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橋話畫: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北宋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


漢橋話畫: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北宋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


《清明上河圖》,北宋,張擇端,絹本設色,縱24.8釐米,橫528釐米,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名畫鑑賞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寬24.8釐米,長528釐米,絹本設色。該畫卷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時期都城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的狀況,主要是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和繁榮景象,細緻地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世俗生活的面貌,生動地再現了北宋汴京承平時期的繁榮景象,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作者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圖畫中。


漢橋話畫: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北宋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圖中所繪城廓市橋屋廬之遠近高下,草樹馬牛驢駝之大小出沒,以及居者行者,舟車之往還先後,皆曲盡其儀態而莫可數記,全幅場面浩大,內容極為豐富,整幅畫作氣勢宏大、構圖嚴謹、筆法細緻,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藝術表現能力。《清明上河圖》不僅僅是一件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工具等詳實形象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歷史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其豐富的思想內涵、獨特的審美視角、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都使其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被奉為經典之作。

《清明上河圖》採用中國古代繪畫中特有的長卷形式,以風俗畫的體裁和通俗的全景形式描繪了京城汴梁從城郊、汴河到城內街市的繁華景象。整個長卷循序漸進,分為第一段“郊野”、第二段“汴河”:第三段“城關”三個部分,從商業、交通、漕運、建築等幾個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再現了宋朝都市社會的生活面貌,反映了那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從而構成了一件內容極為豐富完整的藝術珍品。整個畫面人和物的遠近、疏密、動靜、繁簡,都通過畫家的傳神之筆被運籌得周密妥貼,準確別緻,具有長而不冗,繁而不雜,緊湊嚴密,起伏有節的藝術節奏感,如同一首樂章,由慢板、柔板,逐漸進入快板、緊板,最後進人尾聲,留下無盡懸念,充滿了宏偉氣派。


漢橋話畫: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北宋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從《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幾個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此畫用筆兼工帶寫,設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畫,即所謂“別成家數”。畫中所攝取的景物,大至寂靜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小到舟車裡的人物,攤販上的陳設貨物,招牌上的文字,絲毫不失。在多達500餘人物的畫面中穿插著各種情節,組織得有條不紊,同時又具有情趣。全圖秩序井然,有著自然而流暢的敘事結構。從長卷的右端開始,觀者眼前便會如同放電影般呈現出一幅幅連續的場景與畫面。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洋溢著早春氣息的郊野風光,晨霧朦朧,叢林扶疏,農舍酒肆,時隱時現,初春的樹叢多少還帶有一絲寒意,趕集的鄉人驅趕著馱炭的驢群蹣跚而行,沿著田間小路向城裡進發。在進入大道的三岔路口,三人騎馬,一人乘轎疾疾而行,眾多的僕從牽馬引路,肩挑背扛。近處小路上另有兩位老婦在男子的伴隨下騎驢而行,則是由城裡返回鄉下的。逐漸地,房屋和人多了起來,來自不同方向的人流開始匯合,畫面上出現了熱鬧的碼頭與店鋪;接下去,隨著路面向斜上方延伸,畫面中的主要部分都讓位給了一片寬闊的水面。


漢橋話畫: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北宋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這是京城的標誌之一——汴河。汴河是北宋國家經濟的漕運樞紐,是一條舉足輕重的商業交通要道,它的潮起潮落幾乎是北宋經濟的測量標準,因此它就成為全圖的中心。汴河水流湍急,往來的大小船隻在此雲集,忙碌的搬運夫從泊在岸邊的糧船上卸下沉重的糧包,縴夫們拖著船逆水行駛,由此不難想像漕運的重要性和艱辛。尤其是拱橋一段的精彩描畫,更使全畫氣氛達到高潮,其中心點是宛如雨後飛虹的上士橋。這座拱橋連接著城區與鬧市,因此異常擁擠,橋下一條大船正待通過,由於船隻過高,水流又十分湍急,因此船上船下的人都為他們捏了一把冷汗,船伕們儘量地將桅杆收下,船頭壓低,橋上看熱鬧的人也指指點點,更增加緊張忙碌的色彩。

汴河兩岸屋宇錯落,新柳叢簇,臨河的酒樓茶肆中,人們或席前閒談或倚窗眺望。拱橋上下,車喧馬鬧,船來舟往,人聲鼎沸,熱鬧非凡。接著前行,進入汴京城,城內林林總總的屋宇店鋪,熙熙攘攘的行人,繁簡得當,疏密適宜。交通工具也種類繁多,有載重的“串車”(一種獨輪車,前後兩人駕把,兩旁兩人扶拐,前有驢拽)正在下橋,有少年趕著馱糧的毛驢上橋,有兩個小攤販在路心爭奪顧客。在橋頂有抬著女眷的小轎和騎馬的官人對面而來,雙方都有奴僕在前開路,互不相讓,兩邊看熱鬧的人群,則在指指點點,或側目閃避。這些表現了此橋的重要性,渲染了節日氣氛,飽含戲劇性,這正是風俗畫的鮮明特色。


漢橋話畫: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北宋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在橋頭近處,一家大“腳店”門前,高聳的“綵樓歡門”惹人注意,門前有店夥計們正搬走一串串錢幣上車,暗示這腳店因地處要衝而生意興隆,在畫幅下方,接連一大片重疊的屋脊,顯示了這腳店的規模。通觀全幅作品,我們不得不感嘆畫家控制全局的能力,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裡,共繪畫了550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60多匹,車轎20多輛,大小船隻20多艘,房屋樓閣30多棟,畫家對所有的細節都處理得準確而精細,比如汴河橋下那座結構複雜的建築,它在《營造法式》中被稱作“絞縛樓子”,其形式和製作工藝在後代早就已經失傳了,可是按照畫中的描繪,我們甚至可以重新找到建造這種獨特樓閣的技術。同時在構圖上增加了畫面下部的重量,在樓窗內可以看到有顧客們和盛宴的餐桌,使這一部分單純而不覺空虛冷寂,並襯托出紛繁多變的中景和遠景。過了虹橋,汴河轉向圖的上方蜿蜒流去,以後內容轉向第三段“城關”。

這一段是對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繁盛街景的描繪。沿河南北街及其西街均為瓦頂平房,草棚地攤。飲食、販藥、卜算者悉可見之。平橋上行人憑欄觀賞水中游魚,與上士橋上探首汗顏的行人相比,顯得優閒安逸,怡然自得。巍峨城樓即東角子門極為壯觀,有駝馬行人過此門樓,這是一座典型的宋代官式建築,其基本形制與五臺山上唐代的佛光寺大殿相似,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宋代直承唐代,屬於同一歷史發展階段,與元以後有很大區別。張擇端在圖中精確繪出的城門樓建築的形象與結構細部可與北宋末期李誡編修的《營造法式》參照。城內有一條橫貫東西的大街,街中最大“腳店”的門前扎設綵樓,西角斜插一竿懸掛五條幅旗招,書“孫羊店”三字,其規模可觀,顧客盈門,熙熙攘攘。再西側有瓦舍、“楊家應症”、“王家口明疋帛鋪“、“劉家上色沉檀揀香鋪”等字號。近卷尾處行人漸少,有一遠來的行腳僧揹負有棚頂的筐,懸插雜物,惹人注目。一位頭戴寬邊遮陽帽的騎馬文官儀態從容,前後有九名隨從。對街一家敞開的大門前既有僕役閒坐又有人攜包裹在等待,似為送禮或探親而來。畫面尾部路南是一座懸山門樓和瓦房,內庭為楊柳枯枝所掩,路北“趙太丞家”,其鄰居象似衙署,差役疲憊地坐在箱上休息,旁邊一株垂枝古柳綠葉始萌,然後畫卷在此突然停止,給觀者留下了無盡懸念。


漢橋話畫: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北宋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全圖涉及的場景、風俗、人情,都與記載汴梁的有關文獻相符合。就人物而言,畫面上的官吏、隨從、儒生、長髯道士、行腳僧、江湖郎中、算命卜士、農民、船伕、商賈攤販、小手工業者,三百六十行是一一展現,他們或坐車乘轎、趕驢馭馬,或推車挑擔、撐篙搖櫓,或招徠生意、賣藥算卦,或結伴而行、閒逛探親,或拱手行禮、說書講道。畫家以驚人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對人與物進行了精細準確的刻畫,多數人雖小如豆點,高不盈寸,但生動鮮明,姿態各異,他們的身份、動作、神情無不一望可知。

畫家選擇北宋的京城而不是別的地方作為表現地點,極為精確地描繪了汴梁城在那個時代所有最重要的標誌,如城門、橋樑和運河系統等,這些在古代北宋地圖和南宋筆記小說中都可以一一得到印證,從而使觀者很容易就辨認出畫的是哪裡。其次,畫家對情節的選擇也是有所側重的,汴河橋下的繁忙景象與汴梁城內的商貿往來被安排了最多的空間和筆墨,使觀者看到了經濟的繁榮。南來的商船,北來的駝隊,全國的物資都在這裡交匯,窺此一處便不難想象整個北宋的國力。再有,畫家在作品中巧妙地對私人空間加以掩飾,謹慎地對婦女出場的數量加以限制(僅有20餘位),並且嚴格地按照社會等級來安排不同身份人物的活動情況,這些都是宋徽宗按照儒家理想所竭力倡導的社會所必需的。因此,與其說《清明上河圖》是一幅高度再現了歷史真實的現實主義作品,還不如說它是以京城為代表,象徵了一個經濟繁榮、治理有序、安民樂業的理想國家。難怪當北宋滅亡後,殘留下來的遺民再看到這幅圖卷,忍不住萬千感慨,追憶往事,從而在卷尾的部分加上了一段又一段長長的題跋。

畫趣拾珍


漢橋話畫: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北宋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清明上河圖》全長5米多,這還僅是原作的一部分,據明代鑑賞家李東陽考證,該圖前面應當還有一段,描繪的是遠郊的山巒。在幾卷明清時代的摹本中,都接續有北宋的皇宮出現,因此不少人認為該卷的末尾部分也在千年的輾轉流傳過程中缺失了。即使所剩的只是殘卷,《清明上河圖》仍然憑藉著它對眾生百態的生動刻畫,成為我國繪畫史上難得一見的佳作。

由於畫家沒有在畫卷上留下自己的署名,只是卷尾部分有一段北宋遺民張寫的題跋,當中談到它可能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作品,於是後來的美術史也就繼承了這種看法。

張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的歷史長卷後,首先將它呈獻給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為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作為中國歷史上書畫大家的宋徽宗酷愛此畫,用他著名的"瘦金體"書法親筆在圖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並鈐上了雙龍小印(今佚)。那麼“清明”是什麼意思呢?


漢橋話畫: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北宋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宋徽宗的題名來自《後漢書•班彪傳》,“清明之世”是指東漢光武帝年間時經過西漢末年的衰落和綠林、赤眉的戰亂後,社會逐漸安定,生產恢復,各方面生機勃勃。所以宋徽宗把自己治下的汴京比作光武中興、太平盛世,在自我表揚,而且就景物描寫的清明時節而言,也有一語雙關的效果。當時的開封城市人口近百萬,一百多萬斤的口糧就靠汴河、蔡河進行漕運,把糧食從蘇州等主產區運過來,所以說“蘇湖熟,天下足”,這兩條河對於汴京的社會生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地圖上汴河居北,處上位,故稱上河。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繪畫中的神品。這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傑作,從它問世的那天起和此後的800多年裡,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鑑賞家把玩欣賞,也是後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充滿了各種驚險,它曾輾轉飄零,五次進入宮廷,四次被盜出宮,幾經戰火,歷盡劫難,演繹出許多傳奇故事。《清明上河圖》,在這個美妙的名字背後到底隱藏了多少爾虞我詐,多少刀光劍影,多少血雨腥風,多少悲歡離合呢?

《清明上河圖》在金代就已經被爭相收藏,所以歷代的仿製卷不在少數。《清明上河圖》自問世以來,歷代都有臨摹本,且大小繁簡不同。據統計,目前國內外公私所藏的《清明上河圖》摹本有30幅。


漢橋話畫: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北宋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公元1126年九月,金兵擄走了徽欽二帝,洗劫了宮中寶物,《清明上河圖》卻流傳於民間,元滅金後,此畫第二次進入皇宮。因為元代統治者的書畫鑑賞能力弱於宋、金,這幅畫只是放在秘書監內。元代至正年間,宮中有個裝裱匠用臨摹本把真本換出,賣於某高官,後又賣給杭州的陳彥廉,陳怕事敗,又急於用錢,就賣給博雅好古寓居北京的江西人楊準。楊準得畫後藉故返鄉,重新裝裱此畫並且在畫後續寫跋文,記載了得畫的經過。

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年),奸相嚴嵩任內閣首輔,權傾朝野,其子嚴世蕃仗勢橫行鄉里,他們得知《清明上河圖》是無上神品,便派人四處搜尋。此時畫卷存於兵部尚書陸完家,陸完去世後,陸夫人十分珍愛地把畫藏在繡花枕中,秘不示人。夫人有一外甥姓王,長於繪畫,乖巧善談,趁夫人高興時,要求看畫,夫人一時推辭不開,便允許他坐在小閣中不帶筆墨,限定時間觀看,王生號振齋,聰穎過人,經過十幾次觀賞,對畫中房屋、街道、舟車、人物、構圖佈局均默記在心,回去之後就將全圖臨摹仿製流傳於世。

後來太倉王忬家裡收藏了《清明上河圖》,嚴世蕃知情後強行索要,王忬不願,就請黃彪複製一本送去,早先王忬巡撫兩浙時有一姓湯的裱畫師,生活十分困難,王忬把他帶回家中做事,後來又推薦給嚴世蕃。當王忬的仿本《清明上河圖》送到嚴家時,湯姓裱畫師恰巧在旁邊,就對嚴世蕃說:這畫是假的。嚴世蕃聽後十分惱火,恰值韃靼(音同:達達)部入侵大同,王忬當時為蘇遼總督,嚴氏黨羽藉機彈劾,王忬因此被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嚴嵩父子被內閣次輔徐階設計扳倒,其子嚴世蕃被判斬首,在行刑前大哭一番,而嚴嵩被沒收家產,削官還鄉,兩年後病卒。《清明上河圖》重新歸入宮廷,當時的隆慶帝不喜歡字畫,成國公朱希忠趁機奏請皇帝賜與他,皇帝卻讓估成高價抵其俸祿。而秉筆太監、東廠首領馮保得知此畫價值連城,就在畫卷即將要給朱希忠時把畫盜走。


漢橋話畫: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北宋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清朝時,《清明上河圖》先由陸費墀(安徽相鄉人)收藏。後被畢沅購得,畢沅生平喜愛金石書畫,家中收藏頗為豐富。他得到《清明上河圖》以後與其弟畢瀧(清代收藏鑑賞家)同賞,現今畫上有二人印記。嘉慶四年(1799年)畢家被滿門抄斬,此畫第四次回到宮廷,收藏在紫禁城迎春閣內。在雍正年間,和碩寶親王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曾經得到過與《清明上河圖》原作接近的仿品,弘曆雖然寫詩的水平不高,但在文物鑑賞方面造詣頗深,他覺得那幅畫雖然很大氣,但前後銜接並不太順暢,而且細部動態上美中不足,於是決定再造一幅更完美的“清明上河圖”。

他組織了五位畫家對畫作進行了臨摹創新,此“清明上河圖”畫面清晰,畫面結構和其中某些人物的姿態與原作相近,現在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稱為“清院本”。清院本的篇幅比真本長出了近一半,人物也更多,街道也更復雜,由於繪製時間離現在比較近,所以色彩也比較豔麗,看著很舒服。可是就在新的“清明上河圖”繪製完成幾十年後,嘉慶皇帝通過抄家獲得了張擇端的真本《清明上河圖》,嘉慶帝請來太上皇乾隆鑑定這才是真貨。不過礙於面子,兩人誰也不再提臨摹本“清明上河圖”的事,時逢正在給宮廷保存的歷代書畫編輯目錄,取名《石渠寶笈》,於是就在張擇端真跡畫卷的開頭蓋上“石渠寶笈”和“寶笈三編”兩個印章,所以今天故宮博物院藏本的《清明上河圖》又稱為“石渠寶笈三編本”,被專家們認定為張擇端原作。此後,《清明上河圖》一直在清宮珍藏,1860年英法聯軍以及1900年八國聯軍兩度人侵北京,洗劫宮室,此圖都逃過了劫難。

辛亥革命,溥儀(清宣統帝)遜位後仍居宮中,1925年在離宮之前,他將宮中珍玩字畫以賞其弟溥傑為名盜往天津租界的張園,《清明上河圖》也在其中。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偽滿洲國,於是這幅名畫又被他帶到長春,存於偽皇宮東院圖書樓內。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際,偽滿皇宮失火致使大批珍貴之物在這場混亂之中流散到了民間,這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1948年長春和平解放,解放軍幹部張克威通過當地幹部收集到偽滿皇宮流散出去的珍貴字畫10餘卷,這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1950年張克威調到東北行政委員會工作,臨行前他將這10餘幅卷軸交給了當時開闢東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林楓。《清明上河圖》經林楓之手進入東北博物館,1955年後轉到北京故宮博物院。

名家小傳


漢橋話畫: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北宋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


北宋張擇端

張擇端,字正道,生卒年不詳,原籍山東諸城,北宋末期優秀的人物風俗畫家。有關張擇端的記載在史書中很少看到,我們只知道他早年曾在汴京城中學畫,後來成為翰林圖畫院內的宮廷畫師。他能全面掌握人物、山水、界面的表現技巧,自成一家之體,特別擅長界畫。他的藝術成就歷來不被士大夫和評論家所重視,因而與他相關的史料極為稀少,幸而他的不朽名作《清明上河圖》完好地保存至今,才確立了他在畫史上應有的地位。

本文來源於畫家邱漢橋新浪微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