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自古風光好 詩韻冠山競芬芳

——“詩韻黔山,文潤秀水”貴州省詩歌學會龍里行活動側記

3月23日,“詩韻黔山,文潤秀水” 系列活動——“世界詩歌日”貴州省詩歌學會龍里行活動如期而來,貴州省詩歌學會組織50餘名詩人首次來到龍里採風。

黔中自古風光好 詩韻冠山競芬芳

據介紹,1999年3月2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舉行的第30次大會上宣佈3月21日為“世界詩歌日”!——無論民族、無論膚色、無論年齡、無論性別,凡是熱愛詩歌、創作詩歌的人們,都將每年的這一天,視為全世界詩人自己的節日。

龍里,貴陽的東大門,歷史上的咽喉之地。素有龍之故里的美稱。是全國5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縣之一。如今,這裡處處洋溢勃勃生機,崇山峻嶺、綠樹成蔭之中。幢幢各式“別墅”依山而起,傍林而生,蜿蜒靜臥在幾十平方公里的群山裡。讓詩人志願者們為之感嘆。

黔中自古風光好 詩韻冠山競芬芳

來到雲叢飛瀑,金龍破壁而出,玉珠飛瀉而墜,在春陽的照耀下,紫氣升騰,讓詩人們的情感隨珠滾動,瞬間出口成章。“三月春風動,金龍瑞氣芳。黔山多變化,無處不生香。”

大腦裡還在醞釀更多詩句來讚美這驚人之作的時候,還沒來得及推敲,又來到一處大山腳下。

眼前一片彩屋,讓詩人們彷彿來到另一個世界。曾經來過這裡的一些詩人說:如果不是你們的介紹,我還認為這裡是龍里的另一處景觀。

原來這裡是馬郎坡腳,是龍里去大草原的必經之地。原來彎彎曲曲的山道,換成了筆直的纜車。緩緩而上,腳下卻是萬香吐蕊,遠山由大變小,最終盡收在眼底。“香車扶我上雲端,淺草幽幽似可餐。莫問鄉間多秀麗,無詞能賦懸崖蘭。”這裡就是油畫大草原。山頂上七彩斑斕的春景,巧奪天工的玻璃棧道,加上陣陣香風追身而來,讓詩人志願者們只能感嘆黔山之美,黔山之秀,黔山之變。為之遺憾的是好像祖先們沒有留下任何只言片語。

通過龍里志願者的介紹,詩人們才知道,今天參觀的幾個點僅是鳳毛麟角。龍里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全境旅遊,可以說是山山景不同,處處有人文。週末來龍里遊玩成了新常態。

黔中自古風光好 詩韻冠山競芬芳

一個多小時,手機裡收滿了各種特景,還沒來得及思索如何作詩以記之的時候。龍里最具歷史文化的冠山已向我們招手。

冠山,位於龍里縣城中心。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由山門、兩廂、紫虛閣、正殿等建築組成,佔地面積1460平方米,建築面積690平方米。紫虛閣建於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坐南向北,建築面積169平方米,底面闊三間,通面闊15米,進深2間,通進深8.6米,穿鬥式三重簷六角攢尖青瓦寶頂,簷下列有龍鳳圖案。都說:神龍見首不見尾。但是在冠山,有一風景名為“神龍見尾不見首”,原來在大殿的門頭上,赫然雕刻著兩條五彩金龍,但卻看不見龍頭。原為入雲龍,龍頭在雲裡。

這裡有龍里人最惦記的歷史沿革,遊子夢裡的鄉愁。千百年來,今天,只有今天,才有眾多文人墨客前來吟詩作賦,讓周邊的千年古樹聞之動容。

黔中自古風光好 詩韻冠山競芬芳

據貴州省詩歌學會會長、著名詩人南鷗介紹:以詩歌的形式,為貴州的黔山秀水、人文景觀、民族風情立傳、畫像,是貴州省詩歌學會正在展開的一項重要工作。學會力圖為推動貴州大旅遊、大生態、大扶貧總體戰略的發展盡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這次學會借世界詩歌日之機組織的龍里行活動,正是這個構想的一次嘗試。

現場作詩、填詞、討論,對龍里的詩詞進行點評等等。聞之而來的書畫名家盡情揮毫潑墨,將一首首詩,一個個畫面記錄在冠山之中,讓這古老而富有生機的木瓦,增加了新鮮的現代氣息。

在朗誦會現場,《我是怎樣的愛你》、《當你老了》、《I have dream 》、《聖潔的美麗》、《櫻花》、《三月,夢想在春風裡拔節》等詩歌作品在各位詩人的吟誦下,表達了對祖國、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對生活深深的熱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