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入職就想辭職,我是不是不適合現在的工作?

前一陣我在知乎上回答了不少網友關於職業的困惑,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或者剛畢業的職場新人,“

迷茫”一詞被反覆提及。

最近接到不少 2018 年畢業生的職業諮詢,他們中的許多人在畢業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已經換了一至兩份工作,有些則正在考慮要不要換工作。

一邊是企業關於“為什麼公司留不住 90 後“的熱議,另一邊是 90後、95後們對於職業定位和職場適應的普遍困惑。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一, 職業定位首先不明確,入職後發現實際情況與預期不符,那麼適應問題就會隨之而來。

如果能在學校期間就考慮職業定位問題,無論是高考填報志願還是考研(博)選擇研究方向,都結合未來想要從事的職業,那麼畢業後找工作會更有方向。稀裡糊塗的,就會像《33歲海龜女碩士,是先結婚還是先執業?》中的案例一樣,學了 11 年的心理學理論,畢業後卻想從事心理諮詢,卻沒有接受相應的培訓,耗費了時間不說,一工作就遇上平衡問題,一個問題變為多個問題。

小吳(化名),女,2018 年大學畢業,專業是市場營銷。大學時期受室友影響,開始對外貿感興趣,業餘時間常去圖書館找相關的書籍學習。由於英文較好,大三的時候利用業餘時間在培訓機構兼職做中小學生英語輔導。期間參加了教育資格證的筆試。大四畢業前在深圳參加了某機構的有關電商平臺的培訓課程,培訓後可掛靠企業實習。然後之後她發現,入職的是 A 公司,簽約的卻是另一家 B 公司,有種受騙上當的感覺。又不想在留在深圳發展,想回廣州,不久後便離職了。後在廣州找到了另一家跨境電商的貿易公司,然而工作中常常需要用到她不熟悉的辦公軟件,處理數據統計等工作,數學較差又有些粗心的她經常受到上級的數落,感覺很委屈,萌生了離職的想法。正好之前教育資格證考試的筆試通過了,她以備考面試為由,正式向公司提出了離職。

在半年多的時間裡,小吳已經陸續離職了兩次,接下去她將面對的重新尋找自己的職業定位問題。是繼續從事外貿工作還是當老師呢?還是兩個都不選?

職業選擇要結合自身的資源情況,取長補短。何為資源?簡單說來,就是有沒有經過專業的學習或培訓;有沒有相關的從業經歷;是否擁有入行的人脈資源?三者至少具備一項。

對於職業的選擇不能光憑一腔熱情。本案中的小吳,對於外貿領域只是一知半解,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和培訓。對於外貿感興趣的初衷是可以運用自己擅長的英語和老外交流。有相關的工作經歷,但也只是幾個月的跨境電商平臺工作的經驗。家人和親屬朋友中沒有從事外貿領域工作。

再來看老師這個職業,被小吳視作“退路,然而她幾乎沒有從事過這個職業,根本談不上退路。首先她沒有經過專業的師範培訓,僅憑一張職業資格證書不能說明她具備執業的能力;其次也沒有相關的從業經歷,只有兼職家教的經驗;再者,她也缺乏相關的社會資源,幫助她成為一名教師。

那麼小吳接下去該怎麼辦?

職業定位,不能一上來就做選擇題,思維設限,把自己框定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不是 A 就是 B,繞來繞去,最後進入到死衚衕中去。

她需要重新盤點資源,哪些已經擁有的資源卻被忽視了,哪些優勢沒有加以利用,哪些弱勢需要重視並規避風險。

在她最初的兩項職業方向-外貿和教師之間,有沒有關聯因素?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英語。小吳英語較好,且對英語比較感興趣,無論選擇外貿還是教師,都離不開“英語”這個基礎,這是她的優勢。另外小吳還忽視了自己的一項重要資源就是學了四年的市場營銷專業。

小吳接下去的職業選擇可以先確定“企業-職位-行業”三個要素。

首先是企業。由於小吳的英語較好,可以優先考慮外企,當然經常用到英語溝通的民企、國企也可以考慮。企業的規模最好大些。大平臺分工細緻明確,小吳喜歡和人溝通,但不擅長數據處理,她只需要做到術業有專攻就行,無需八面玲瓏什麼都會,這樣就可以避開她數字處理能力較差的弱勢。選擇公司規模大、正規的企業,可以幫助職場新人規避一些職場風險,比如她之前遭遇的入職和簽約公司不同的情況。

其次是職位。小吳可以考慮市場專員或助理之類的工作,一方面可以結合她的大學所學的專業;另一方面她之前的工作經歷中就有了解客戶需求,推廣新品等市場部的工作內容。

再者是行業。行業可以不限,無需鎖定在外貿行業。這樣對於目前缺乏職場經驗和競爭力的小吳,有更多選擇的機會。

此外,在選擇工作的時候,建議小吳多考察比較幾家公司,對於公司的性質、工作內容、企業氛圍和領導風格等有個初步對了解,掌握的信息充分些,可緩解入職後因為心理落差造成的適應問題。同時也要做好從學生到職場人的角色轉變,避免以個人為中心,學著處理好職場人際關係。

二,擺正心態,既來之則安之,切勿讓情緒作為決策的主導。

作為學生,只要把學習搞好就行,而對於職場人來說,不僅要把業績做好,還要面對複雜的職場人際關係,更要懂得職場上那些成文或不成文的規則、道理。

小李(化名),男,2018 年研究生畢業,經過層層篩選,進入省電視臺擔任人力資源部工作。為了讓新員工更好地瞭解業務,在定崗前,上級領導讓小李分別到廣播新聞部、電視新聞部和人事資源部進行輪崗實習。由於小李本科學的是中文,文字功底較好,獲得了業務部門領導和同事的認可。從業務部門回到人力資源部門後,他覺得每天的工作無聊又單調,遂向領導提出調往業務部門的想法,但最終還是定崗在人力資源部門,這讓小李非常鬱悶,開始尋找外部機會,一連投了幾份編輯相關的職位,都石沉大海。倒是有一家互聯網教育機構向他拋來了橄欖枝。他向領導提出辭職,領導建議他再等等,因為臺里正處於領導層換屆,之後可能會把他調到另一個業務部門。小李從同事那瞭解到,那是全臺效益最差的一個部門,儘管如此,調任的事還是遲遲沒有下來。按耐不住的小李,終於決定在元旦後時候跳槽去了互聯網教育平臺擔任內容專員一職。誰知,剛入職沒幾天他就後悔了,心裡還惦記著編輯工作,重回傳媒行業從事新聞工作似乎希望不大,他開始對未來感到迷茫。

在小李的案例中,由於不懂得職場規則,讓情緒佔了上風,一時衝動下做了決定,就像他自己說的,“明明握著一手好牌卻打了副爛牌”。如果沒有加以及時準確的引導,小李很可能進入到:不滿意-貿然離職-盲目選擇-又不滿意“的死循環”中。

首先要讓小李理解自己從事新聞編輯的所謂“執念”是從何而來的,是由來已久呢還是最近才冒出來的。小李高中時選的是文科,數學成績在文科生中相對較好,語文屬於中等偏上水平。高考填報志願時,最想進的是經濟系、其次是金融系和計算機系,最後因考分不滿調劑到了中文系,開始覺得很難接受,不過後來唸的還不錯。大學畢業前不知道要找什麼工作,就選擇考研,由於大學期間只學了一年高數,報考經濟系有難度,跟著導師選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專業。研究生期間自學了計算機編程,把 Python 語言應用在論文寫作上,論文被國內專業期刊發表。由於筆試通過,專業具有一定相關性,被省電視臺的人力資源部門錄取。在輪崗實習期間,在業務部門實習寫的新聞稿被臺裡採納並播出,對新聞編輯工作產生了興趣。小李對編輯工作熱情的背後都是一系列成就感造就的,無論是最初把調劑的中文專業學好,研究生期間發表的專業論文,還是實習期間被業務部門領導認可,

成就感讓他對職業產生了熱情

瞭解了這個模式後,小李需要把精力放在把眼前的工作做好,而不是在找工作上,憑藉他的能力,完全可以把事情做好,從中體會到成就感,也就不難找到熱情了。

諮詢師幫助他進一步分析目前所從事的教育行業相比之前想要從事的(正在走下坡路的)傳統媒體行業,還是(目前格局尚不清晰明朗的)新媒體行業,職業前景更好。通過學習改變命運是中國人從古至今不變的觀念。況且藉助互聯網平臺,學習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而考證又與小李所在的地區落戶政策直接掛鉤。小李目前從事的內容專員工作,不僅能應用到他擅長的文字編輯、計算機編程等技能,還會進一步拓展他的演講與表達、數據分析、邏輯能力、解決問題等能力,使未來的發展具有更多的可能性。所以他現在要做的是,調整心態,腳踏實地的把工作做好,而不是心猿意馬,人在曹營心在漢。

人們對於情緒常常存在一個誤區,認為情緒是由外部誘因造成的,想要擺脫負面情緒,就需要擺脫造成這種情緒的外因。對於工作的不滿,就通過離職來解決,殊不知環境改變了,問題還在。事實上,

情緒取決於我們看待事物的態度。本案中小李在職業決策的時候容易受情緒影響,那就要幫助他找到情緒背後的根源 - 不合理信念,加以調整,那麼下一次當他再做決策的時候會更加理性。

三,一口氣吃不了胖子,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要把工作做好,就需要花費耐心。

小邱,女,工商管理本科畢業。大二時候發現自己對營銷很感興趣,一直利用暑假在銷售職位實習。2018 年畢業後進入一家人才招聘平臺從事電話銷售工作。入職四個月,工作一直很努力,但業績卻遲遲未能達標,她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能夠勝任銷售這個職業。初中的時候,小邱的繪畫作品曾獲得區優秀作品,高中選專業的時候曾打算選擇美術類院校,但老師建議她報考理科類專業,好就業。最後考慮到藝術類院校學費高昂,還是放棄了。現在的她時常想,如果當初堅定地報考藝術類專業,會不會現在發展地更好。

相比之前的案例,小邱在大學期間就對未來職業規劃有一定方向,並通過實習來儘早的熟悉銷售這個職業,畢業後很順利地從事自己嚮往的職業。然而畢竟才入行才四個月,缺乏相關的經驗和資源的積累,使得她暫時落後於別人,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工作缺乏成就感,就開始懷疑自己的職業選擇是否正確。

諮詢師和小邱瞭解到,她每月完成的簽單數量與平均水平持平,只是單筆業務的金額較小,所以無法達到每月的銷售金額。而業績相對較好的同事,有些入行比較久,有些團隊內部的客戶資源比較豐富。根據以上兩點分析,業績達不成的原因主要在於入職時間短、資源少,並不是個人能力問題。在業績提升方面,只要調整一些策略,她還是能夠適應並勝任目前的工作。

至於小邱對於職業方向的探索,比如從事藝術、繪畫類相關的工作,時機不對,也不具備資源,不是現在要考慮的問題。她既沒有經過專業的藝術、繪畫訓練,也沒有從事過藝術展館等相關工作,身邊也沒有人從事這類職業,可以幫到她。現在開始學麼,轉行的時機也不對。職業規劃要量力而行,而不是飛蛾撲火

那麼她的這種想法怎麼來的,顯然是最近才迸發出來的,是目前對工作失意的一種表現,未必是出自內心的滿腔熱忱。如果她堅持了一段時間,毫無成就感可言,還會繼續熱愛它,並堅定地把它作為職業嗎?

“愛是恆久忍耐”。對於職業的熱愛,同樣需要投入耐心,經受住苦難和艱辛。

希望以上案例能給各位一些啟示和感悟。

剛入職就想辭職,我是不是不適合現在的工作?

圖片來自網絡


關於作者:Luise zhou (周敏)

國家認證生涯規劃師,ACI 國際註冊心理諮詢師,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心理學在職研究生。從事客戶服務 11 年,擁有 9 年團隊管理經驗,在過去 15 年曾服務於多家知名世界 500 強企業。(公眾號ID:Shape_Your_Futur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