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如何調控房價

自古以來,作為安身立命的根本,房子永遠是老百姓的根。

中國古代如何調控房價

歷朝歷代,因房子出現的問題層出不窮,作為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皇帝們也都採取了一些措施,而且有些措施在現代人看來,仍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宋太宗當政初期,購置房產都是先立契,再出錢,最後印契,就是請衙門在合同上蓋章。

但是後來,房價出了問題,有些房主為了掙錢,選擇將房屋以高價賣給一些外地人,後來,更是出現了專門囤地哄抬房價的地主。久而久之,出現了一個怪現象,大批房子空著沒人住,很多平民卻因為買不起房子,只能露宿荒野。

宋太宗意識到這是個大問題,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在買賣雙方籤合同之前加一道手續,叫作遍問親鄰。

宋太宗下了一道聖旨,明文規定:凡典賣物業地產,先問房親,房親不買,次問四鄰,四鄰不要,他人才得交易。

中國古代如何調控房價

賣方在賣房之前,不僅要得到家人和族人的首肯,還要得到鄰居的首肯。這種首肯不能只是口頭容許,正規的做法是"依賬取問",就是拿一個小本子,列個"問賬",把親戚鄰居的名字都列在上面,並寫明我想賣房的理由,以及想賣多少錢,然後先交給賣房人的親戚,如果他們不買,再去找鄰居,問問他們是否願買。

總而言之,只有問賬上密密麻麻列滿了大家的簽名,才有權把房子賣給別人,否則就是違法,族人四鄰就有可能去舉報。而作為買主,是有權要求看這個文書的。

宋太宗的聖旨一下,房子價格迅速回落。

其實,我們國家現在採取的一些措施裡,也有中國古代調控房價的影子,譬如廉租房。事實上,古代也有廉租房,但都屬於民間性質。

唐宋時期,廉租房主要來源於寺觀,寺觀的土地由政府劃撥,建房的資金由信民捐獻,歷年的房產維護費用則從香火錢裡出。

唐憲宗元和年間,白居易進京趕考,前後兩個月,就一直租居在一個叫華陽觀的道觀裡,因為那裡房租便宜。

中國古代如何調控房價

宋朝的辛棄疾,早年赴金朝中都燕京應試,為了省錢,住的是現在北京的憫忠寺。

明清時期,又多了個廉租房的來源,那就是會館。會館是異鄉人在客地建的聚會場所,凡是像樣的會館,都有戲臺、議事廳,以及客房。客房是為旅居在外,沒有住處的同鄉準備的,租金非常便宜。

為防止有人囤地起價,古人也採取過很多措施。後唐莊宗李存勖頒發過一道赦令:其空閒有主之地,仍限半年,本主須自修蓋,如過限不見屋宇,亦許他人佔著。

後唐明宗李嗣源也有類似規定:諸色人等置到田地,並限三個月內修建蓋造,須見次第。

中國古代如何調控房價

這兩條很像我們國土部的《閒置土地處置辦法》,只不過我們規定的閒置時限是兩年,後唐規定的是半年和三個月。後唐通過禁止捂地來平衡供需,收到了打壓房價的奇效。

文章轉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