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制造行業的一把利劍,被稱為叛徒,半導體制造圈子(2)

梁孟松,在臺灣國立成功大學取得了電機工程學士和碩士,之後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拿到了電機工程及電腦科學系博士學位。在美國求學期間,梁孟松師從胡正明,這位老師後來在臺積電擔任技術執行長。也正是因為這位胡正明老師發明的“鰭型晶體管”(FinFET),讓當時的摩爾定律延壽大約10年。

拿到博士學位之後,梁孟松在美國公司AMD工作多年。1992年,40歲的他回到了臺灣,入職臺積電擔任資深研發處長。

半導體制造行業的一把利劍,被稱為叛徒,半導體制造圈子(2)

梁孟松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戰成名

在臺積電,梁孟松的個人技術能力發揮的淋漓盡致。公司有接近500個專利的發明人都是梁孟松,這個技術水平在臺積電無人能出其右。

2000年,半導體行業面臨130納米這個嚴峻的技術分水嶺,過去都是鋁製程,但是鋁製程工藝繼續用在130納米以上時,就會出現各種問題。全世界都在找尋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但是,最後只有梁孟松領導的團隊找到了突破口,就是用銅製程代替鋁製程。這一戰,讓梁孟松揚名江湖,同時也成為了臺積電最重要的技術人才。

為什麼如此奇才,後來卻出走臺積電了呢?這就要從臺積電內部開始說起了。

出走臺積電,從功臣到叛將

2006年,梁孟松的領導蔣尚義退休。張忠謀準備將研發部搞成“雙首長制”,稱之為“Two in a Box”。其中一位是臺積電從Intel挖來的羅唯仁,另一位到底是梁孟松還是孫元成?就連當時退休了的蔣尚義都說,“梁孟松對這件事情的期望很大,我退休的時候也相信他會是其中一個”。

半導體制造行業的一把利劍,被稱為叛徒,半導體制造圈子(2)

蔣尚義 現任武漢弘芯CEO 圖片來源於網絡

天不遂人願,臺積電最終決定由孫元成擔任研發部的另外一個首長。高層的決定出來以後,梁孟松因為對這件事情的期望太高,後面一點也不掩飾自己的情緒,將所有的不滿都溢於言表。

臺積電後面對這件事情做了一次解釋,高層認為梁孟松是個奇才,不過他的能力又深又窄,而孫元成研發能力雖然不及梁孟松,但是有更好全局觀。在這次採訪的最後,臺積電高層補充說了一句話:“梁孟松很能幹,但是個性上有時候……”

言外之意可能是,梁孟松是個奇才,但是個性自負。這樣的梁孟松,會在孫元成的手底下好好幹活嗎?我看很難,所以這時候的梁孟松已經心生退意。

此時的三星正在努力追逐臺積電,梁孟松這樣的奇才,三星那真的是求賢若渴。梁孟松的夫人是韓國人,三星便拿出最高的禮遇,派私人飛機接梁孟松一家人去韓國探親。這一去,三星可謂是招待周全,度假,遊玩,吃住都是最高配置,頂級轎車,豪華酒店,估計能想到的禮遇都用在梁孟身上了。

玩了四個月,梁孟松回到臺灣,正式向張忠謀遞交了辭呈。後來媒體透露,張忠謀收到梁孟松的辭職信後,非常的不捨,兩人在張忠謀的辦公室交談很久。

張忠謀問梁孟松:“辭職了你要去哪裡?”

梁孟松半開玩笑的回答:“躬耕於南陽。”

張忠謀重複了一遍,“躬耕於南陽。”

這句“躬耕於南陽”,一語雙關,諸葛亮當年“躬耕於南陽”,等待一個識人的明主,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

後來梁孟松告訴張忠謀,說要去韓國的成均館大學教書。張忠謀極力挽留梁孟松,希望他不要走,臺積電有一個“超越摩爾計劃”,準備讓他來負責。但在梁孟松看來,臺積電的“超越摩爾定律”計劃,不過是將成熟製程用在更多產品上,例如微機電系統,車載芯片,感測器芯片等。這是要將他從最先進的芯片製程研究,調去多樣性芯片研究,根本不是“委以重任”,而是大材小用,是一種明升暗降。

但梁孟松給了張忠謀這個面子,去了臺積電“超越摩爾計劃”辦公室。

在這個辦公室呆了幾個月後,梁孟松實在受不了這個煎熬。多年以後,梁孟松曾在法庭上哭訴過這一段經歷,他說道:“我在超越辦公室幾個月,完全不受重視,也無事可幹,大家都知道我被下放了,被冷落了,我也不敢再去員工餐廳,我怕見到以前的同事,以前的同事也怕見到我,我覺得非常丟人,沒臉見人,我對臺積電付出了那麼多,他們最後就這麼對我,把我安排去一個像冷宮一樣的辦公室。”

現在,這個“超越摩爾計劃”是臺積電最炙手可熱的辦公室,當年梁孟松沒幹下去的位置,後來的魏哲家幹了下來,再後來魏哲家成了張忠謀的接班人。

可見,別人說的性格決定命運,不是沒有道理。當時,梁孟松說的去韓國教書,張忠謀覺得,你要教書就去教書吧,只要不出賣臺積電就可以。

不過,梁孟松早已和三星定下密約,去韓國教書是假,幫助三星追趕臺積電是真。在韓國成均館大學,梁孟松有是個學生,後來證實這些學生全部都是三星的高級技術人員。

半導體制造行業的一把利劍,被稱為叛徒,半導體制造圈子(2)

成均館大學 圖片來源於網絡

從臺積電的叛將,到三星戰功赫赫的功臣

資料顯示,梁孟松是2009年離職臺積電,2011年到三星,其中兩年可能真的在躬耕於南陽。就不說這個了,還是從梁孟松正式到三星開始說起。

梁孟松 剛去三星的時候,三星的技術卡在45納米上,並且三星的技術都是來自於IBM。梁孟松在短短的三年,就將三星從45納米的製程趕到了16納米。這不僅完成了三星追趕臺積電的任務,甚至超越了臺積電。

2015年,張忠謀再一次公開大會上承認,16納米已經被三星超越,為此,臺積電的股票應聲大跌。

隨後,三星又在臺積電之前 ,完成了14納米制程,領先臺積電至少半年到一年的時間。現實都是很殘酷的,三星當年完成14納米制程後,蘋果A9處理器的訂單就交給了三星,而這讓臺積電感覺到了巨大的威脅。

沒有多久的時間,憤怒中的臺積電就將梁孟松告上了法庭。後面的故事就跟當年臺積電告張汝京差不多了。

周子學效仿劉皇叔,請出躬耕於南陽的梁孟松

2015年,周子學(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總經濟師)走馬上任了中芯國際董事長。此時的周子學是帶著國家賦予中芯的使命而來,他要讓守城的中芯,轉變為進攻的中芯,從技術上追趕臺積電,所以這時候中芯的CEO邱慈雲已經完成了他在中芯的使命。

半導體制造行業的一把利劍,被稱為叛徒,半導體制造圈子(2)

周子學 中芯國際董事長 圖片來源於網絡

周子學找人私下聯繫梁孟松,並帶著中芯高層三顧茅廬。長達一年多的接觸,梁孟松逐漸被中芯的誠意所打動,他向中芯提出了一個要求,就是團隊的人員完全由他自己挑選。中芯高層,想也不想就答應了梁孟松。後來梁孟松給了中芯一份名單,大約200多人。這份名單中,有一部分人本就是跟著梁孟松的,但是還有不少人在其它公司工作,這就需要中芯去到處挖人了。

開出高薪,中芯還是湊齊了梁孟松的這份名單。2017年,梁孟松和三星的合同到期,投身中芯。

梁孟松接手剛剛接手中芯時,中芯14納米制程的良率只有3%。但在接手中芯的298天后,中芯14納米制程的良率已經達到了95%,這比原計劃提早了1年的時間。

任重而道遠,大洋彼岸對產業的封鎖,中芯在這個時候的壓力比任何時候都大,20歲的中芯加上樑孟松,相信一定能夠越走越好,越走越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