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流動、兩保障:“縣管校聘”砸差師的“碗”,解優師的“套”

為了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國家出臺了許多管理政策,"縣管校聘"就是其中之一。所謂"縣管校聘"就是中小學教師和校長人事權全部由縣級部門統一管理,各校根據教學需求和編制數量擇優聘用。教師和校長將在縣域內定期開展輪崗工作,促進縣域內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一、"縣管校聘"政策的提出背景

首次提出:2014年,教育部印發《關於推進縣(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意見》中第一次提出了實行"縣管校聘"政策。

三流動、兩保障:“縣管校聘”砸差師的“碗”,解優師的“套”

核心要義:"縣管校聘"政策的核心要義是要打破教師管理的校際壁壘,為區域內校長和教師的交流提供順暢的機制保證。簡單講就是讓教師流動起來。

工作推進:2015年教育部遴選了北京市東城區、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等19個地方作為全國第一批試點單位。隨後幾年,教育部根據地方申請不斷擴大試點範圍,並提出在2020年全國全面推行。這也是為什麼2014年的政策突然間在今年火起來的原因。

二、教師們擔心的"縣管校聘"相關問題

由於一講到"聘",我們很多人就會聯想到企業聘任,就會想到失業。所以"縣管校聘"中一個"聘"字經常使很多教師產生危機感,擔心很多問題。主要包含以下問題:

1."縣管校聘"會不會導致自己"丟飯碗",甚至是當不成教師了?

2."縣管校聘"會不會導致校長一手遮天,想聘誰就聘誰,想解聘誰就解聘誰?

3. "縣管校聘"會不會導致教師惡性競爭,影響教育質量?

4. "縣管校聘"會不會導致好教師全部跑了,農村校留不住人,導致農村教育質量更低?

三流動、兩保障:“縣管校聘”砸差師的“碗”,解優師的“套”

其實這些問題是對政策理解不到位,或者說部分地方對政策執行不準確導致的。如前所述"縣管校聘"政策主要是為"教師交流"保駕護航的,最終目的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是"整教師"、不是隨便"砸教師飯碗"、不是任由"校長霸權",更不能導致農村校優秀教師流失。

目前來看,各地在實施措施上基本上可以歸納為"三流動",即:學校間流動、學科間流動、層次間流動。最終都是要實現"兩保障"目標,即:保穩定、保質量。下面我們具體分析,同時解答相關疑惑。

三、各地主要實施的"三流動"措施

1.學校間流動。這是"縣管校聘"政策出臺的初心所在。就是將原來分割在各個學校的教師變為縣域內自由流動的教師。也就是大家講的將"學校人"變為"系統人"。

政策實施後,從嚴格意義上說各校可以根據教學需求和編制數量在全縣範圍內擇優聘用。同樣教師也可以根據自己意願在全縣範圍內自由選擇學校,真正實現縣域內教師的自由流動。

三流動、兩保障:“縣管校聘”砸差師的“碗”,解優師的“套”

學校間流動確實可能出現教師無崗情況。這主要出現在三種情況下,第一,學校教師總量超編。那麼學校需要解聘超編的教師。第二,學校教師結構超編。也就是某些學科的教師超了,那麼學校需要解聘部分學科超編教師。第三,外部優秀教師流入導致本校教師超編,那麼學校就需要在聘任了外部教師的同時解聘本校競爭失敗的教師。

這就是導致很多教師擔心自己丟飯碗的原因。其實也不是想象的那麼嚴重,各校都還有其他路徑,主要是下面兩種。

2.學科間流動。學科間流動就是在本校內當出現結構性超編現象時候,很多學校採取讓學科過剩的教師轉到相似的學科去。比如中文轉到歷史,或物理轉數學等。有的學校是教師自學轉學科,有的是採取派教師外出培訓轉學科等途徑,這樣既可以解決某學科的教師過剩問題,使教師不至於失業,同時也解決了另一學科教師的短缺問題。同時這種擁有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在另一學科任教時還能夠很好地發揮兩個學科的優勢。

三流動、兩保障:“縣管校聘”砸差師的“碗”,解優師的“套”

3.層次間流動。層次間流動也是解決某學校或學科教師過剩的一種方法。他主要是指當高教學層次學校教師過程時候可以向低教學層次學校流動。簡單講就是中學教師過剩可以流動到小學去當教師。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中學教師過剩了或者在中學階段最後競聘失敗了,確實不適合在中學階段任教,那麼可以流動到小學階段相似學科去任教。

所以說“縣管校聘”政策還是最大程度上去保護教師,讓教師有自己的用武之地,除非你素質或能力太差,最後所有途徑都不能實現流動,那可能面臨解聘危險,但是這是極少數教學能力很差的教師才可能出現的。

四、最終要實現的"兩保障"目標

1.保穩定。"縣管校聘"是一個全國性政策,他的實施一定不能導致教師人心惶惶,無心教學,只想著保住飯碗。所以各地在推進政策時候都先期研製建立了系統的管理規定,對聘任考核標準、程序,解聘的條件等做了細緻的規定。比如:實施學校必須先制標準,並經過審批通過才能夠實施。對聘哪位教師或解聘哪位教師很多學校都規定了在標準評價基礎上還需要通過教職工代表大會研究表決,等等。

三流動、兩保障:“縣管校聘”砸差師的“碗”,解優師的“套”

而且對於那些優秀教師也不是隨意可以"跳槽""攀高枝",一般地方在尊重自由流動的情況下,還出臺了相關的教師輪崗的基本規定,也就是優秀教師必然定期或不定期要在鄉村基礎學校任教一定時間。

所以說,一般情況下,只要學校教師不是嚴重超編,教師對學校的認可度較好,人心較穩,那麼學校整體教師隊伍不會發生太大變動,基本上聘用的還是自己家的教師。變動的主要是較優秀的跳槽或確實太差但又不能校內學科間流動的會落聘。

2.保質量。"縣管校聘"核心要義和政策初心就是要實現義務教育縣域內的均衡發展,促進學校特別是鄉村偏遠院校的教育質量的提升,維護教育公平。所以在政策推進過程中,在學校教師管理中,各地出臺相應的傾斜政策,就是對到偏遠或貧困地區交流輪崗的教師給予更高的津貼和補助。並在編制核算和職稱評審方面予以傾斜,這樣才能讓一些優秀教師,特別是無家庭負擔羈絆的年輕教師是非常有可能去偏遠地區任教一段時間的。這樣必然有利於當地教育質量的提升。

三流動、兩保障:“縣管校聘”砸差師的“碗”,解優師的“套”

而且這種教師的常態流動還能夠進一步推進教學科研傳幫帶的發展,讓教師之間更熟悉,教師之間的交流更頻繁。同時也帶動學校之間的互幫互助。同時不同教師之間的適度競爭也有利於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新性,從而提升教育質量。

綜上,“縣管校聘”是為優秀教師“解套”,而不是“挖坑”,是在穩定的基礎上釋放流動性,是在流動的過程中剔除差教師,整體提升教學質量,通過質量的提升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和公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