口總量約8293萬人)。

大灣區包括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等9城市,總面積約5.6萬平方公里,2018年經濟總量約11萬億元,人口總量約0.7億人。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大灣區城市分佈示意圖

這麼說吧,面積和克羅地亞差不多(克羅地亞面積5.7萬平方公里),經濟體量大概相當於克羅地亞的27.3倍(克羅地亞2018年GDP約608億美元),人口總量大概是克羅地亞的17.1倍(克羅地亞2018年人口總量約409萬人)。注意,我們比較的是經濟指標,不是足球。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大灣區規劃綱要》),對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佈局等進行了全面謀劃和部署;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長三角規劃綱要》),對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繪就了藍圖。

從兩個《規劃綱要》來看,長三角與大灣區的發展,有哪些同工之處?有哪些異曲之點?


第一篇

使命職責與區域格局

01

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戰略定位

《長三角規劃綱要》中,長三角的戰略定位有5方面: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區域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

《大灣區規劃綱要》中,大灣區的戰略定位也有5方面: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

高大上的感覺有木有?

同工之處

第一,都肩負著國家使命。長三角和大灣區都要對標全球最高標準、最好水平,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努力成為全球重要創新策源地,構築經濟發展新優勢。毫無疑問,服務長三角和大灣區建設的勞動者,沒錯,就是我和你,都是國家隊員沒sei了。

第二,都要率先踐行新發展理念。長三角和大灣區都要深入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率先打造高質量發展典範、建設高品質生活示範。比如,深圳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江蘇則積極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試點,都是要力爭率先描繪出現代化的模樣。

第三,都要發揮更大的輻射帶動作用。長三角要引領長江經濟帶發展,輻射亞太地區(國務院在2014年就發佈了《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發揮長三角地區的輻射引領作用,促進中上游地區有序承接產業轉移,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推動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示範帶)。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國務院2014年發佈《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

大灣區要帶動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輻射東南亞、南亞(國務院在2016年就發佈了《關於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構建以大灣區為龍頭,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帶動中南、西南地區發展,輻射東南亞、南亞的重要經濟支撐帶)。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國務院2016年發佈《關於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

異曲之點

第一,承擔使命各有側重。儘管都對標全球,但長三角更加突出“提升參與全球資源配置和競爭能力,增強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和帶動力,持續提高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灣區則強調“建成世界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建設世界級城市群”。

對比來看,儘管長三角在產業細分領域全球頂尖的不算多,但是也沒有明顯的短板,並且區域面積、經濟體量、產業規模、人口規模等都更大,因此更加註重打造“全能冠軍”;大灣區則在不少細分領域做到全球領先,更加註重打造若干“單項冠軍”。

第二,對外開放各有側重。儘管都注重“一帶一路”對外開放,但長三角強調“在更深層次、更寬領域、以更大力度協同推進對外開放”;大灣區則明確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交通物流樞紐和國際文化交往中心”。

對比來看,長三角更側重突出全區域和全面對外開放,先定個“打造宇宙中心”的小目標;大灣區則注重發揮港澳在國家對外開放中的功能和作用,聚焦“一帶一路”、構築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接融匯的重要支撐區。

第三,區域協作各有側重。儘管都強調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但長三角區域的城市都位於中國內地,更側重在保持現有區域治理框架、不改變行政區劃的前提下,“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從項目協同走向區域一體化制度創新,為全國其他區域一體化發展提供示範”,更具備複製推廣意義。

大灣區的城市則包括港澳和珠三角內地地區,同時存在兩種政治制度以及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三種法律制度,面臨著更深層次的約束,更加強調“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內地與港澳更緊密合作提供示範”,一些突破性的制度可能不具備複製推廣條件。

02

低調奢華有內涵的發展目標

《長三角規劃綱要》中,長三角的近期發展目標主要有6方面: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科創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基本建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本實現,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能力顯著提升,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水平明顯提高,一體化體制機制更加有效。

《大灣區規劃綱要》中,大灣區的近期發展目標也主要有6方面:區域發展更加協調,協同創新環境更加優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深化,基礎設施支撐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綠色智慧節能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初步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構建。

看似平淡的“基本”“顯著”,波瀾不驚的“更加”“初步”,好像“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問味道”,其實只要細細品味,就會感到低調的奢華。

同工之處

第一,都聚焦相似的近期發展目標。

歸納起來,長三角和大灣區的發展目標總體上都集中在區域協調、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改革開放等方面,對於發展的預期目標高度一致。

第二,都明確了實現規劃目標的同一時間節點。對於長三角“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強勁活躍增長極”和大灣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全面建成”的規劃目標,二者都明確在2035年實現,這個時間節點正符合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安排。

順便插一句,大家現在感到越來越忙,因為咱們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間節點提早了15年,所以各位既是現代化的創造者,也是現代化的親歷者,當大家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所以,擼起袖子加油幹!

異曲之點

第一,近期目標時間節點不同。儘管近期發展目標相似,但長三角的時間節點為2025年,這個時間節點正是“十四五”期末,也預示著需要經過一個完整的五年規劃來實現;大灣區的時間節點為2022年,這個時間節點正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時,也正好契合“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中“第一個一百年”的目標。

第二,近期目標詳細程度不同。儘管近期發展目標相似,但長三角有更多的量化目標。

比如區域協調方面,明確到2025年中心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2.2∶1以內,中心區人均GDP與全域人均GDP差距縮小到1.2∶1,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0%;

科技創新方面,明確到2025年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5%,高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18%;

基礎設施方面,明確到2025年鐵路網密度達到507公里/萬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達到5公里/百平方公里,5G網絡覆蓋率達到80%;

生態環境方面,明確到2025年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以上,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80%,單位GDP能耗較2017年下降10%;

公共服務方面,確到2025年人均公共財政支出達到2.1萬元,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5年,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9歲。

這些都是五年規劃中主要的預期性和約束性指標,也是在較大空間範圍內可以測度的指標。相比較而言,大灣區的近期目標全部屬於定性指標,表述也比較簡潔。

03

簡約時尚國際範的區域格局

長三角與大灣區在區域格局上,都採取了國際主流的發展模式,同時也表現出了“共同但有區別”的特徵。

同工之處

第一,都遵循城市群的發展模式。長三角在上世紀80年代就被認為是繼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日本東海道太平洋沿岸、歐洲西北部、美國五大湖沿岸、英格蘭之後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大灣區則被認為是繼紐約灣、舊金山灣、東京灣之後的世界第四大灣區,目標定位是“建設世界級城市群”。

長三角與大灣區都遵循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的模式,推動區域板塊之間融合互動發展。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世界六大城市群示意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世界四大灣區示意

第二,都著力於促進城鄉協同發展。與整個中國一樣,長三角與大灣區內部也都存在著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兩個“二元結構”。

2018年和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後出臺了《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和《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為破解兩個“二元結構”奠定了“四梁八柱”。

長三角與大灣區都注重將一體化發展與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緊密結合起來。

其中,《長三角規劃綱要》明確,通過著力提高城鄉基礎設施聯通水平、推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全面推進人的城鎮化、提升鄉村發展品質,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大灣區規劃綱要》也提出,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動珠三角九市城鄉一體化發展。

第三,都打造了一體化發展的“樣板間”。

就像買房子總要看看樣板間,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也要打造一個“樣板間”。長三角在滬蘇浙毗鄰的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打造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的示範區,並且在11月1日正式掛牌。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樣板間”

大灣區則打造“1+2”的平臺:打造廣州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攜手港澳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創新發展示範區、金融服務重要平臺、優質生活圈;優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功能,強化前海合作發展引擎作用、加強法律事務合作、建設國際化城市新中心;推進珠海橫琴粵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建設粵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加強民生合作、加強對外開放合作。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大灣區發展的“樣板間”

當然,樣板間總是門庭若市的,可以想象,未來長三角和大灣區的“樣板間”會迎來一波又一波的參觀者、考察者、學習者……額,考慮一下建個展示館?

異曲之點

第一,城市群發展的空間特徵不同。

長三角城市群的格局,那是“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用學術語言說,是呈現“單中心+副中心+多節點”的空間特徵,即發揮上海作為超大城市的龍頭引領作用,著力提升綜合經濟實力、金融資源配置功能、貿易樞紐功能、航運高端服務功能和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有序疏解非大都市核心功能,加快構築上海大都市圈;同時協同提升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寧波等副中心的區域輻射作用和節點城市支撐作用,加快都市圈一體化發展。

大灣區城市群的格局,那是“四大金剛帶小弟”——用學術語言說,是呈現“多中心+多節點”的空間特徵,即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廣州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深圳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同步打造特色鮮明、功能互補、具有競爭力的重要節點城市和特色城鎮。

第二,城市群發展的空間格局不同。長三角城市群發展在空間格局上呈現圈層式格局。

最內層是示範區,以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組成(面積約2300平方公里),示範引領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中間層是中心區,以上海市,江蘇省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揚州、鎮江、鹽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寧波、溫州、湖州、嘉興、紹興、金華、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27個城市為中心區(面積22.5萬平方公里),輻射帶動長三角地區高質量發展;最外層是全域,由一市三省41個地級以上城市組成。

大灣區城市群發展在空間格局上呈現極點帶動、軸帶支撐網絡化格局。極點帶動是指發揮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強強聯合的引領帶動作用;軸帶支撐是指依託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和高等級公路為主體的快速交通網絡與港口群和機場群,構建區域經濟發展軸帶,形成主要城市間高效連接的網絡化空間格局。

第三,區域發展機制側重不同。

長三角重點強調推進跨界區域共建共享,包括推動省際毗鄰區域協同發展,共建省際產業合作園區,聯合推動跨界生態文化旅遊發展等等。

大灣區重點強調把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有機結合起來,把維護中央的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把國家所需和港澳所長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市場化機制的作用,促進粵港澳優勢互補,實現共同發展。

04

冷豔高貴接地氣的推進機制

《長三角規劃綱要》和《大灣區規劃綱要》都就工作推進和規劃落實,告訴我們如何既接天線、又接地氣。

同工之處

第一,都建立了統籌機構。長三角和大灣區都跨越了多個省級行政區域,雖然明確上海和廣東分別發揮龍頭作用,但是也需要在國家層面建立統籌機構。

中央政府分別成立了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和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都由韓正副總理擔任組長,並且都進入了實質性運作階段。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2019年6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組長韓正在上海主持召開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會議。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2018年8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組長韓正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主持召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

第二,都明確了市場化推進方式。《長三角規劃綱要》明確,支持地方探索建立區域創新收益共享機制,鼓勵設立產業投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同時要完善跨區域產權交易市場,探索建立水權、排汙權、知識產權、用能權、碳排放權等初始分配與跨省交易制度,逐步拓展權屬交易領域與區域範圍。

《大灣區規劃綱要》也明確,支持粵港澳三地按照市場化原則,探索成立聯合投資開發機構和發展基金,共同參與大灣區建設。相比較而言,長三角在同一經濟體系下,市場化推進的形式更為多樣。

第三,都明確了一體化指標。《長三角規劃綱要》明確,建立健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指標體系、評價體系、統計體系和績效考核體系。

在此,華略智庫建議,長三角應當在道路交通、要素流動、產業關聯、公共服務、營商環境等方面深化研究,形成可量化、可比較、可分解的指數體系,全面衡量一體化發展水平。

同時,長三角對於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形成了共識,但對具體內涵的理解還不盡相同,考慮到長三角內部的區域差異,至少應當在示範區形成統一的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明確發展“指揮棒”。

《大灣區規劃綱要》雖未明確,但大灣區在一體化指標方面已經開展了積極探索,2019年4月9日,深交所聯合工信部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創新100指數和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指數,並將進一步合作研發粵港澳大灣區系列指數。

異曲之點

長三角一體化更加突出創新一體化體制機制,並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舉措。在惜墨如金的規劃中,《長三角規劃綱要》對此專門設置一個章節進行闡述,可見情之真、意之切。比如:

“健全政策制定協同機制……在企業登記、土地管理、環境保護、投融資、財稅分享、人力資源管理、公共服務等政策領域建立政府間協商機制”;

“建立標準統一互認機制……加快推進標準互認,探索建立區域一體化標準體系”;

這其實反映了一個尷尬的現實:即使在同一經濟體系下,由於“行政區經濟”的存在,行政區劃的“邊界效應”無處不在,真正做到要素市場一體化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對此,《大灣區規劃綱要》也就沒有進行專門的闡述,因為面對兩種政治制度以及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三種法律制度,從制度層面進行協同的難度更大。


第二篇

科技創新與產業導向

01

科創建設

科創能力哪家強?應該不是在某翔。

還是看看獨角獸的情況吧。根據《2019三季度胡潤大中華區獨角獸指數》,這些神獸基本集中在京津冀、長三角和大灣區。

北京依舊是佔據大中華區獨角獸企業最多的城市,合計有87家企業上榜,占上榜企業總數的40%;上海和杭州分列二三,獨角獸企業數量分別達到48家和21家;粵港澳大灣區合計有33家獨角獸企業上榜,深圳19家、廣州9家、香港5家。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2019一季度胡潤大中華區獨角獸指數

同工之處

第一,都著力打造科創載體和平臺。長三角與大灣區都有一批國內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以及若干重量級的科創載體,並都以此為依託開展科技創新,“把錢變成紙”。

全國三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中,長三角擁有其中的兩個(上海張江和安徽合肥),另外還擁有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以及一批分行業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和國家實驗室。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廣深科技創新帶

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明確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包括四大核心要素:大科學裝置集群、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頂級科研院所、頂級企業研發中心。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大灣區局域創新要素分佈示意

第二,都突出科技成果轉化。長三角與大灣區都高度重視打通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通道,包括軍民科技成果的雙向轉化。也就是說,要能夠“把紙變成錢”。

長三角強調依託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推動技術交易市場互聯互通,共建全球創新成果集散中心。

大灣區強調要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成果轉化基地,並進一步明確,充分發揮香港、澳門、深圳、廣州等資本市場和金融服務功能,合作構建多元化、國際化、跨區域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

異曲之點

第一,創新任務各有側重。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

長三角更注重聯合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加強科技創新前瞻佈局和資源共享,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打造全球原始創新策源地。

大灣區更加註重加強創新基礎能力建設,支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要科研機構和重大創新平臺在大灣區佈局建設,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第二,創新體制機制改革重點不同。儘管都承擔著探索創新體制機制改革的重任,但長三角與大灣區還是體現出了各自的“個性”。

長三角注重建立區域間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形成有利於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的良好環境;另一個獨有的改革就是在上交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

大灣區則注重研究實施促進出入境、工作、居住、物流、科研交流等更加便利化的政策措施,並開展知識產權證券化試點;另一個改革重點是知識產權,《大灣區規劃綱要》詳細闡述了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的舉措。

這可能是由於與長三角相比,大灣區的創新轉化率更高、應用面更廣,在國際上面臨知識產權糾紛的企業也更多,同時也能夠充分發揮香港在知識產權保護及相關專業服務等方面具有的優勢。

02

先進製造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導向

長三角和大灣區一直是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核心車間,都擁有世界上最為完整的製造業產業鏈條,也都正在推動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

同工之處

第一,都聚焦前沿產業。長三角和大灣區都將前沿產業作為主要產業導向,積極搶佔新一輪產業革命制高點,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命科學等。

第二,都注重產業佈局。長三角和大灣區都注重在更大空間範圍內促進產業的合理佈局。長三角由於區域範圍更大、產業梯度差異更大,強調中心—外圍的抽象佈局模式,並且要推動中心區一般製造業向外圍轉移。

大灣區相對較小,明確以珠海、佛山為龍頭建設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以深圳、東莞為核心在珠江東岸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等世界級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

異曲之點

第一,在產業發展序列上各有特色。長三角分為三個序列:圍繞十大領域建設一批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聚焦十大領域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面向八大領域佈局一批未來產業。

大灣區也分為三個序列:圍繞十大領域培育一批重大產業項目,聚焦五大重點領域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面向三大產業形成以節能環保技術研發和總部基地為核心的產業集聚帶。

第二,在前沿產業上略顯“個性”。儘管都聚焦前沿產業,但長三角與大灣區還是依託自身優勢,著力發展若干特色產業。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大飛機C919

比如長三角依託中國商飛,將大飛機作為主導;依託中科大,將量子信息作為主導。大灣區依託華為、中興,將5G和移動互聯網作為主導;依託中藥文化,將現代中藥作為主導。

03

現代服務業導向

長三角和大灣區都在加快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都在打響各自的服務品牌。

同工之處

都注重構建現代服務業體系。長三角與大灣區都加快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包括現代物流、文化創意、人力資源服務、檢驗檢測等。

異曲之點

第一,服務業地域特色鮮明。比如長三角依託阿里,在電子商務方面優勢顯著;同時將工業互聯網、製造數字化服務等作為主導。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大灣區強調充分發揮香港影視人才優勢,推動粵港澳影視合作,支持香港成為電影電視博覽樞紐(香港導演北上潮流興起,《中國機長》《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還有即將上映的《中國女排》《緊急救援》,香港導演拍出的主旋律電影叫好又叫座);同時鞏固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高端會議展覽及採購中心的地位,支持澳門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會議展覽品牌。

第二,在金融發展上格局微妙。“金融中心”之爭歷來是城市競爭的焦點。

《大灣區規劃綱要》就金融業的發展做了詳細的謀劃,包括:建設國際金融樞紐,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支持廣州完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支持深圳依規發展以深圳證券交易所為核心的資本市場,支持澳門打造中國-葡語國家金融服務平臺;大力發展特色金融產業,支持香港打造大灣區綠色金融中心,支持廣州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支持澳門發展租賃等特色金融業務,支持深圳建設保險創新發展試驗區;有序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等等。

相比較而言,《長三角規劃綱要》幾乎沒有涉及到金融業的謀劃,儘管南京、杭州、寧波、蘇州等多個城市都提出要打造“區域性金融中心”,但事實上除了上海“一家獨大”之外,長三角的金融生態還不完善。

華略建議,在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長三角應著力在區域內打造一體化金融市場、擴大對內開放,積極探索金融管理制度創新。

比如探索落實綠色金融、科技金融的具體實踐,金融機構跨行政區經營實踐等等。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中國主要海洋經濟區

第三,大灣區在海洋經濟發展上謀劃更為長遠。《大灣區規劃綱要》強調拓展藍色經濟空間,特別是支持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支持粵港澳通過加強金融合作推進海洋經濟發展,探索在境內外發行企業海洋開發債券,鼓勵產業(股權)投資基金投資海洋綜合開發企業和項目,依託香港高增值海運和金融服務的優勢,發展海上保險、再保險及船舶金融等特色金融業。

《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乾貨”更多,不僅支持深圳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而且還要按程序組建海洋大學和國家深海科考中心,探索設立國際海洋開發銀行。

華略建議,長三角通江達海,上海也正在建設國際航運中心,應當進一步明確加快發展海洋經濟,大力建設上海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第三篇

基礎設施與生態環境

01

交通基礎設施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一體化是區域一體化的基礎,是相對容易實現的“硬件系統”,也是最具有顯示度的方面。長三角和大灣區都把交通基礎設施作為一體化發展的重中之重,努力將交通的“局域網”上升到“互聯網”,並打造全球重要的交通樞紐。

同工之處

第一,都注重建設全球航運樞紐。長三角和大灣區都致力於建設國際航空和航海樞紐。

航空方面,長三角提出要合力打造世界級機場群,提升上海國際航空樞紐功能,強化南京、杭州、合肥等國際樞紐機場功能,推進機場合理分工和差異化經營,也明確“規劃建設南通新機場,成為上海國際航空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灣區也提出要建設世界級機場群,鞏固提升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提升廣州和深圳機場國際樞紐競爭力,推進機場錯位發展和良性互動,也明確“支持香港機場第三跑道建設,開展廣州新機場前期研究工作”,廣州也有望成為繼上海、北京、成都、廈門、青島之後,全國第六個擁有兩個大型機場的城市。

航海方面,長三角提出要推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形成合理分工、相互協作的世界級港口群;大灣區提出要鞏固提升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國際競爭力。二者也都強調了推進集疏運體系建設。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於2019年9月30日投入運營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預計於2020年投入運行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廈門翔安機場預計於2020年投入運行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青島膠東國際機場預計於2020年投入運行

第二,都注重縮短區域內時間距離。長三角和大灣區都定下了暢通內外交通聯繫的“小目標”。

長三角提出“共建軌道上的長三角”,率先在都市圈建成公交化城際軌道客運網,推進市域鐵路向周邊中小城市延伸;大灣區提出構建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和高等級公路為主體的城際快速交通網絡,力爭實現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推廣城際客運“一票式”聯程和“一卡通”服務。

異曲之點

大灣區突出強調注重不同類型設施的有效對接。《大灣區規劃綱要》明確,按照零距離換乘、無縫化銜接目標,完善重大交通設施佈局,積極推進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等引入機場。

目前一方面,上海兩大機場已經達到飽和狀態,民航總局2016年制定實施了《航班時刻資源市場配置改革試點方案》,在廣州白雲機場開展以“時刻拍賣”為模式的初級市場改革試點,在上海浦東機場開展以“時刻抽籤+使用費”為模式的初級市場改革試點,黃金時段的航班需要額外付費。

另一方面,從民航局公佈的2018年民航機場吞吐量排名來看,一二線城市民航機場旅客吞吐量增速基本保持在10%以內,但很多三四線城市機場正在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在一二線機場時刻緊缺的情況下,航空運力增量正向三四線市場下沉。

長三角作為全球機場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機場規模、類型、分佈都比較合理,同時也有龐大的不同需求層次的出行群體。

華略建議,可以參照大灣區的做法,積極推進長三角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等引入機場,促進空鐵聯動,充分挖掘長三角機場群的潛力。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2016年,民航局啟動航班時刻資源市場配置改革試點工作

02

其他基礎設施

長三角和大灣區都強調基礎設施的體系建設,推動形成佈局合理、功能完善、銜接順暢、運作高效的基礎設施網絡。

同工之處

第一,都高度重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長三角和大灣區都將大力推進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並推進智慧應用。

長三角提出統籌規劃長三角數據中心,開展量子通信應用試點、車聯網和車路協同技術創新試點;大灣區提出推進新型智慧城市試點示範和珠三角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積極開展取消粵港澳手機長途和漫遊費的可行性研究。

第二,都強調能源安全保障體系。

長三角和大灣區都將進一步優化能源供應結構、強化能源儲運體系。長三角在新能源方面還提出開展區域大容量柔性輸電、區域智慧能源網等關鍵技術攻關。

第三,都注重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長三角和大灣區分別位於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下游,都將水利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擺在突出位置。

異曲之點

長三角突出工業互聯網的建設應用。國務院在2017年就發佈了《關於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明確在2018-2020年為起步階段,初步建成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初步構建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初步形成各有側重、協同集聚發展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初步建立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體系。

在工業互聯網的大規模互聯和應用方面,長三角率先進行了探索。

上海市松江區在2018年成功獲批全國首個工業互聯網領域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並牽頭制定實施了《G60科創走廊推進工業互聯網協同發展實施方案》;無錫市在2019年發佈了《關於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深入推進智能製造的政策意見》。

華略建議,大灣區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的基礎也很好,應當同步探索工業互聯網的建設應用。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2018長三角工業互聯網峰會暨G60科創走廊工業互聯網協同創新工程啟動大會

03

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

長三角和大灣區都把生態環境擺在重要位置,努力建設綠色美麗長三角和美麗灣區。

同工之處

第一,都重視生態環境的系統性保護。長三角和大灣區都堅持以系統思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注重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統保護和跨區域的系統治理。

第二,都率先探索生態價值實現機制。長三角和大灣區都在如何使“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方面開展了積極探索。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深圳市發佈全國首個城市GEP核算地方標準

2018年,深圳市就發佈了《鹽田區城市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技術規範》,這是全國首個城市GEP核算地方標準,第一次明確了城市GEP核算指標、核算方法、核算因子、定價方法、數據獲取方式等相關內容。同一年,麗水市也發佈了《生態系統總值(GEP)和生態資產核算研究報告》。

長三角與大灣區都在傳統統計體系的基礎上,啟動了綠色GDP核算,充分體現區域的生態價值,打造綠色發展理念和“兩山”理論的實踐區。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麗水市發佈《生態系統總值(GEP)和生態資產核算研究報告》

異曲之點

在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創新上的側重不同。長三角更加側重探索跨區域聯動機制,包括在太湖流域全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在長江流域開展建立汙染賠償機制試點,加強排放標準、產品標準、環保規範和執法規範對接,在環保方面“一把尺子量到底”。

大灣區更加側重探索低碳發展模式,包括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範工程,推動開展綠色低碳發展評價,推廣碳普惠制試點經驗,推動粵港澳碳標籤互認機制研究與應用示範。


第四篇

公共服務與社會治理

01

公共服務保障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同樣的,一體化的最終目的是增強群眾獲得感,群眾也只有通過一體化增強獲得感,才能更加主動支持參與一體化進程。長三角和大灣區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使一體化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群眾。

同工之處

都注重公共服務的優質便利共享。長三角和大灣區都從教育、健康、文化、體育、旅遊、人才、就業、保障、養老等方面,全面謀劃了公共服務的跨區域合作共享和互聯互通,並且明確了若干具體的措施。

比如在人才服務方面,長三角提出促進人力資源特別是高層次人才在區域間有效流動和優化配置,探索建立戶口不遷、關係不轉、身份不變、雙向選擇、能出能進的人才柔性流動機制;

大灣區提出實行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健全人才雙向流動機制,鼓勵港澳居民中的中國公民依法擔任內地國有企事業單位職務,研究推進港澳居民中的中國公民依法報考內地公務員工作。

再比如在養老服務方面,長三角提出推進社會保險異地辦理,開展養老服務補貼異地結算試點;大灣區提出支持港澳投資者在珠三角九市按規定以獨資、合資或合作等方式興辦養老等社會服務機構,為港澳居民在廣東養老創造便利條件。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中國長三角網站集成了諸多公共服務事項

異曲之點

第一,長三角更加強調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長三角區域面積更為廣闊,區域內部的發展差異也更加顯著。2018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最高的上海達到13.5萬元,最低的安徽不足5萬元,公共服務標準差距也較大。

因此,長三角明確建立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開展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區域協作聯動,確保覆蓋全體居民。

大灣區區域面積相對較小,區域內部儘管也存在“小珠三角”與粵北、粵西之間的差異,但較長三角而言,發展差異相對更小,也就沒有突出強調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

第二,大灣區更加強調塑造人文精神。長三角很難說處在同一文化圈,安徽文化(又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廬州文化四個文化圈組成)白牆瓦黛的意象與江南文化小橋流水的意象還是有著比較顯著的差異。

大灣區雖然地處兩種制度交匯之處,但都屬於嶺南文化,粵港澳三地地域相近、文脈相親。為了進一步強化文化認同,大灣區特別強調塑造灣區人文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共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在促進文化繁榮方面也有一系列有力舉措。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2014年12月2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頒發“創意城市網絡——美食之都”牌匾,順德正式成為世界美食之都。

比如加強國家音樂產業基地建設,支持新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鼓勵國家級博物館在深圳設立分館,支持香港、澳門、廣州、佛山(順德)共建世界美食之都(吃貨們請注意,全球有8座城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了“美食之都”稱號,分別是哥倫比亞的波帕揚、中國四川成都、瑞典的厄德特松德、黎巴嫩扎赫勒、韓國全州、中國廣東順德、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江蘇省揚州市)

,加強香港與內地在馬匹、飼草飼料、獸藥、生物製品等進出境檢驗檢疫和通關等方面的合作,促進大灣區青少年交流合作等等,樣樣都是“硬舉措”。

第三,大灣區在人才引進方面的舉措更加“硬核”。比如2019年3月14日,財政部、稅務總局發佈了《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廣東省、深圳市按內地與香港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對在大灣區工作的境外(含港澳臺)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給予補貼,該補貼免徵個人所得稅。

真金白銀的支持,對於人才有著最為關鍵的吸引力。當然,最近出臺的上海臨港新片區50條特殊支持政策也很給力:對在新片區工作的境外高端、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部分給予補貼。

02

推進治理創新

社會治理創新是區域一體化的重要內容,所謂的交界地區多為“三不管”地區,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社會治理存在空白。由於法律上對於行政管轄權的區域限定,也只有通過區域協同才能夠解決治理難題。

同工之處

都注重社會治理的跨區域合作。長三角強調要制定出臺區域社會治理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建立覆蓋全體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大灣區強調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在尊重各自管轄權的基礎上,加強粵港澳司法協助;同時完善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應急協調平臺。

異曲之點

長三角更加註重運用信用手段推動社會治理。《長三角規劃綱要》強調打造誠信長三角,聚焦公共服務、食品藥品安全、城市管理、全域旅遊、生態環保、安全生產等領域,實行失信行為標準互認、信息共享互動、懲戒措施路徑互通的跨區域信用聯合懲戒制度。

2018年,一市三省就聯合制定了《長三角地區深化推進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區域合作示範區建設行動方案(2018-2020年)》,明確了4大重點任務和8大專項行動,將“信用長三角”建成反映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品牌,將長三角地區建成國內信用制度健全、信息流動通暢、服務供給充分、聯動獎懲有效、信用環境優化的地區。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長江三角洲地區深化推進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區域合作示範區行動方案(2018-2020年)


第五篇

深化改革與擴大開放

01

優化營商環境

李克強總理多次強調,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長三角和大灣區作為我國營商環境領先的區域,仍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擴大開放的重中之重,分別提出“聯合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和“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的目標。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2019中國城市營商環境指數評價報告》中營商環境排名前10的城市

同工之處

第一,都重視制度規則接軌。長三角和大灣區都明確,加快建立與國際高標準投資和貿易規則相適應的制度規則,形成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一流營商環境。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國家層面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是由國家發改委在牽頭起草,《深圳經濟特區優化營商環境若干規定》則是由深圳市司法局在起草,其法治化的理念可見一斑。

第二,都重視打破“信息孤島”。長三角和大灣區都提出,創新“互聯網+政務服務”模式,打破“信息孤島”。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長三角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已上線

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局印發了《長三角地區政務服務“一網通辦”試點工作方案》,要求強化長三角地區政務服務跨區域通辦和數據互通共享,率先實現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公共支撐功能在長三角地區落地,G60科創走廊、一體化示範區等區域已經實現了部分政務服務互聯互通,並且推出了“浙裡辦”“隨申辦”等APP。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浙裡辦”APP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隨申辦”APP

大灣區提出要加快清理整合分散、獨立的政務信息系統,提高行政服務效率,並且也推出了“粵省事”APP。這名字起的,好聽好記、一目瞭然。

長三角VS大灣區:引領中國經濟兩大引擎的異曲同工之妙

“粵省事”APP

異曲之點

投資貿易便利化側重不同。長三角強調區內統籌,包括深化口岸合作,提升通關一體化水平,統籌區內中歐班列資源等等;大灣區強調更好落實CEPA框架下對港澳開放措施,包括不斷提升內地與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水平,擴大內地與港澳專業資格互認範圍,方便資本、貨物、人員往來等等。

02

擴大對外開放

長三角與大灣區都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也都承擔著探索深化對外開放的相同使命。

同工之處

第一,都有核心的開放平臺載體。長三角的核心開放平臺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自貿試驗區,包括上海自貿試驗區以及臨港新片區、浙江自貿試驗區、江蘇自貿試驗區;第二類是貿易平臺,包括進博會、數字化貿易平臺等;第三類是國際合作園區,包括中韓(鹽城)產業園、中意寧波生態園、中德(合肥)合作智慧產業園及太倉、蕪湖、嘉興等中德中小企業合作區。

大灣區也擁有廣東自貿試驗區和香港自貿區,香港還是國際公認較為成功的自由貿易港,另外還有廣交會等老牌貿易平臺。

第二,都注重對外交流合作。長三角和大灣區都注重“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長三角提出依託一體化對外投資合作發展聯盟,攜手打造面向全球的綜合服務平臺,鼓勵企業聯合走出去,以及加快技術、裝備、服務和標準走出去。

大灣區強調依託港澳的海外商業網絡和海外運營經驗優勢,推動大灣區企業聯手走出去,與相關國家和地區共建港口產業園區,建設區域性港口聯盟。同時,二者也都高度重視深化國際人文合作。

異曲之點

對外開放的重點不同。長三角強調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在更深層次、更寬領域、以更大力度協同推進對外開放;大灣區更加強調打造“一帶一路”建設重要支撐區,特別是明確簽署實施支持香港、澳門全面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安排,打造港澳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平臺。

03

小結

市場活動是促進區域一體化的最根本動力,因而利益分配成為最關鍵因素。

張五常曾說,中國經濟最精彩的地方,就是縣級政府彼此之間競爭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貢獻和角色,認為中國形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好的制度;吳敬璉則認為,這可能是一個比較糟糕的體制,資源分配上有很多扭曲。

歸根結底,橫亙在一體化面前的關鍵字就是一個“利”字。

王岐山副主席在世界經濟論壇2019年年會致辭中作了形象的比喻,要在做大蛋糕的過程中尋求更好地切分蛋糕的辦法,決不能停下來、就切蛋糕的辦法進行無休止的爭執。

長三角和大灣區的一體化發展,政府力量既是引導,政府利益也可能成為羈絆。利益協調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除了比較直觀的財政稅收之外,還包括資源配置、利益補償、管理責任等方方面面,非常複雜且沒有先例可循。

目前來看,長三角和大灣區都要從一點一滴的工作做起,逐步摸索出各方關注的利益焦點,逐步形成並不斷完善系統性制度安排,讓各方擁有一個良好的切分蛋糕預期,繼而合力做大蛋糕,進一步形成“聚變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