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也許僅僅是因為自己做的不夠好……

最近生活的感悟就是,很多時候,我們怨天尤人,感覺水逆、中年危機……

其實,原因僅僅可能是因為自己做的不夠好。

這是孩子們讓我明白的道理。

熟悉我的人應該知道,疫情後我接了一個費力不討好的活:一所私立高中的國際部。

有時候也許僅僅是因為自己做的不夠好……

這樣的組織在後疫情時代更加顯得跟這所十八線小城市--濱州,格格不入。

濱州人民常年處在沒有高鐵、飛機和輪船的境地之下,與外界文化的溝通交流,主要依靠新聞聯播。

這樣的地區總是有個鮮明的特點,盲目的文化自卑或者盲目的文化自信。導致的結果就是不能夠接受新鮮的事務。比如留學這件小事情。

一些家長聽完我留學的規劃之後,居然憤怒地打斷我。

憤怒的來源,往往源自長期文化閉鎖,對外來事物的天然排斥情緒。

諸如此類,此處不再多表。


今年我們招到了八個國際預科班的孩子。

他們過去的人生經歷,讓我們突然感覺如臨大敵一般。

有人不愛上課,有人調皮搗蛋。

但從我的角度,並不喜歡給孩子們提前扣上帽子--永遠不給他們扣帽子。

對於我來說,無論他們前面的經歷如何,後面我都會按照一張白紙來對待他們。

這在實操層面上,表現為有些孩子家長跟我說,孩子總會編一些理由,偷偷出校門。我提前跟孩子們打好招呼,他們已經成年了,可以有理由的出校。但希望能夠坦誠。

這樣的效果其實還算不錯。


但我後來發現,幾個孩子對於學校的相關規定是對抗的態度。甚至他們在主動尋找對抗,以找到自己不學習的藉口--你看,我們老師整天罰我……

對抗是個很奇怪的思維方式,因為我總是會提前跟他們講,你們已經成年了,有事情首先要溝通。

我不願把這種對抗式的思維歸咎於他們從前的學校和教育。

但後來發現,雖然很大程度上,孩子們的對抗源於他們人格的不獨立,骨子裡還是“巨嬰”,但我們也確實在很多時候,隨口答應了他們一些事情,卻並沒有做好。

比如,孩子們曾經有個訴求,希望有涼水可以喝,有學生還提出可以自費買大桶水。

學校提供熱水,從我們的角度,熱水完全可以。

然而實際上,無論熱水是否可以,我們對學生們作出承諾後,長期不能完成承諾的情況,讓學生們感到十分惱火。

通過兌現承諾,班級管理出現了新的轉機。


我們前面為德育的問題而感到苦惱,後面從落實自己的承諾找到了出口。我猛然意識到,如果結果不如人意,有可能僅僅是因為自己做的不夠好。而不是中年危機或者其他什麼“水逆”造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