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傷醫“傷不起”,醫護人員該不該為醫患矛盾買單

最近,北京民航總醫院急診科醫生楊文在正常診療過程中遭到一名患者家屬的惡性傷害,致頸部嚴重損傷,最終因傷勢過重不幸離世的的信息在網上不斷髮酵。我們對楊文醫生的離世表示哀悼和譴責暴力傷醫行為的同時,不禁擔憂暴力傷醫事件何時休?為什麼醫護人員總是醫患矛盾的受害者?暴力傷醫傷害的是誰?

暴力傷醫“傷不起”,醫護人員該不該為醫患矛盾買單

醫護人員是促進健康衛生事業健康發展的基石。有數據顯示:70年來,我國居民健康水平持續改善,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提高到77歲,嬰兒死亡率由200‰下降到6.1‰,孕產婦死亡率由1500/10萬下降到18.3/10萬,主要健康指標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用相對較少的投入解決了全世界1/6人口的看病就醫問題。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廣大基層醫護人員的辛苦付出。至今還清晰記得,在抗擊“非典”的特殊時期,是我們的醫護人員響應國家號召,舍小家為大家,積極奉獻在醫療最前線,取得了“非典”保衛戰的最終勝利,更有甚者還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醫護人員的辛勤付出,為醫療事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暴力傷醫“傷不起”,醫護人員該不該為醫患矛盾買單

暴力傷醫“傷不起”,醫護人員該不該為醫患矛盾買單

醫護人員的辛苦只有家屬最清楚。2018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達83.1億人次,比上年增加1.3億人次(增長1.6%)。2018年公立醫院診療人次30.5億人次(佔醫院總數的85.2%)。特別是隨著醫保的覆蓋面普及和個人保健意識的提升,醫院就診患者逐年增多,特別是在三甲醫院更是人們為患。我有親屬在醫院工作,醫護人員的辛苦深有體會。舉例一件小事,就是醫護人員特別是門診的醫護人員上班前都不敢喝水,因為工作時間根本就沒有時間去廁所,還有不喝水才能堅持下來。好不容易休個班還要參加醫院組織的各種考試、學術會議、集體活動等。休息時間少的可憐,照顧家更是指望不上。

醫患矛盾不應對準醫護人員。醫護人員被稱為“白衣天使”,國家也設立“醫師節”和“護士節”來提升醫護人員的地位和榮譽感。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醫護人員開始成為社會的弱勢群體。暴力傷醫事件頻頻上演。如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一名醫生被患者毆打昏迷;湖南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3名護士被患者砍傷;廣東深圳寶安人民醫院一名護士被產婦丈夫毆打。醫護人員也是普通人,他們是老人眼裡的兒子、女兒,是孩子眼裡的爸爸媽媽,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沒有金剛鐵骨,也有自己的尊嚴和情緒。當部分患者向醫護人員從語言和肢體上任意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時,醫護人員也會委屈,也會痛哭。

醫患關係的和諧,離不開社會的共同努力。“國外的醫生靠技術吃飯,國內的醫生靠賣藥吃飯。”鍾南山院士的一句話在網上引起網友熱議,也道出國內醫院的盈利模式。新醫改啟動以來,成就不凡,有效緩解了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但醫改步入深水區後,遭遇體制機制上的障礙,束縛了醫療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醫患矛盾,醫療糾紛和醫院暴力”,成為繞不開的話題。無論是什麼 原因,都不應該成為暴力傷醫的理由。 12月28日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針對“醫鬧”行為,該法作出明確規定:

禁止任何組織和個人威脅、危害醫療衛生人員人身安全,侵犯醫療衛生人員人格尊嚴。違反該法規定,擾亂醫療衛生機構執業場所秩序,威脅、危害醫療衛生人員人身安全,侵犯醫療衛生人員人格尊嚴,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作為普通患者,當自己的權益受到損害時,應該合理合法維權,而不是選擇極端的暴力方式,最終害人害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