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社會心理需求北京2022年前將建成300個社區心理服務站

10月18日,由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和北京市社會心理工作聯合會共同主辦、北京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和知子花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共同承辦的《2020抗疫心理行動暨社會心理服務高峰論壇》在全國人大會議中心召開。論壇以“社會心理學:時代鉅變同行”為主題。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論壇上了解到,目前本市已建成100家街道社區心理服務站(中心),到2022年,預計將達到300家左右,2025年的建設目標為500家。未來三年,本市還將培養5000名社會心理指導人才,服務百姓心理需求。

北京市委社會工委書記、市民政局局長李萬鈞在論壇中指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疫情期間,北京市民政主管682家養老機構、16家兒童福利機構、23家殘疾人福利機構、355萬戶籍老年人、10.6萬低保低收入人群、0.66萬城鄉特困人員、0.24萬孤兒和事實無撫養兒童,分成五條抗疫戰線,實行全封閉管理。重點通過開展社區書記線上大講堂、建立110個社區微信群、開通6條社會心理服務專項熱線、依託街道社區社會心理服務站點(中心),加強社工和封閉社區居民的負面情緒疏導,將社會心理服務有機融合到疫情防控中,把人民生命放到最重要地位守護,實現服務對象“零感染”。

據瞭解,在北京市政府2019年和2020年為民辦實事項目中,建成100家街道社區心理服務站(中心),植根於社區開展社會心理服務,形成了市、區、街、社區四級體系,取得良好社會化效果。李萬鈞透露,按照計劃,到2022年前,全市社區心理服務站(中心)將達到500個左右。為服務社會需求,北京還準備三年培養5000名社會心理指導人才,建立高素質心理服務專業人才隊伍。

值得關注的是,在本次論壇上,北京市社會心理服務促進中心發佈了《北京市社會心態2019——2020》藍皮書,該書彙集了來自北京師範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河北師範大學以及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等多所高等院校和機構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圍繞北京市常住居民的社會心態、心理健康現狀及北京市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從社會認知、社會情緒、社會價值觀念以及社會行為傾向等四個角度,系統地探討了18-70歲北京市常住居民的社會心態。

藍皮書研究結果顯示:保證就業是提高居民國家認同感的重要途經;59.8%的北京市居民報告自己比較幸福或者非常幸福;生態環境滿意度和工作滿意度較高;生活滿意度有待提高;學歷和就業是居民找到“歸屬”的關鍵;北京市居民的社會安全感良好;社會消極情緒已凸顯,認清原因是關鍵;北京市居民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北京市居民親社會行為總體向好,低學歷居民的親社會行為應重點關注;北京市居民總體心理健康狀況較好,特殊群體還需特別關注;“戒”手機成癮已是大勢所趨;北京市老年居民孤獨感處於中等偏上水平;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初見成效,但任重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