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兩個新首相?特蕾莎·梅 & 文翠珊,傻傻分不清楚

英國新任首相即將上任啦,今兒早上小編和同事們分享這個消息的時候,小編是這樣說的:“造嗎,特蕾莎·梅馬上就要上任了”。沒想到聽到我那逗比同事的回答:“我覺得文翠珊長得還挺好看呢”。納尼,文翠珊是什麼鬼?

英國兩個新首相?特蕾莎·梅 & 文翠珊,傻傻分不清楚

當小編帶著滿腦子的問號“引(qing)經(wen)據(du)典(niang)”之後,這才是明白了那麼一丟丟,英國的新任首相Theresa May的名字在內地譯為“特蕾莎·梅”,在臺灣譯做“德蕾莎·梅伊”,而逗比同事口中的“文翠珊”出自香港的翻譯。大概是因為Theresa-翠珊,May-文,然後再考慮到中西文化姓和名的前後順序,然後倒過來就成文翠珊了吧。不得不說,還真是充滿了本地的鄉土氣息,滿口的大碴子味啊!

英國兩個新首相?特蕾莎·梅 & 文翠珊,傻傻分不清楚

這倒是讓小編想起來一件事,前一段時間,小編有個朋友去了多倫多,剛到多倫多的時候,會時不時給我發一些照片回來,可是更多的是向我抱怨聽不懂周圍人在說啥。當時我還笑話他不好好學習英語,傻眼了吧。可你猜怎麼著,他說“我聽不懂的是漢語!”納尼?!你確定不是在逗我?

英國兩個新首相?特蕾莎·梅 & 文翠珊,傻傻分不清楚

然後我這位小夥伴就不服氣了,接下來我們的對話是這樣的:

“那你說,戴卓爾是誰?”

“戴卓爾?我不認識,是個名人嗎?還是說你剛到多倫多就勾搭上妹子了?”

“……,戴卓爾就是英國首相鐵娘子——撒切爾夫人!”

納尼?!戴卓爾=撒切爾?頭一次聽說!

英國兩個新首相?特蕾莎·梅 & 文翠珊,傻傻分不清楚

好吧,這確實不是個玩笑,因為我朋友居住的當地有很多香港人,他們在日常交流的時候不僅說粵語並且還使用港譯,如果對港譯之前沒有研究過的小夥伴們很容易聽的一頭霧水。

今天咱就聊聊翻譯的那些事,請各位小盆友們搬好自己的小板凳……

英國兩個新首相?特蕾莎·梅 & 文翠珊,傻傻分不清楚

先來看看同樣的在中國,為什麼會出現三種不同的翻譯方式。由於歷史原因,臺灣和大陸有三十多年是處於政治敵對狀態的,在經濟和文化上也完全隔離。而香港由於被殖民侵佔了150年,文化發展及語言使用與大陸不同,也使其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特色。由於社會背景、社會制度、生活習慣、文化習俗和方言地域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使得大陸、臺灣與香港對外國人名地名等一些專有名詞的翻譯有所差異。

就比如說上面提到的例子,內地人聽到或者看到“戴卓爾”或者“柴契爾(臺灣)”這個譯名,絕對想不到這就是撒切爾夫人的名字。再舉個栗子,美國前總統Ronald Reagan,我們普遍譯成“里根”,但當我們看到“列根” (香港)和“雷根”(臺灣)的時候,保準會再三思索,這個人說的是誰,真真的是被雷到了!再有,國際巨星Beckham,我們的小貝,貝克漢姆(此處有紅心),還有一個譯名你們聽過嗎—— “碧鹹”。納尼?國際巨星的趕腳頓時從十六樓落下負一層B座,分分鐘樹立成村兒中大叔的形象,不,應該是村兒中大娘,你還我小貝高大威猛的形象!

英國兩個新首相?特蕾莎·梅 & 文翠珊,傻傻分不清楚

後來,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做主站起來,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改革開放之後,兩岸之間的接觸與交流逐漸增多,語言文化方面也互相滲透,各種譯文也逐漸被其他地區所接受。再舉個栗子(因為栗子好吃),英文Grand Prix,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獎賽”、“競標賽”,在澳門的普遍說法是格蘭披士大賽、格蘭披治大賽或者是格蘭匹治大賽。雖然有所差異,並且有時候還很大,但是還是逐漸的被大家接受了。猴賽雷!

英國兩個新首相?特蕾莎·梅 & 文翠珊,傻傻分不清楚

接下來,敲黑板,注意聽,厲害的來了!譯名的差異在宏觀上是受到了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在微觀上,則是由於遵循了不同的翻譯原則。納尼?小編從上學時就聽老師講翻譯要遵從信達雅,難道他們都不聽話?

No No No。

翻譯是要遵從信達雅,但信達雅也並不是唯一的原則,比如說:

祖國大陸在翻譯外國的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的時候,一般會遵循以下原則:①名從主人。是指翻譯任命或者地名的時候,要以名字所在地的語言發音為準,例如:Charles de Gaulle是個法語名,按法語的發音應該譯為夏爾·戴高樂。②約定俗成:有些專有名詞我們早就形成了固定的譯法,雖然現在看起來不大準確,但也不能隨意更改,不然大家就不知道你所表達的意思了,例如:莫斯科,最初是由英文Moscow音譯過來的,但我們都知道莫斯科是俄羅斯的城市,所以按照俄文Москва應該譯為“莫斯科瓦”,不過由於莫斯科已經成為我們所熟知的名字,也就不宜改動。③發音標準,用詞規範。在專有名詞的翻譯上,要保證原文和譯文的發音準確,還要保證用詞規範,避免容易和上下文連成其他含義或者具有明顯褒貶色彩的字。

英國兩個新首相?特蕾莎·梅 & 文翠珊,傻傻分不清楚

香港翻譯專有名詞的最大特點就是受到粵語的影響。舉幾個例子:Hollywood,我們熟知的“好萊塢”,香港的翻譯為“荷里活”,香港的有一條街叫“Hollywood Road”,被當地人稱為“荷里活道”。同樣的,“Waterloo Road”,我們可能會直接反應為“滑鐵盧大道”,但這條路在香港稱之為“窩打老道”。還有上面小編提到的貝克漢姆,香港譯名為“碧鹹”,這是哪跟哪吶,原因就是Beckham的發音和“碧鹹”的粵語發音很像!

英國兩個新首相?特蕾莎·梅 & 文翠珊,傻傻分不清楚

這種情況不僅在香港當地出現,加拿大也有。我們都知道的加拿大城市Montreal,我們譯為“蒙特利爾”,但當地華人由於大多數來自香港,所以他們稱其為“滿地可”,等等,小編咋想起了“打得你滿地找牙可否?”加拿大省份British Columbia(不列顛哥倫比亞)的另一個名字“卑詩省”也是這麼來的。

香港在翻譯專有名詞的時候還有另一種常見的方式就是採用“漢化譯名”,就是說把姓和名的最顯著讀音化成漢字,一般是單字姓和雙字名,也會有特殊情況。還有一種方式就是把原名中姓取首個音節音譯,名再音譯。再舉個栗子:英國前前首相布萊爾,哦,是前前前首相布萊爾的夫人Cherie Booth,我們通常稱之為“切麗·布萊爾”,臺灣譯為“雪麗·布萊爾”,而香港則翻譯為“彭雪齡”,好親切有木有!

英國兩個新首相?特蕾莎·梅 & 文翠珊,傻傻分不清楚

再來看看我們臺灣的。臺灣在對待專有名詞的翻譯時基本上會遵從嚴復先生的信達雅。在翻譯人名時,臺灣會傾向於使用我們的姓氏,臺灣譯的人名第一個字往往是我們的漢姓。例如:胡笙——侯賽因,柯爾——科爾,龐比杜——蓬比杜,華勒沙——瓦文薩。還有就是,臺灣在翻譯人名的時候一般會只使用兩三個字,而大陸則傾向於把每一個音節都表達出來,比如說:卡斯楚——卡斯特羅,艾森豪——艾森豪威爾。

附上一張表格,你們感受下這其中的差異:

英語原詞大陸臺灣香港Eisenhower艾森豪威爾艾森豪艾森豪威爾Hussein候賽因海珊胡笙Thatcher撒切爾佘契爾戴卓爾Kohl科爾柯爾科爾Clinton克林頓柯林頓柯林頓、克林頓Bush布什布希布殊Putin普京蒲亭/普丁普京Regan里根雷根列根Kennedy肯尼迪甘乃迪甘乃地Thaksin他信塔克辛他信Hillary希拉里希拉蕊希拉莉Beckham貝克漢姆貝克漢碧鹹Nixon尼克松尼克森尼克遜Kissinger基辛格季辛吉基辛格Obama奧巴馬歐巴馬奧巴馬

好吧,說了這麼多,小編還是打心底裡不想接受我家小貝竟然叫“碧鹹”!

最後,再給你們留道作業題:

請問,2000年舉辦奧運會的是哪座城市?

答:悉尼奧運會。

錯!

俺們香港人都說“雪梨奧運會”!

英國兩個新首相?特蕾莎·梅 & 文翠珊,傻傻分不清楚

想了解更多英國留學及alevel課程相關諮詢關注文藍國際學習中心微信公眾號或加主頁君微信summeraleve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