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西軍能吊打西夏,為何阻擋不住金兵,造成靖康之恥

五代時期中原軍隊戰鬥力不弱,北宋開國初期禁軍戰鬥力很強。太原圍攻戰,宋軍在太原城下當著北漢君臣的面擊敗了馳援而來的遼軍,然後北漢君臣開城投降。要是宋軍弱,那就是被夾擊而敗了。實在是宋朝體制坑爹,腦洞清奇。都已經逼迫李繼遷他哥獻地歸順,李繼遷帶著幾十號人出逃打游擊,李繼遷游擊隊一度被宋軍碾著跑,最後還能翻身。這真不是戰鬥力問題,而是宋朝的操作太睿智。李元昊時代,為了鎮壓西賊的宋朝竟然害怕花錢,打仗還怕花錢?總是想要一戰定乾坤就是通過一場決定性野戰一舉殲滅西賊主力。因為這樣成本低低。李元昊很瞭解宋朝的想法,總是佈下口袋等宋軍來鑽,什麼三川口好水川都是這個套路。到後期終於想開了,開始砸錢拼消耗,烏龜流打法,西夏就扛不住了,青唐吐蕃各部歸順北宋,橫山也被奪取。

北宋西軍能吊打西夏,為何阻擋不住金兵,造成靖康之恥

再後面女真人崛起,宋朝又開始睿智操作。當然西軍配置也奇葩,遠程投射兵太多,近戰肉搏兵太少,而他們面對並不是打一波流的西賊,而是極善於肉搏且死戰到底的女真人就有點抓瞎了。1126年,在山西,西軍打的太差了,折可求好歹還是被婁室打垮的,种師道和姚古這種西軍重將,帶著數萬乃至十萬軍隊,被拔離速和活女這種猛安級別的小輩將領,以寡擊眾破軍殺將。銀術可在太原城下根本沒有參戰,宗翰更絕,乾脆在大同府打獵燒烤過暑假。大宋最後的精銳西軍被打成這樣,實在是太說不過去了。我認為,是西軍在鎮壓方臘時遭受嚴重傷亡。方臘起義後,宋廷派童貫任總指揮,調集大批西軍和禁軍前往鎮壓。西軍將領有辛興宗、楊惟忠率熙河兵;劉鎮率涇源兵;楊可世、趙明率環慶兵、黃迪率鄜延兵、馬公直率秦鳳兵、翼景率河東兵,也有後來聞名的劉光世、韓世忠、姚平仲、折可存等年輕將領。

北宋西軍能吊打西夏,為何阻擋不住金兵,造成靖康之恥

禁軍方面有劉延慶、王稟等大將。宋軍很快平等了方臘,但是在南方作戰,地形和氣候等原因造成了較大傷亡,使得西軍戰力大減,嚴重影響了北伐和後來對金兵的戰爭。金兵完顏宗望第一次圍開封城,西軍趕到後徹底扭轉了戰局,但宋欽宗自作聰明,拒絕了种師道的穩紮穩打戰略,提出偷襲,最終大敗,割讓河北三鎮。金兵第二次圍開封城之前,宋朝高層指揮系統亂成一鍋粥,導致第二次太原保衛戰失敗,河北迅速淪陷,金兵攻上開封城頭,此時西軍正在火速趕來勤王。但還未等金人徹底攻下開封城,宋欽宗自己的抵抗意志已經崩潰了,獻完財寶獻美人,最終獻出了整個江山。靖康之後,依然是由於高級將領戰略上的失誤,西軍在陝西被全殲。總之,統治者高層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北宋西軍能吊打西夏,為何阻擋不住金兵,造成靖康之恥

宋朝在中國歷史上有厚重的一筆,人口眾多,當時已經上億,商貿發達,遠銷海外,經濟繁榮,國力並不弱。錯就錯在歷朝皇帝沒有勵精圖志,安於享樂,抑武重文,沒有戰略眼光。朝臣奢侈淫移,作威作福。經濟發達而不思進取,皇帝個個都想當太平皇帝,格局不高,而個個都是懦弱之輩,沒有主心骨,連皇帝都需要補鈣,更何況臣子了。聯金滅遼,聯蒙滅金,最後被元蒙所滅。宋終其一朝,軍事結構都是畸形的,這也怪不得它,因為經歷五代十國基本都是武將犯上作亂導致國家崩潰,趙匡胤以文制武也是防微杜漸不得已而為之,加之燕雲十六州丟失,使宋朝喪失地利優勢,對北面遊牧民族始終處於戰爭的被動狀態,這是宋朝軍事狀態萎靡的根本原因。北宋弱武強文就是因為其發家於唐的節度使,所以對國內的武將極力打壓,因為它清楚地知道強大的武將可以推翻它,這符合自秦之後的所有朝代更替,及對自己發家的辦法極力打壓,至於丟失多個戰略要地,看看我們的抗戰不比它丟的更慘。

北宋西軍能吊打西夏,為何阻擋不住金兵,造成靖康之恥

中晚唐時期,遊牧部落都強大起來了,北宋面臨的是漢匈奴之後最強大統一的遼國。由於缺少養馬之地,依靠步兵根本打不了殲滅戰,也無法追擊鞏固戰果。一年幾十萬兩銀子也確實是九牛一毛,事實上這個政策是非常成功的,到遼國滅亡北宋一直保持繁榮,應該算曆史上人民幸福度最高的時期之一了。科技領先但缺少戰略威懾力是北宋最尷尬的,趙光義應該算北宋最差的皇帝之一了,當時北宋根本沒有戰勝鼎盛時期遼國的可能,卻一戰把家底都打沒了。沒有這一戰,也沒有後來一直被動的局面。宋朝不缺名將,缺個喜歡打仗的皇帝,趙匡胤雖然地位不正,好歹還想奪下十六州統一中國,剩下的皇帝就一個比一個的無能了,沒有好戰的,都是想過太平日子的。

北宋西軍能吊打西夏,為何阻擋不住金兵,造成靖康之恥

小編認為:燭光斧影,北伐幽雲十六州,禁軍精銳盡失;失去了打下宋朝北方防線做好的機會,雖然後期還是打不過蒙古軍隊,但是中原百姓會少很多屈辱。歷兩帝戰略格局已定,後面又沒有武帝、太宗這種攻擊性的帝王出現,文臣武將自沒有發揮餘地了。宋朝的政治水平就跟唐朝藩鎮時代的魏搏軍勢力是一樣的,各種蠢各種送,取名大宋,真的慫。大宋之所以有那麼多的鼓吹手,就是因為宋朝對文人太優厚,文人自然拼了老命吹噓(這是文人的特長),後世的政治環境苛刻時,文人又開始懷念大送、把自己的幻想寄託在宋朝的政治人物上,反映在文學作品上就是各種描寫宋朝的戲曲、小說。

說實話,文人終究與社會各個階層不和,他們是要當全天下的主人而且還要天下人自動給他們當奴隸,文人以說謊為生,豈能值得信任?扒開文人為宋朝塗抹的厚厚的脂粉之後,我們只能看到一個滿目瘡痍、面目畸形猙獰的大宋朝,一個讓人感到無限悲憤卻又無可奈何的大宋朝。這都是宋朝自己做的,怨不得任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