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阿里“誤終身”?

褚杏娟 InfoQ

一入阿里“誤終身”?

作者 | 褚杏娟

被收購:阿里的起點,創業者的終點。

05 年的中國雅虎、06 年的口碑、09 年的萬網、13 年的蝦米音樂、14 年的優酷和 UC、15 年的高德地圖、17 年的大麥網、18 年的餓了麼、19 年的考拉海購,在被阿里收購後,有的已經沒落,有的處於高度競爭狀態,還保持著行業頭部地位的屈指可數。

張勇在去年 11 月份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了阿里的投資思路:重要的戰略項目進行收購。阿里通過收購的方式拿到了移動互聯網的“VIP”票,但阿里被吐槽最多的恰恰是這些收購來的戰略項目在親自操刀後似乎都變得不那麼“香”了。

1大換血和內鬥

企業被收購後進行大換血屢見不鮮,而收購經驗豐富的阿里對此也已經非常熟練。據報道稱,有阿里 HR 表示,阿里的風格是收購後派駐高層,其中業務一把手和 HR 是最關鍵的。HR 通常最先入駐被收購的公司,迅速梳理哪些人能用,哪些人不能用。

去年 9 月,阿里以 20 億美元的價格從網易手中收購了考拉海購。據晚點 LatePost 報道,阿里收購考拉近 4 個月的時間裡,過去直接向原考拉 CEO 張蕾彙報的考拉管理層多數已經離職或轉崗,仍在原職的僅剩兩位:CTO 朱靜波和非標品負責人李薇。而現在,考拉海購運營、用戶、商品、物流、技術和人事六大部門的負責人中,三分之二為阿里派駐高管,且已在阿里工作多年。

同樣地,餓了麼在 2018 年被阿里以 95 億美元的價格全資收購,張旭豪、汪淵、鄧燁、閔婕、葉峰、曹文學等初創人員中,大部分在當時就退出了股東會。度過了技術整合階段後,15 年入職餓了麼的前 CTO 張雪峰也在今年 9 月初離職,目前“老人”唯剩康嘉。據媒體報道,目前掌管餓了技術工作的是 2008 年加入阿里的“老臣”、前口碑 CTO、現本地生活副總裁李楊東,而李楊東則是王磊極為看重的一員大將。

此外,在 2017 年加入阿里巴巴大文娛板塊後,大麥網創始人曹傑不再負責具體事務,CEO 一職由當時的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文化娛樂集團秘書長張宇出任。豌豆莢在 2016 年被阿里併購後,原來的員工也幾乎全部被辭退。

而被收購企業留下來的員工和原阿里員工之間總是存在著一層隔閡。“阿里對待收購公司的員工簡直就是侮辱。”有匿名用戶在社交媒體上吐槽。餓了麼被內部員工調侃為“阿里高級外包”、合併一年後仍沒有內網權限上可見一斑。

知乎上有自稱前支付寶的員工透露,入職沒多久後自己的面試官就因內部鬥爭離職了。“美其名曰擁抱變化,實際是內部派系壓榨。”另一位前員工發帖稱,“整個阿里集團都是人多得閒的沒事幹,然後就是各種黨爭和站隊。想幹好自己的事哪有那麼容易,能力平平會拍馬屁、領導發一條朋友圈下面第一個點讚的人永遠活得很滋潤。”

2流量沒錯,但產品差強人意

阿里對被收購企業的商業運營也受到了質疑。外界報道的是企業被收購後商業化得到提升,但據內部人士消息,實際卻下降得非常明顯。數據顯示,餓了麼被阿里收購兩年多以來,市場份額縮水大約將近 30%,這也印證了該人士的說法。

投資人周炎表示,每個巨頭在收購的時候都是有自己的目的,但每個選擇被收購的企業都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問題,靠自己可能無法繼續維繫或走向二級市場,所以才選擇被巨頭收購。

2016 年,豌豆莢被阿里收購時,創始人王俊煜表示,選擇被阿里收購是為了彌補商業化和渠道能力上的不足。“豌豆莢的應用分發業務在獲得阿里巴巴和旗下 UC、高德、優酷土豆等的資源支持後,其規模和影響力將與今天不可同日而語。”王俊煜當時在文章中寫道。

但在被阿里收購後,豌豆莢與阿里的 PP 助手等應用商店整合,反過來幫助提升了 PP 助手的排名,同時也為其他產品導流。很多網友也在豌豆莢被收購後表示,“豌豆莢變成了 PP 助手。”而 4 年後,豌豆莢已經停止了 PC 版在線服務,人們再提起“豌豆莢”三個字也只剩無限唏噓。知情人士表示,阿里在收購企業後對其提供的資源支持遠不如報道的那樣多。

對於企業被阿里收購後的變化,客如雲的老客戶、某電商平臺創始人張宇深有體會。

“阿里收購客如雲後,我原本以為客如雲獲得了大機構的加持和實力資源會更蓬勃發展,但遺憾的是,我遭遇了忽視、套路、推諉。”張宇向 InfoQ 說道。

“以前我雖然也吐槽客如雲,但是客戶經理的反饋還是很及時的,解決問題的速度也很快。但是自從被阿里收購了以後,客戶經理就變成要很久才有反應。”張宇說到,“我的一個會員數據審核需求提出了半年都沒有實現。”

此外,張宇為了完善運營需要在客如雲設備上加裝一臺標籤機,而這樣一個並不複雜的硬件關聯需求,在多次跟進溝通後得到的答覆卻是硬件出現問題,需自費更換。“這樣的套路我自己做硬件產品時都不用了。”張宇說到。在技術上,張宇表示也沒有感受到明顯的變化。

“他們一邊感嘆太平洋咖啡、星巴克咖啡等大型連鎖店不跟他們做業務對接,但是同時又沒有能力或不認真解決像我們這樣的小客戶的需求。在使用過程中,沒有體現出他們的產品能力,而且職業推諉真的太過嚴重。”張宇說道,“商業本身確實是關注流量的,但是流量卻沒有固定模式,一定要有核心的產品力才能帶來穩定流量。”

一個產品不只有一家企業在做,用戶肯定是哪個順暢使用哪個。但用戶也有很大的產品情懷,如果沒有情感投入,一個產品就很容易被替代。在張宇看來,阿里收購了一個大傢伙,但不知道用戶才是創造價值的核心。沒有情感的設備和運維繫統不會帶來高商業價值。

同樣,考拉海購被收購後,用戶的使用體驗也發生了顯著變化。有用戶表示,考拉海購現在已經開始“淘寶化”了。有網友表示,“以前在考拉都看評論買,好評能看出來是真的。現在考拉的好評一眼就能看出來是刷的。誰家東西買了才一天就追評那麼大段大段的還帶圖片。這麼大面積刷評論當顧客是傻子看不出來嗎?”

“阿里價值觀固然沒錯,但是項目執行和運營都流於表面,並不能沉澱下來真正落到實處。或許流量思想太根深蒂固了,但不好好落實產品,一味求大求好、追求爆發性業績都是飲鳩止渴。短時間內可能的確會把一些項目拉到高光時刻,但後續就是實際效果跟預期不匹配的各種糾結。”張宇評價道。

用收購為自己的產品矩陣導流或許無可厚非,但在收購後用自己的經驗指導新業務、以大企業姿態自居而眼高手低等,已經頻頻暴露了阿里在對收購企業運營上的缺陷。

3“歡迎被小馬哥收購”

創業九死一生。周炎表示,創始人能夠有所成是有個人優勢在,但是人無完人,能夠成就偉大的事業必須要藉助更多的機會和資源,並不是必須要創始人死撐到底的。最終需要成就的是事業,而不是某個人的事業,“畢竟一個人是難以走遠的。”

即使被收購,創業者們仍會希望保留對公司的經營決策權。餓了麼在被收購前,創始人張旭豪也曾想過自己帶領公司上市。在豌豆莢市值高達 10 億美元時,創始人王俊煜沒有將豌豆莢賣出,而是堅持由自己創造豌豆莢的輝煌,雖然最後還是以 2 億美元被阿里收購。

“我還有自己的產品,有一個堅實的合作伙伴還是很好的。“周炎表示,好的財務投資人有邊界、給支撐、不插手具體事務。

根據媒體統計,阿里企業的收購率超過 13%,遠超騰訊的 6%。與阿里在收購後對企業實施全面管控相比,騰訊更多是以參股、增持、合作等方式,給企業原管理團隊很大的發揮空間。

執掌騰訊戰略投資部的騰訊總裁劉熾平在 17 年騰訊投資年會上曾表示,“我們給錢,但希望企業保住自己的文化。”在劉熾平看來,投資的靈魂是人和創意。騰訊希望以投資公司為中心,而不是以騰訊為中心。

據劉熾平透露,截至 2019 年底,騰訊投資企業中 70 多家已上市,逾 160 家成為市值或估值超 10 億美元的獨角獸。這些企業大都保持著管理風格、組織架構上的獨立性。

同為創業者的周炎表示,“如果將來產品做大了,非常歡迎被小馬哥收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