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肛瘻、肛裂、直腸脫垂的診斷標準

肛腸專科近年來發展迅速,新理論、新學說不斷湧現,為指導臨床治療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根據肛腸學科發展需求,結合國家中醫行業標準中關於肛腸病的診斷標準要求,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專業委員會在廣泛徵求專家、學者意見的基礎上,幾經修改診斷標準,於2002年11月在廈門市經肛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會討論通過此標準。

痔、肛瘻、肛裂、直腸脫垂的診斷標準

一、痔

痔、肛瘻、肛裂、直腸脫垂的診斷標準

1.1 內痔 內痔是指發生於肛管齒線以上,直腸粘膜下的血管性襯墊病理性擴張或增生形成的隆起性組織,又稱“裡痔”。

診斷標準:

I 期內痔:便血,色鮮紅或無症狀。肛門鏡檢查見齒線上直腸粘膜隆起,直徑超過兩個鐘點位置,粘膜表面色淡紅。

II 期內痔:便血,色鮮紅,大便時伴有腫物脫出肛外,便後可自行還納復位。肛門鏡檢查見齒線上直腸粘膜隆起,粘膜表面色暗紅。

III 期內痔:排便或其他原因增加腹壓時,肛內腫物脫出,需休息或手推方能還納復位,粘膜表面暗紅。

IV 期內痔:肛內腫物脫出,無論休息或手推均不能復位,粘膜表面糜爛。

1.2 外痔 外痔是指發生於肛管齒線以下,肛管部隆起性組織。根據組織的病理特點,又分為結締組織性外痔、血栓性外痔、靜脈曲張性外痔、炎性外痔四類。

診斷標準:

結締組織性外痔:齒線以下有柔軟的隆起性組織,表面覆蓋皮膚,無疼痛,無紅腫,又稱皮贅。

血栓性外痔:齒線以下突發性紅腫包塊.疼痛明顯,皮下可觸及硬結。

靜脈曲張性外痔:增加腹壓時齒線以下形成隆起性包塊,質地柔軟,無壓痛,皮下可見擴張的血管團。

炎性外痔:齒線以下發生的紅腫包塊,起病較急,包塊皮膚水腫潮紅,壓痛明顯。

1.3 混合痔 混合痔是指齒線上下互相融合的隆起性組織,它具有內痔和外痔的臨床特徵。

在診斷混合痔時,應註明內痔的分期和外痔的分類。

2.中醫診斷標準

中醫病名診斷:內外痔。

中醫症候診斷:

(1)風傷腸絡:大便滴血、射血或帶血,血色鮮紅,大便秘結,肛門瘙癢,口乾咽燥。舌質紅,苔黃,脈浮數。

(2)溼熱下注:便血色鮮,量較多。肛門腫物外脫、腫脹、灼熱疼痛或有滋水。便幹或溏,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浮數。

(3)氣滯血瘀:腫物脫出肛外、水腫,內有血栓形成,或有嵌頓,表面紫暗、糜爛、滲液,疼痛劇烈,觸痛明娩,肛管緊縮。大便秘結,小便不利。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或澀。

(4)脾虛氣陷:腫物脫出肛外,不易復位,肛門墜脹,排便乏力,便血色淡。面色少華,頭暈神疲,食少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胖,苔薄白,脈細弱。

二、肛瘻

痔、肛瘻、肛裂、直腸脫垂的診斷標準

2.1 低位肛瘻 分低位單純性肛瘻和低位複雜性肛瘻。

低位單純性肛瘻:內口在肛門隱窩,僅有一個管道並通過外括約肌深層以下者。

低位複雜性肛瘻:有兩個以上外口,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管道與內口相連,肛瘻管道在外括約肌深層以下者。

2.2 高位肛瘻 分高位單純性肛瘻和高位複雜性肛瘻。

高位單純性肛瘻:內口在肛門隱窩,僅有一個管道,走行在外括約肌深層以上,侵犯恥骨直腸肌/肛提肌以上者。

高位複雜性肛瘻:有兩個以上外口。有兩個以上管道與內相連或並有支管空腔,其主管通過外括約肌深層以上。侵犯恥骨直腸肌/肛提肌以上者。

中醫病名診斷:肛漏或漏瘡。

中醫症候診斷:

(1)溼熱下注證:肛門周圍時常流膿水,膿質稠厚,肛門脹痛,局部灼熱,肛周有潰口,按之有條索狀物通向肛內。舌紅,苔黃膩,脈弦或滑。

(2)陰虛內熱證:肛周有潰口,顏色淡紅,按之有條索狀物通向肛內,可伴有潮熱盜汗,心煩口乾,舌紅,少苔,脈細數。

(3)正虛邪斂證:肛周流膿水,質地稀薄.肛門隱隱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漏口時潰時愈,肛周有潰口,按之較硬,或有膿汁從潰口流出,目.多有條索狀物通向肛內,可伴有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脈濡。

三、肛裂

痔、肛瘻、肛裂、直腸脫垂的診斷標準

I 期肛裂:肛管皮膚淺表縱裂潰瘍,創緣整齊,基底新鮮,色紅,觸痛明顯,創面富於彈性。

II 期肛裂:有肛裂反覆發作史。創緣不規則,增厚,彈性差,潰瘍基底部紫紅色或有膿性分泌物。

III 期肛裂:潰瘍邊緣發硬,基底色紫紅,有膿性分泌物。上端鄰近肛竇處肛乳頭肥大,創緣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痿管形成。

中醫病名診斷:裂痔。

中醫症候診斷:

(1)風熱腸燥證:大便秘結,二三日一行,便時滴血或手紙染血,肛門疼痛,腹部脹滿,溲黃,裂口色紅。舌質偏紅,苔黃燥,脈弦數。

(2)溼熱蘊結證:大便秘結或不爽,便後肛門呈週期性疼痛,時帶鮮血,肛門墜脹,裂口潰瘍呈梭形,伴有潛行瘻道, Ⅲ度為直腸和部分乙狀結腸及肛管脫出於肛門道,時流黃水,舌苔黃膩,脈數。

(3)血虛腸燥證:大便燥結,便後肛門綿綿作痛,出血量少色淡,面色萎黃,裂口灰白,邊緣不整齊,肛門前後有哨痔及肥大乳頭,舌淡苔薄略燥,脈細無力。

四、直腸脫垂

痔、肛瘻、肛裂、直腸脫垂的診斷標準

一型:不完全性直腸脫垂,即直腸粘膜脫垂。表現為直腸粘膜層脫出肛外,脫出物呈半球形,其表面可見以直腸腔為中心的環狀的粘膜溝。

二型:完全性直腸脫垂,即直腸全層脫垂。脫垂的直腸呈圓錐形,脫出部 可以直腸腔為中心呈同心圓排列的黏膜環形溝。

二型根據脫垂程度分為三度:

I 度為直腸壺腹內的腸套迭,即隱性直腸脫垂。 排糞造影呈傘狀陰影。

II 度為直腸全層脫垂於肛門外,肛管位置正常,肛門括約肌功能正常,不伴有肛門失禁。

III 度為直腸和部分乙狀結腸及肛管脫出於肛門外,肛門括約肌功能受損,伴有肛門不全性或完全性失禁。

中醫病名診斷:脫肛。

中醫症候診斷:

(1)氣虛下陷證:便後肛門有物脫出,甚則咳嗽,行走,排尿時脫出,勞累後加重,伴有腕腹重墜,納少,神疲體倦,氣短聲低,頭暈心悸,舌質淡體胖,邊有齒痕,脈弱。

(2)腎氣不固證:直腸滑脫不收,伴有面白神疲,聽力減退,小便頻數或夜尿多,久瀉久痢。舌淡苔白,脈細弱。

(3)氣血兩虛證:直腸脫出,伴有面白或萎黃,少氣懶言,頭暈眼花,心悸健忘或失眠,舌質淡白,脈細弱。

(4)溼熱下注證:直腸脫出,嵌頓不能還納,伴有肛門腫痛,面赤身熱,口乾口臭,腹脹便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或黃燥,脈濡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