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伤医“伤不起”,医护人员该不该为医患矛盾买单

最近,北京民航总医院急诊科医生杨文在正常诊疗过程中遭到一名患者家属的恶性伤害,致颈部严重损伤,最终因伤势过重不幸离世的的信息在网上不断发酵。我们对杨文医生的离世表示哀悼和谴责暴力伤医行为的同时,不禁担忧暴力伤医事件何时休?为什么医护人员总是医患矛盾的受害者?暴力伤医伤害的是谁?

暴力伤医“伤不起”,医护人员该不该为医患矛盾买单

医护人员是促进健康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石。有数据显示:70年来,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7岁,婴儿死亡率由200‰下降到6.1‰,孕产妇死亡率由1500/10万下降到18.3/10万,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用相对较少的投入解决了全世界1/6人口的看病就医问题。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广大基层医护人员的辛苦付出。至今还清晰记得,在抗击“非典”的特殊时期,是我们的医护人员响应国家号召,舍小家为大家,积极奉献在医疗最前线,取得了“非典”保卫战的最终胜利,更有甚者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为医疗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暴力伤医“伤不起”,医护人员该不该为医患矛盾买单

暴力伤医“伤不起”,医护人员该不该为医患矛盾买单

医护人员的辛苦只有家属最清楚。2018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83.1亿人次,比上年增加1.3亿人次(增长1.6%)。2018年公立医院诊疗人次30.5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85.2%)。特别是随着医保的覆盖面普及和个人保健意识的提升,医院就诊患者逐年增多,特别是在三甲医院更是人们为患。我有亲属在医院工作,医护人员的辛苦深有体会。举例一件小事,就是医护人员特别是门诊的医护人员上班前都不敢喝水,因为工作时间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厕所,还有不喝水才能坚持下来。好不容易休个班还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考试、学术会议、集体活动等。休息时间少的可怜,照顾家更是指望不上。

医患矛盾不应对准医护人员。医护人员被称为“白衣天使”,国家也设立“医师节”和“护士节”来提升医护人员的地位和荣誉感。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医护人员开始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暴力伤医事件频频上演。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一名医生被患者殴打昏迷;湖南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3名护士被患者砍伤;广东深圳宝安人民医院一名护士被产妇丈夫殴打。医护人员也是普通人,他们是老人眼里的儿子、女儿,是孩子眼里的爸爸妈妈,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没有金刚铁骨,也有自己的尊严和情绪。当部分患者向医护人员从语言和肢体上任意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时,医护人员也会委屈,也会痛哭。

医患关系的和谐,离不开社会的共同努力。“国外的医生靠技术吃饭,国内的医生靠卖药吃饭。”钟南山院士的一句话在网上引起网友热议,也道出国内医院的盈利模式。新医改启动以来,成就不凡,有效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但医改步入深水区后,遭遇体制机制上的障碍,束缚了医疗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医患矛盾,医疗纠纷和医院暴力”,成为绕不开的话题。无论是什么 原因,都不应该成为暴力伤医的理由。 12月28日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针对“医闹”行为,该法作出明确规定:

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威胁、危害医疗卫生人员人身安全,侵犯医疗卫生人员人格尊严。违反该法规定,扰乱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场所秩序,威胁、危害医疗卫生人员人身安全,侵犯医疗卫生人员人格尊严,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作为普通患者,当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时,应该合理合法维权,而不是选择极端的暴力方式,最终害人害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