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歷史,才是對“抗美援朝精神”的最好繼承——評《金剛川》

(原創作品 歡迎關注評論)

在抗美援朝 70 週年之際,人們懷著極大的熱情觀看電影《金剛川》。然而,電影中情節的安排卻讓人覺得彆扭。雖然大家都沒有親歷那場戰爭,但是還是有戰爭的常識和歷史知識的。很多情節的設置嚴重脫離歷史真實。

  1. 搶修金剛川大橋是為了大炮和車輛源源不斷通過的

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建橋付出的代價是很大的。因為是要保證重炮車隊通過,所以才必須架橋。如果只是通過輕裝部隊,是沒有必要花那麼大的時間和精力,犧牲那麼多的戰士去建一座橋。輕裝步兵過河的辦法很多,比如用拉起繩索泅渡,船運等。中國軍人怎麼會不知道當年紅軍怎麼過大渡河的?大渡河是 300 米寬,瀘定橋的鐵索懸掛於兩岸峭壁之間,對面還有敵人火力阻擊。金剛川最寬處才 60 米,用繩索泅渡,或者用鐵索滑輪運兵要簡單得多。既然工兵站在橋墩上人力扛橋板就能過河,為什麼還等那麼多天,做那麼多無用功呢?看看影片中過河的部隊,全是步兵。也是,如果是炮車過橋,用戰士們的肉身扛著橋也不現實,這段最感人的情節就得刪掉了。


尊重歷史,才是對“抗美援朝精神”的最好繼承——評《金剛川》

《金剛川》中志願軍工兵扛著橋讓部隊過河

  1. 修橋是雙方戰士鬥智鬥勇的過程

金城戰役是抗美援朝最後一戰,敵我雙方交手兩年半了,互相早已熟悉對方的戰法。我軍雖有空軍,但是當時美國還是掌握著大半的制空權。志願軍工兵的最大難題在於,面對敵人輕易能把橋炸燬的條件下,如何保證炮車順利通過。這看上去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正因為如此,志願軍的勝利才顯得彌足珍貴,也證明了如果靠所謂“人海戰術”,中國軍人是不可能取得戰爭勝利的。

這個問題同樣難住了今天的導演編劇們。雖然他們展開了想象,可是從結果看收效甚微。最後呈現給觀眾的就是美國空軍飛行員不斷犯低級錯誤,不是投不中,就是彈藥不夠了。再看我軍,最後還是用“人海戰術”血肉之軀人拉肩扛完成任務。 如此一安排,真正需要通過的炮車也就不好意思拉上去了。

別看美國人總喜歡把中國軍人的勝利歸於“人海戰術”,其實如果志願軍真用“人海戰術”,這才是他們求之不得的。“人海戰術”在太平洋戰爭中被日軍經常使用。效果如何呢?美軍的機槍手像割韭菜一樣輕易放倒一排排喊著“效忠天皇”而冒死衝鋒的日本兵。美軍那是嚐到甜頭了。可惜,中國人可不是小日本。

有戰爭就有犧牲,但是有犧牲不一定就能獲得最後的勝利。真正的戰爭是敵我雙方不斷地鬥智鬥勇的過程。敵人空軍會用上所有能用的手段,不斷掃平視野內一切可疑目標,讓你辛辛苦苦搭出來的橋幾秒鐘內成為一堆碎木頭。而我方工兵則是想盡一切辦法重建和保護大橋。

首先是防空警戒,從幾十裡外就設有觀察哨,一經發現敵機經過,立即層層快速通告到前線陣地,提前做好防護;挖坑道和防空洞是最常用、最有效的防空手段,在上甘嶺戰役中部隊挖的坑道總長度甚至超過長城,這是對付敵人空軍和炮火最有效的減少傷亡的手段。你以為敵機駕駛員看到你鑽進樹林就拿你沒辦法了?那燃燒彈是幹什麼用的?

迷惑敵人也是至關重要的。為掩護架橋地點,戰士們在河的上游伐木,然後將木料順流而下運到真正要架橋的地方;工兵經常是天快亮的時候,把已經建好的橋板拆下來藏起來,讓敵機誤以為之前炸爛的橋還沒修復;更絕的是,在水流不太急的地方,把橋修到水面以下,敵機經過了也發現不了,人和車過這樣的橋就是趟一點水而已,涮涮輪子洗洗腳;用各種燈光、篝火欺騙敵人,以對付敵機的夜間轟炸......

70 年了,記錄和研究這場戰爭的國內國外的資料已經非常豐富詳實了,只要耐心點、認真點學習當年的戰史,會很容易瞭解到當年的戰爭原貌以及精彩的、甚至是今天看來匪夷所思的戰法。這都是志願軍指戰員們從戰火中總結、發明出來的。如果當年他們不動腦子,真靠所謂“人海戰術”硬拼,再多的志願軍戰士在範弗裡特彈藥量的飽和攻擊面前也不夠填的!

事實上,抗美援朝雙方投入的兵力對比,志願軍和人民軍與聯合國軍的總投入兵力是 135萬和120萬,大約是 1.1:1. 而雙方戰損比是 1:1.7!這還是按照我方公佈的敵軍減員數量計算(109 萬);如果按照敵方自己公佈的減員計算(113 萬),戰損比是 1:2.6。人民軍和志願軍作戰減員總數是62.8萬餘人,其中志願軍是36.6萬餘人. 也就是說,在這場敵我力量對比如此懸殊的戰爭中,我們的損失更小,但卻贏得了勝利。

藝術是源於生活的,如果編劇導演們拋開歷史的真實而一味編造故事,強行煽情,那會適得其反。抗美援朝戰爭為後代人留下了大量可歌可泣、蕩氣迴腸的英雄事蹟,包括金剛川上這一段架橋護橋的傳奇。真的不用編,只要尊重歷史、實事求是,那些實際發生的故事比編出來的生動好看得多!也只有這樣才能告慰當年捨生忘死、保家衛國的人民英雄們。

(原創作品 歡迎關注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