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農業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在經歷了漫長的採集經濟與漁獵時代後,距今萬餘年前,原始農業開始萌芽。因受到到地域、氣候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黃河流域農業率先開始了發展,其孕育了夏商周三代耕農文明。

中國農業建立在小農經濟制度之上,以提高生產率為目的的精耕細作,這一特點的發生始於春秋戰國時代。秦漢時期,我國農業在春秋戰國開始的道路上,進一步發展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逐漸形成。公元二世紀末,黃巾起義使得東漢五朝瀕於瓦解,各地義軍乘勢而起,中國從此進入混戰不已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頻政局動盪,人口逃亡,耕地荒廢,使得社會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但客觀上戰亂所造成的人口遷徙,也促進了各地區民族逐步捲入以種植業為主的洪流中末,由於各族勞動人民的共同努力使傳統農業經受住了歷史考驗,在秦漢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

淺談中國農業的起源與發展


農業的發展一般表現在從農具改進與農作物的推廣,水利工程的興修,耕作技術的進步,墾田面積的增加糧食產量的提高,政府投入增加,國家人口種植等方面來考察發展的原因,主要是看歷代政府對農業發展的重視成都,農業政策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

回顧新中國農業發展歷程,農業發展分三個歷史階段:1原始農業2傳統農業3現代農業。耕地種類有2種:旱地和水澆地。種植植物分2類:帶根的和帶籽的作為種子。農作物的種類:糧棉油麻,糖菜絲茶,煙果藥雜。

淺談中國農業的起源與發展


黨中央毛主席在農業方面大搞興修水利,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擴大土地面積,提高農業機械化和科學種田,為提高糧食產量提出了農業八字憲法:水肥土地密,保工管,使糧食產量大大得到了提高。

毛主席組織生產方面,從單幹走向集體化道路,曾組建過,互助組,初級社,連村社,高級社到人民公社,在資源管理方面縣鄉村三級所有隊尾基礎。在糧食生產發麵,毛主席提出了上綱要每畝產300斤糧,過黃河每畝500斤糧,過長江每畝800斤糧的比學趕幫的口號。為了提高產量,發揮土地優勢,搞間作套種,發揮邊行優勢,擴大了播種面積,毛主席還提示科學技術,一旦被廣大群眾所掌握,就會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

淺談中國農業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目標,有三個階段的演變,一階段滿足溫飽需求為核心,二階段將相對富裕納入農業發展目標,三階段,滿足高質量的生活生態環境,食品質量安全與未來繁榮列入農業發展。

隨著文明社會進步,農業高科技不斷提高,由國家對三農的大力支持,相信在不遠的將來,農業高科技成果一定會展現在世人面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