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基础】丨​小乘二宗之略要 —— 俱舍宗


【佛学基础】丨​小乘二宗之略要 —— 俱舍宗


自佛灭后百年余,佛教产生异议而逐渐分裂,义学纷纭。直至佛灭后九百年初,世亲造《俱舍论》,又九百年中,诃梨跋摩造《成实论》。因这二部论典的传播,而形成俱舍成实二宗。

俱舍宗是依《俱舍论》而立宗的。《俱舍论》是《阿毗达磨俱舍论》之略,译云对向法论。对为对向涅槃,对观四谛法,胜义法为涅槃,法相法为四谛。即以无漏智,观四谛法而证涅槃。有两译,陈真谛译此论,即开俱舍宗。唐玄奘重译。此论共三十卷,九品,初解万有,次论迷之因果,后明悟之因果,末述无我之理。

在教义上立七十五法,修四谛及十二因缘。所证果位同第二章声闻行果之渐次。

七十五法:

(一)色法有十一:五根、五尘、无表色;

(二)心法有一:心王;

(三)心所法有四十六。

(1)大地法有十:触、作意、受、想、思、欲、胜解、念、三摩地、慧;

(2)大善地法有十:信、惭、愧、无贪、无瞋、勤、不放逸、轻安、舍、不害;

(3)大烦恼地法有六:痴、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举;

(4)大不善地法:有无惭、无愧等两种。

(5)小烦恼地法有十:忿、恨、恼、覆、诳、諂、憍、害、嫉、悭;

(6)不定地法有八:寻、伺、睡眠、恶作、贪、瞋、慢、疑;

(四)不相应行法有十四:得、非得、同分、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命根、生、住、异、灭、文身、名身、句身;

(五)无为法有三:择灭、非择灭、虚空。

【佛学基础】丨​小乘二宗之略要 —— 俱舍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