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歸原位,說的好聽,但真的很難做到啊

講個一碗掛麵的故事:

物歸原位,說的好聽,但真的很難做到啊

晚上,飢腸轆轆的她走進廚房準備煮一碗掛麵,發現鍋沒洗。

由於鍋裡的殘渣已經幹掉了,很難洗,必須用鐵絲球。

舊的鐵絲球前幾天就扔掉了,新的鐵絲球在哪?

她似乎記得在某一個抽屜裡見過,於是翻開廚房的每個抽屜尋找,沒有找到,好吧,用指甲摳一摳也是一樣的。

洗好鍋,加水放在火上,去拿掛麵。

掛麵在快遞盒子裡,必須先打開快遞,可是剪刀在哪?

似乎前天用過,大概是在某個房間裡,走遍各屋,看遍各個檯面,沒有發現剪刀。

沒關係,改用鑰匙。

費盡力氣打開快遞,拿出掛麵,發現掛麵的包裝格外緊,用鑰匙是無論如何都打不開的,必須找到剪刀。

於是再次搜索家裡各個角落,還是沒有找到剪刀。

沒關係,用菜刀,大力出奇跡的打開了掛麵,放入鍋中煮。

直到快熟的時候才發現鹽已經用光,還沒有再買。

花了半個多小時的時間,她最終吃到了一碗白味面。好在家中還有榨菜作料。

不知為何,整個吃麵的過程充滿著挫敗感......

物歸原位,說的好聽,但真的很難做到啊

如果她每次用完鍋就洗乾淨放回待下次用;

如果她買了鐵絲球以後就放在“清潔囤貨收納區”裡面;

如果她每次用完剪刀就放回“剪刀收納區”裡面;

如果她在“調料備品區”裡拿出最後一袋鹽的時候就及時備貨;

其實,同類事件,很多家庭都會間歇性上演。

需要簽字的時候,每一隻筆都不出水;

想喝水的時候,沒有乾淨的杯子可用;

要出門的時候,找不到門鑰匙;

想抽菸的時候,不知道打火機在哪;

翻遍整個衣櫃也找不見今天想穿的那件衣服......

物歸原位,說的好聽,但真的很難做到啊

物以群分,物居其位,物歸原位......是讓生活變得更輕鬆更舒適的必經途徑。

物以群分,是一項能力;

物居其位,是一個技巧;

物歸原位,是一種修行。

大多數上門整理師短期能夠幫客戶做的是:物以群分和物居其位;

而物歸原位,需要長久的修煉;

———————————


物歸原位,說的好聽,但真的很難做到啊


無法物歸原位的原因解析

一、收納位置設計的不合理

吹風機收納在客廳,但是使用吹風機的位置是浴室鏡前,用完就想放在洗手盆上,不想放回客廳。。

每次要用剪指刀,都得打開櫃門,挪開一摞書,打開收納筐,麻煩的再也不想放回去了。

每一個物品都有屬於它的最佳位置,這個位置是可以調整的,也是必須經過多次調整才能達到完美。

不能物歸原位的時候,想想你給這個物設定的位是否夠方便夠合理?

第一個原因不難解決。

只要你係統的學習整理收納理論和技巧,或者直接找整理師上門指導,就可以為每個物品找到合理的收納位置。

但是第二個原因就不那麼簡單了。

二、心理問題作祟

不能物歸原位的人的心理活動分為兩種:有意識行為和無意識行為。

有意識行為,即心裡非常清楚物品用完以後要歸原位,但是總是想著過一會兒再說吧,反正等下可能還要再用的。這是一種保持現狀的拖延心理,不是懶,而是不安和恐懼。恐懼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年幼時的物質缺乏,所以就喜歡物品以陳列的方式全部展現在眼前才心安,可能是年幼的整理秩序被打斷過,感覺這種做法很傻很天真,害怕做的過程中被責怪。

無意識行為,就是事情做到一半的時候被另一件事情打斷注意力,回過神的時候才發現環境在剛才被自己弄亂了。比如說拆快遞的時候弄亂了一地的膠帶、盒子、泡沫、剪刀,就忙著組裝快遞盒裡面的物品去了,回來才發現一地狼藉。

針對有意識行為,需要自己對不安和恐懼進行溯源。為每一天的收拾行為設定一個deadline,比如睡覺前必須做到恢復原樣。不要放任自己一味的拖延。

針對無意識行為,不需要自責,只要建立自信和專注力。告訴自己沒關係,看我三分鐘就把它收拾好,然後馬上動手。


物歸原位,說的好聽,但真的很難做到啊


——————

物歸原位是一種修行

物歸原位,是家庭生活有序和諧的必備規則。

《淮南子》中寫道:“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修身正己、修身養性,需從守規矩開始。

“對人感恩、對己剋制、對事盡力、對物珍惜”是人生四德,對物珍惜是整理收納中的一種修行,也是一種人生境界。物歸原位則是對物珍惜的最佳體現。

物歸原位這一條修為若成正果,兼可治癒拖延症,提高做事效率,又可提升對環境的感知力,從而由外觀進階為內觀。


物歸原位,說的好聽,但真的很難做到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