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還留得住人嗎?

說起上海的富人區,不得不提一下古北。


上海新開發的豪宅板塊很多,不過大部分都是新上海人率先湧入,本地人起先並不看好。


只有古北,在開發之初就高高在上,大部分故土情節嚴重的老上海人也不得不承認這裡是真的好。


古北,還留得住人嗎?


然而進入2010年後,古北的優勢開始下滑,價格漲幅一直跑輸大盤。


以至於不斷有人看空古北,認為這裡正在被拋棄的過程中,早點脫手才是王道。


甚至有人悲觀的認為幾十年後古北的地位跟現在的曹楊新村差不多——新的產品層出不窮,古北的豪宅以後就是老破大。


難道社區老了就一定會被拋棄嗎?


01


古北出道就征服了上海,很大程度是因為實在是太貴了。


1990年前後古北寶石公寓對內要價1640元人民幣,對外要價420美金;到1994年是更是猛漲至1300美元,當時市區房價僅2000-3000元左右。


進入新世紀外銷公寓不再被迷戀,古北價格漲幅放緩,不過仍然領跑長寧。


2005年時 ,中山公園凱欣豪園要價13000元左右,內環外的古北國際廣場高達17000元。


與法租界的情懷、黃浦江畔的虛榮不同,當時古北價格被推高是實打實的——這裡就值這麼多錢。


眾所周知,古北的興起源於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上海第一個開發區。


改革開放後引進的第一批外資企業基本坐落於此,尤其以日韓為主。在陸家嘴還是一片灘塗之時,這裡就出現了許多納稅億元樓。


為了給這些遠赴中國支援建設的國際友人提供配套住宅,為了避免市區的老房子給國際友人造成不好的印象,1984年開始就選中了西郊這片空地打造全新的居住社區。


古北,還留得住人嗎?


直到95年已經建成6層公寓15幢,高層公寓21幢,建築面積高達62萬平方米,另有公建配套0.8萬平方米。


這就是古北一期的雛形。


網上有種說法是古北的外籍居民是國際務工人員,好像是國內混不下去才到中國開闢市場。


其實一點都不準確,住在古北的大部分都是外企高管,收入水平、消費能力在國外也是高階。


收入稍差的國際務工人員大部分退而求其次選擇了龍柏、金匯。


古北的外籍人士收入水平之高,迅速就將古北的消費推到上海最高以至於全國最高。


以至於1995年,鑽石公寓二室一廳月租金1300美元以上,而附近的羅馬花園、廣場大廈二室一廳月租金更是高達3000美元。


黃金城道的商鋪業態、私人診所的醫療水平、國際學校的學費水平都遠超上海市區。


以至於古北家樂福成為上海最高端的家樂福,市區居民為改善生活都要來這裡購物。當然消費水平也是市區的兩倍以上。


沒辦法,當時上海剛開放不久,外來人口流入不多,經濟發展遠不如現在有活力。


可以說當時古北與市區的差距不是區域差距,而是國外發達經濟體與上海消費水平的差距。


當時甚至有種說法是:“要出國旅遊,不如先到古北去看看”


所以當時古北的貴,是最高端的消費階層、最高端資源在這裡集中才推上去的。


享受著大陸最高水準的生活,自然價格就推到上海最高之一。


當然裡面也夾雜了一些那個時代對外國人的仰視情節,總覺得外國的就是最好的。


而且雖然現在來看古北一期設計上有諸多弊端,在許多市民還住倒馬桶裡弄的年代,外銷公寓絕對是讓人羨慕的高級住宅。


古北,還留得住人嗎?

巴黎花園小區環境



巴黎花園等標誌性小區即使現在去看,品質也超過不少15年房齡的普通商品房。


不過進入2000年後,古北的優勢就開始下滑。


02


後來兩把刀子捅向了古北。


傷害最深的是浦東的開發。1992年開始,大量外資企業落戶浦東金橋、陸家嘴、外高橋等區域,這片原本只佔GDP7%的區域直至今日已經超過30%。


隨著外資一起轉移到浦東的還有大量歐美籍高管,催生了碧雲等第二代國際社區。


古北只剩下日韓臺企業撐起門面,相對優勢不斷縮水。


另一方面經過十多年的飛速發展,上海市整體經濟水平與國外差距縮小。


民營經濟崛起後外資企業也不再高高在上。十五年前外企白領就能拿到1萬以上月薪,在當時絕對是高薪階層。現在大量外企白領月薪仍然停留在1萬多,被國內金融、互聯網等從業人員迅速超越。


隨之而來的是消費水平的拉平。


古北家樂福、高島屋生鮮超市的高檔商品在市區也能找得到,國際學校已經遍地開花,全市醫療水平也有長足的進步。


古北,還留得住人嗎?

高島屋生鮮超市的商品



在市民都見過世面後,古北自然不再高高在上。


同時,2006年古北二期基本開發完畢,但是其他區域豪宅概念才剛開始出現。為了配合營銷,富人區的概念層出不窮。


陸家嘴濱江、黃浦濱江輪流登頂房價之顛,法租界興建的高級住宅也頻頻打破價格上限,佘山、美蘭湖、西郊、東郊別墅區不斷出現“亞洲十大豪宅”標杆。


在開發商強大的宣傳攻勢下,在古北居住水平不再俯視全市的背景下,能留在古北的“富人”越來越少。


甚至陷入了靈魂拷問:


這樣一個新興的涉外居住區,沒有任何文化底蘊可以挖掘,又沒有黃浦江、佘山、美蘭湖這樣稀缺的生態景觀資源,憑什麼保持富人區的地位?


03

不過至少目前古北依舊是價格高地。


古北,還留得住人嗎?


內中環間有大量新型的高端社區,目前大寧、長風單價總價都低於古北二期。


前灘憑藉學區概念單價很高,總價區域依舊不如古北;碧雲有大量大面積別墅拉高總價,單價卻又低於古北。


能達到古北這個水平的,目前只有徐匯濱江了。不過徐匯濱江核心區就尚海灣、綠地海珀旭暉、保利西岸、中信君廷名邸等幾個小區,體量上與古北還是不能相提並論。


尤其是古北二期,核心小區入手門檻兩房1200萬、三房1500萬,依舊不是普通中產可以夠得到的。


房齡已經15年左右還能保持住這個價格水平,很大程度是得益於整體開發帶來的居住氛圍。


古北,還留得住人嗎?


尤其是黃金城道兩側,十餘個同房齡、同價位小區彙集的強大購買力在上海依舊排在前列。


另一方面,古北以高層高級公寓為主,形成了一定的居住密度。後期開發的碧雲雖然定位夠高,但是居住密度降低後商業氛圍難以形成。


雖說規劃了一條紅楓路商業街,購買力的分散導致了商業發展的遲緩。


在這個維度看,後續開發的眾多高端社區,沒有一個能夠達到古北的層級。


陸家嘴濱江、法租界等核心區,商業相當發達,不過人流過大影響了居住體驗。湯臣一品、中糧海景壹號江景壯觀,不過大的落地窗帶來的困擾就是:不知道是你在家裡看遊客還是遊客在江邊看你們?


而佘山、碧雲這樣的別墅區剛好相反,人流又少的過分。環二多次遇到佘山別墅業主,大部分人的反饋是:這裡適合白天住,安靜;不適合晚上住,太安靜了,一個人在小區裡有點怕。


不排除極其重視隱私、偏重田園風情的客群能接受這種安靜,入住率已經說明了這個群體的體量。


能夠做到不過分熱鬧又不過分安靜的,目前只有古北了。


這裡有黃金城道提供基礎的生活配套、高島屋雖然不像市區一樣熱鬧但是業態較高契合居民消費。


只有一家瑞金分院、沒有電影院、沒有各種小吃、沒有海底撈,所以不會有大量外來人口,也不適合剛需客群居住。


古北,還留得住人嗎?


不過隨著古北名聲越來越響,一到落葉季,黃金城道還是吸引了不少外來遊客。


04


統一的社區規劃、大量的同等階層居民、高水準的消費水平是古北仍舊可以躋身富人區的底氣。


這個核心優勢中短期內不會被取代。


而且隨著板塊的逐漸固化,新的富人區出現相當困難,上海將長期保持現有的板塊格局。


沒有了大量開發商的炒作後,居住本身的價值將重新被發現,一些靠營銷溢價靠炒作撐著價格的區域會被打回原形。


市場對古北的另一個擔心來自不斷老去的社區——買新不買舊是市場規律,古北沒有新的地塊可供開發,衰老之後居民自然流出。


其實這是一個錯誤認知,將房齡老與品質差畫上了等號。


1999年2月份之前的小區確實與之後開發的商品房有質的區別,畢竟建築質量規範都做了改版。


但是古北這樣的外銷公寓或者2005年後的產品,與當今的新房相比差距並不大。


老不是原罪,湯臣一品房齡也有十幾年了,從沒人說是老破大。


而且房地產市場已經過了黃金時期,短期內不會有新的設計理念、產品工藝誕生,相反裝配式住宅大行其道施工質量上出現倒退、新房限價背景下產品質量問題層出不窮。


君不見中海紫御豪庭外立面脫落、前灘豪宅也陷入維權。


所以至少古北二期的七個小區中期內不會面臨房齡問題,何況六七個人車分流高品質社區、沿街配套豐富定位又高、街道綠化優質的片區短期根本不可能複製。


古北,還留得住人嗎?

古北的街道



而且前灘開發完畢後中環內不會再有大面積地塊,郊區開發的社區交通上短板明顯——延安高架+地鐵10、15號線這樣的配置很是稀缺。


更不用說漕河涇+徐家彙+中山公園提供的購買力。



而且大古北的概念已經越來越深入人心,閔行金虹橋提供了大片土地後,圍繞古北開發了一系列高端產品,板塊內活力得以保持。


同時,造成古北這15年跑輸大盤的兩把刀子也已經消失,古北已經與整體市場同呼吸共命運,憑藉著優質的社區環境會再次獲得部分客群青睞。


也許現在已經到谷底。


不過長期來看古北是存在上限的,這個靈魂拷問前面也提到過。


目前上海的房價上限大致是12萬,突破這個天花板一定需要給出一個強有力的理由。


目前能找到的營銷邏輯其一是法租界的文化沉澱,其二就是黃浦江這條黃金紐帶。


說白了還是虛的概念。


社區環境、居住舒適度是需要的,目前看起來還是蒼白無力,可能花300萬溢價買一處江景更重要一些吧。


不過我們為什麼要考慮長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