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不幸中的幸運兒

最近給學生們講《岳陽樓記》,講到寫作背景的時候,有這樣一則參考資料:滕子京被貶到嶽州,當時的岳陽樓已經坍塌,於是他重建了岳陽樓,並想請人為它作記,理所應當的想到了自己的老友范仲淹,於是火速派人送去鄧州一幅《洞庭晚秋圖》和一封請老友作記的書札,於是就有了這千古絕唱《岳陽樓記》。

說到這,學生有了疑問和驚歎:老師,范仲淹就是憑藉一幅圖畫就寫出了這麼好的文章?太牛了!他到底有沒有去過岳陽樓?

這個問題還真是把我問住了。我真是很心虛,因為從我的知識積累以及接觸到的資料當中只得知他是憑藉圖畫加上自己的想象而成篇的,當然這裡面也有他的生活閱歷,但是到底以前或以後有沒有近距離接近岳陽樓不得而知。

課下,我繼續查閱資料,有幸讀到周宗奇老師的《范仲淹傳》,這個謎底隨之解開。

原來范仲淹在七歲時候隨繼父在洞庭湖旁邊的安鄉生活了三年之久,也就是說小時候范仲淹對於岳陽樓、洞庭湖是很熟悉的,因為住在附近,總也免不了去此地玩耍。至於以後他到底有沒有再登上岳陽樓史料並沒有記載。可以肯定的是,對於自小聰慧的范仲淹來說這段經歷可以說是為岳陽樓作記的底氣——岳陽樓、洞庭湖的景象早已印在他的腦子裡。

讀了周宗奇老師的《范仲淹傳》除了解開謎底之外還讓我更全面的瞭解到這位北宋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敬佩之感更加強烈。隨之思考到範翁一生的表現,有不少值得我們學習之處,所以想把它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范仲淹一生度過了64個春秋。他年幼喪父,讀書時窘困之極,到了斷齏劃粥的地步,走上仕途之後屢遭貶謫,實屬不幸,但他同時又是個幸運兒,幸運在哪兒呢?我們一起來看。

范仲淹:不幸中的幸運兒

幸運之一:與繼父結緣

范仲淹兩歲的時候父親範墉病逝在徐州,葬於蘇州,四歲時,母親改嫁給在蘇州做官的朱文翰,隨後,范仲淹改名為朱說(朱悅)。

幼年喪父,范仲淹實屬不幸,但幸運的是遇見視他如己出的繼父。

繼父一生為官多地,每到一處都會帶上他們母子,並讓范仲淹在任地學館讀書。

《岳陽樓記》能成為名篇,與他的巧妙構思,兒時生活經歷,隨繼父宦遊全國各地的生活閱歷是分不開的。

當滕子京邀請好友作記的時候也可能是想到了范仲淹曾在此生活過。

巧婦難為無米之吹,要想寫出新意更要寫出真實恐怕就得有眼見為實。

任何一個人都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范仲淹也是如此,能爽快的應邀那也是因為有多年的積澱,胸中有丘壑。

說到范仲淹與繼父的關係,用範翁自己的話說

“既加養育,復勤訓導”

在范仲淹十九歲這年,繼父年老多病,辭官回家,他只好隨繼父在家中自學。

此時,家中兄弟姐妹眾多,都比較年幼,繼父生病,家中開支很大。即便如此,繼父都沒有

動搖讓他讀書的念頭。反而是他的母親心裡過意不去,讓他去外做學徒。終究不是做學徒的料,與奸猾的老闆相處不來,幹了一個月就回家了。繼父認定他是個聰明好學、志趣不凡的孩子,將來定成大器,所以下決心日子再難也要讓他讀書。

這對半路續緣的父子,用周老師的話說絕對勝過許多血緣父子。

這讓我想起十多年前的一名學生,當時他寫了一篇和繼父相處的文章,讓我特別感動。

課下我和他聊天,從他口中得知:他7歲和繼父生活在一起,繼父對他視如己出,他也心懷感恩,用學習成績來報答繼父。現在他已工作,工作後用第一個月的工資給繼父買了衣服,手機等,現在繼父以他為傲。

同樣,現在還有一名學生,和繼父生活在一起兩年,這兩年繼父幾乎不斷地往學校跑,處理他喝酒、打架、逃學的問題。他媽媽都快對這個孩子絕望了,繼父只說他還是個孩子,不管理長大了會更後悔,可這個孩子油鹽不進,一如既往。

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都要學會感恩,帶著一顆感恩的心生活才會看到陽光,獲得溫暖。

范仲淹:不幸中的幸運兒

幸運之二:總能與伯樂相識

范仲淹的一生也是磕磕絆絆,伴隨著不少被貶之路,但他的才能總是會被賞識他的伯樂發現,使得他能一展才華,為百姓謀幸福!

范仲淹任西溪鹽稅的時候,想要修復捍海堰,但自己資歷不夠,也不在自己的業務範圍內,況且還在母親的守孝期(朝廷規定守孝期不準做任何事務),但他一心想為百姓辦事,做好鹽業發展工作,冒著殺頭的危險,情真意切的給當時的發運副使張綸寫了一封《上執政書》。

張綸覺得范仲淹的想法很好,於是給皇帝上書,大力推薦范仲淹任興化縣令,以方便他主持修堤事宜。

在守孝期不但越職言事,還能升官任職實屬特例。

捍海堤的效果也是顯而易見:既推動了鹽業的發展又美化了環境。記載稱:

范仲淹在修堤的過程中,為了保護鹽業發展,方便鹽民煮鹽,特意留下一些涵洞,並在堤的兩旁種上柳樹,既鞏固了大堤,又美化了環境,下雨時會形成“範堤煙雨”的美景。

一個人的做事方式一定要與自己的能力相匹配,這樣才可以做自己的護身符!

同樣還是守孝期,范仲淹又做了一件大事——入應天學府辦教育。

可能是修捍海堤之後,范仲淹名聲大作,被宰相晏殊識得,邀請他去應天學府辦教育。

范仲淹就是個全才,應天學府是他的母校。他一生都不忘教育。這次又做的很出色。

他把當時的科舉制度比作“不誤耕而求獲”,主張興教育人,指出科舉考試應與學校教育相結合,教育是培養、選拔人才的必要前提!

這種觀點可以堪稱是北宋的素質教育!

應天學府成績斐然,培養出了大批優秀師生:王洙以及“宋初三先生”等。

范仲淹一生都在重教辦學,即使是在修捍海大堤期間也在修學宮。

在他的影響下,各地紛紛辦學效仿。打造北宋辦學盛世。

晏殊慧眼識人才。

一個人要想得到別人的提攜,必須有過硬的專業知識、業務能力,這樣才能走的更遠。

范仲淹:不幸中的幸運兒

幸運之三:人緣極好,仰慕者眾多

范仲淹一生交友無數,仰慕者眾多,。甚至在他被皇上貶謫之際,也有眾多好友為他鳴不平,為他據理力爭而受牽連。每到一處任地都深受百姓喜愛,離開之時,百姓都是極力挽留,但這一切都與范仲淹平時的為人處世有絕對關係。

范仲淹修捍海大堤的功勞有目共睹,但他卻把功勞記在張綸和胡令儀頭上。

張綸為五品官,胡令儀為三品官,范仲淹為他們寫碑文的時候官職比他倆都大,但還是在二者碑文上記下他們的功勞。說自己只是“始謀之”。

人們對他更是欽敬有加,後來把捍海堤稱為“范公堤”。

為人低調、真誠、仁義,方可受人尊敬。

上文提到晏殊是范仲淹的貴人,讓他任職應天學府,從而名聲大起,並得到皇上的重用。但晏殊是一個為人處世圓滑之人,遊刃有餘在官場幾十年,善於明哲保身,他的女婿富弼和學生歐陽修都對他有意見。

在范仲淹陷入官司的時候,很多人都為范仲淹不平,辯駁。晏殊悄悄離去。

即使如此,范仲淹對這位提攜自己的宰相仍是尊敬有加,以師禮相待,他欣賞的是宰相的才華,對自己的知遇之恩。

看人一定要全面,多看別人的優點,少糾結不快,人生方可如意。

尹洙,范仲淹的好友,范仲淹因上《白官圖》而被貶,當時作為太子中允的尹洙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為其辯護,受到牽連而被貶。尹洙生病之際,范仲淹匆忙去探望,並把他接到自己的身邊養病,不惜找最好的醫生,用最好的藥,並答應撫育他的子女。尹洙的後事都是范仲淹來處理,覺得這樣還不夠,又把尹洙散於各地的詩集收集起來,編成卷本。這才稍稍釋懷。

患難見真情,好的朋友關係值得我們用一生來呵護。

范仲淹:不幸中的幸運兒

幸運之四:被貶之路處處芬芳

范仲淹一生大的被貶有三次:彈劾劉太后被貶為河中府通判、因阻撓廢后被貶睦洲、因“朋黨論”被貶鄧州。

為了讓劉太后把皇權讓給宋仁宗,他一連上書,嚇壞了舉薦他的晏殊,他內心確實對晏殊感激不盡,但是遇到國家大事他寧可被貶,哪怕殺頭。

在臨出京城的時候,同事們為他踐行,看他跟沒事人似的都說:範君此行,極為光耀啊!范仲淹坦然接受,並笑著揮手告別。

劉太后死後,宋仁宗馬不停蹄的把范仲淹召回京城。好景不長,皇帝想廢掉自己不喜歡的郭皇后,受到大臣的阻撓,但中間有呂夷簡不斷向皇帝吹陰風,使得廢后成了現實。以范仲淹為首的大臣極力反對,惹毛了宋仁宗,一氣之下把范仲淹貶到睦洲。

這次被貶是一家十口被押出京城的。

到睦洲後他專注詩歌創作,並修建嚴子陵學堂並寫下著名的記文《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訪問方乾的故里。

生活安排的滿滿當當,一刻也沒有停下。

“慶曆新政”失敗後,范仲淹又陸續被貶到鄧州,在此期間,他才過上了一段全家團圓的日子。即使疾病纏身還不忘教育:興辦花洲書院、去春風學堂講學。

在鄧州他喝酒吟詩,唱和會友,但也把民生放在首位,小兒子出生時他就高興不起來,因為當地大旱,他要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於是親自參加百姓的祭風師活動。

范仲淹隨時隨地都在體現著他的民本思想“民憂”“國憂”。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活在當下,做好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可成事。

范仲淹:不幸中的幸運兒

資料補充:范仲淹,原名朱悅,在繼父去世後的29歲那年,迴歸範姓,認祖歸宗。關於他為何複姓,有多種說法,但這些已經不重要了,我們只需知道他有一位了不起的繼父,北宋政壇、文壇要感謝的繼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