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归原位,说的好听,但真的很难做到啊

讲个一碗挂面的故事:

物归原位,说的好听,但真的很难做到啊

晚上,饥肠辘辘的她走进厨房准备煮一碗挂面,发现锅没洗。

由于锅里的残渣已经干掉了,很难洗,必须用铁丝球。

旧的铁丝球前几天就扔掉了,新的铁丝球在哪?

她似乎记得在某一个抽屉里见过,于是翻开厨房的每个抽屉寻找,没有找到,好吧,用指甲抠一抠也是一样的。

洗好锅,加水放在火上,去拿挂面。

挂面在快递盒子里,必须先打开快递,可是剪刀在哪?

似乎前天用过,大概是在某个房间里,走遍各屋,看遍各个台面,没有发现剪刀。

没关系,改用钥匙。

费尽力气打开快递,拿出挂面,发现挂面的包装格外紧,用钥匙是无论如何都打不开的,必须找到剪刀。

于是再次搜索家里各个角落,还是没有找到剪刀。

没关系,用菜刀,大力出奇迹的打开了挂面,放入锅中煮。

直到快熟的时候才发现盐已经用光,还没有再买。

花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她最终吃到了一碗白味面。好在家中还有榨菜作料。

不知为何,整个吃面的过程充满着挫败感......

物归原位,说的好听,但真的很难做到啊

如果她每次用完锅就洗干净放回待下次用;

如果她买了铁丝球以后就放在“清洁囤货收纳区”里面;

如果她每次用完剪刀就放回“剪刀收纳区”里面;

如果她在“调料备品区”里拿出最后一袋盐的时候就及时备货;

其实,同类事件,很多家庭都会间歇性上演。

需要签字的时候,每一只笔都不出水;

想喝水的时候,没有干净的杯子可用;

要出门的时候,找不到门钥匙;

想抽烟的时候,不知道打火机在哪;

翻遍整个衣柜也找不见今天想穿的那件衣服......

物归原位,说的好听,但真的很难做到啊

物以群分,物居其位,物归原位......是让生活变得更轻松更舒适的必经途径。

物以群分,是一项能力;

物居其位,是一个技巧;

物归原位,是一种修行。

大多数上门整理师短期能够帮客户做的是:物以群分和物居其位;

而物归原位,需要长久的修炼;

———————————


物归原位,说的好听,但真的很难做到啊


无法物归原位的原因解析

一、收纳位置设计的不合理

吹风机收纳在客厅,但是使用吹风机的位置是浴室镜前,用完就想放在洗手盆上,不想放回客厅。。

每次要用剪指刀,都得打开柜门,挪开一摞书,打开收纳筐,麻烦的再也不想放回去了。

每一个物品都有属于它的最佳位置,这个位置是可以调整的,也是必须经过多次调整才能达到完美。

不能物归原位的时候,想想你给这个物设定的位是否够方便够合理?

第一个原因不难解决。

只要你系统的学习整理收纳理论和技巧,或者直接找整理师上门指导,就可以为每个物品找到合理的收纳位置。

但是第二个原因就不那么简单了。

二、心理问题作祟

不能物归原位的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两种:有意识行为和无意识行为。

有意识行为,即心里非常清楚物品用完以后要归原位,但是总是想着过一会儿再说吧,反正等下可能还要再用的。这是一种保持现状的拖延心理,不是懒,而是不安和恐惧。恐惧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年幼时的物质缺乏,所以就喜欢物品以陈列的方式全部展现在眼前才心安,可能是年幼的整理秩序被打断过,感觉这种做法很傻很天真,害怕做的过程中被责怪。

无意识行为,就是事情做到一半的时候被另一件事情打断注意力,回过神的时候才发现环境在刚才被自己弄乱了。比如说拆快递的时候弄乱了一地的胶带、盒子、泡沫、剪刀,就忙着组装快递盒里面的物品去了,回来才发现一地狼藉。

针对有意识行为,需要自己对不安和恐惧进行溯源。为每一天的收拾行为设定一个deadline,比如睡觉前必须做到恢复原样。不要放任自己一味的拖延。

针对无意识行为,不需要自责,只要建立自信和专注力。告诉自己没关系,看我三分钟就把它收拾好,然后马上动手。


物归原位,说的好听,但真的很难做到啊


——————

物归原位是一种修行

物归原位,是家庭生活有序和谐的必备规则。

《淮南子》中写道:“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修身正己、修身养性,需从守规矩开始。

“对人感恩、对己克制、对事尽力、对物珍惜”是人生四德,对物珍惜是整理收纳中的一种修行,也是一种人生境界。物归原位则是对物珍惜的最佳体现。

物归原位这一条修为若成正果,兼可治愈拖延症,提高做事效率,又可提升对环境的感知力,从而由外观进阶为内观。


物归原位,说的好听,但真的很难做到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