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的辯題不應該只討論一個時刻,它應該是人生的電影

奇葩說的辯題不應該只討論一個時刻,它應該是人生的電影


今天把雷佳音和湯唯的新電影《吹哨人》看了。

看完老王一臉無奈,米蠻蠻頻頻向我道歉。

其實倒也沒有那麼難看啦。

就是有些情感推得不到位,情節太簡單。


說到電影,

我又想回到我們昨天討論的奇葩說辯題,

其實這道辯題還有一個維度,

就是像電影編劇一樣,

推理情感,梳理線索。


人的行為是連貫的,

不是偶然發生的,

如果只看片刻,

不去推演線索,一切的一切都將是混沌的。


說到這我們不妨問自己一個問題:

我們那麼多人喜歡下班看連續劇,

想象力如何在辯題出現時就被限制住了?

關於該不該啃老這道題

我們可以這樣推演:

畢業生的拮据,是畢業造成的嗎?


我個人的觀點是:當然不是,正如顏如晶所說,拮据的是因為你沒有做好準備。


什麼叫情感推動?什麼叫事件邏輯?


一個人大二就開始實習,

大三拿所有獎學金,

大四被保研,

研究生在BAT參與科研,

他畢業後會拮据嗎?


回憶一下節目中一個聲音,

尤其是薛教授說的,

畢業之後,拮据了,要跟父母啃老,

這樣才有更多時間去提升自我。


你畢業之前難道不是你提升自我的最好時間嗎?

但你卻因為某種不可知的細節,

完全錯失了提升,

導致了你畢業之後拮据的情景。

而後,你卻在缺錢時,忽然覺醒,

說你缺少時間學習!

這是我覺得肖教授一派的一個潛在矛盾。


我當然知道,還有另外一種聲音會說,

並不是所有人都在大學,

學到了自己真正想學的知識。

到了社會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行業,

而往往會欠缺一些經驗和知識。

所以需要再積累的過程,

而這個過程的漸進性自然導致了初期的經濟困境。


那麼社會教你的第一堂課是什麼?

就是教你,任何決定都要付出代價。


你當初沒有思考清楚未來的發展方向,

把人生最好的四年糊弄過去了,

考研或是實習的路你都沒選,

出來面對拮据的結果。


回頭進入社會這所大學,

第一課讓你吃點苦頭,

你卻跟父母說要作弊,啃啃父母。

這個人,

在我看來是在逃避社會和家庭的雙重壓力和辛苦。


那麼再回答我一個問題:

誘惑和慾望,是學校裡多還是社會上多?


我想大部分人都會回答說社會上多。

那好,為什麼面對更多誘惑和慾望,

我們卻可以相信自己拿啃老那份錢,

少打點工,可以用來提升自己?

而這個人之前在學校並沒有好好讀書

讀到可以畢業不那麼拮据?


有人會說,因為我拮据了,所以我醒悟了。

什麼時候人才會覺醒?

打過RPG遊戲你會知道,

只有主角被逼無奈,情緒到了,被激怒了,

才會覺醒。


再來回想一下我們看過的那些爛電影,爛劇,

為什麼爛啊?

因為你沒有情緒的推演,

主人公的行為就直接突變了。

這讓演的人物不真實,觀眾也尷尬。


我們說故事是生活的比喻。

到了現實生活裡,

你的覺醒,你的擔當,

從來都不是畢業之後發現拮据這件事就開始的。

而是你要經歷慾望和誘惑的不耐考驗,

看見身邊其他那些早做準備的同學們已經觸手可及創造出自己想要的生活之後,

才會有的覺醒。


另一方面,

你畢業後結交的女朋友,

知道你們吃牛排的錢還是父母給的時候,

她不會對你有些想法?


正是這些真真切切的煎熬和自尊累計在一起,

你才會出現所謂的自我覺醒和自我投資的意識。

而不是一有病就打針,就吃藥。

那樣,你的病雖然好了,但會產生抗體。

啃老產生的抗體是什麼?

是在你還沒有培養起責任之前,

還沒有覺醒之前,先把你的自尊拒之門外了。

你把所有的激勵動機都弱化了,合理了,

安慰自己說你還很年輕,等以後再報答父母吧,

但你是活人啊,你的人生不是活在一刻啊,

你拿到錢的當下,那份尊嚴那份難熬過去之後,

你覺醒的力量減弱了,

你手中的利刃消失了,

你眼前灰暗的世界又可愛了啊。


還是回到顏如晶的觀點上,

你是一個覺醒的人,那麼你畢業時就準備好了。

你不是一個容易覺醒的人,

啃老,只會繼續保護你躲避世界的心。


年輕人,什麼叫不撞南牆不回頭?

有些頭破血流是必要的,

千萬別小看人的慣性和惰性。

年輕時身體自愈性好,

碰一碰苦一苦,沒有多大事。

年輕時吃點苦,就向外借力滿足上,

那麼到了中年,

你啃的不光是老,還要啃配偶,啃孩子,

做一個自己不讀書,

卻要孩子拼命努力學習的啃兒人。


人是線性的生物。

逃脫這個限定,就像儲殷說的,這題不存在。


關於畢業後生活拮据要不要啃老,

我們就聊這麼多。

明天繼續等節目。


大家晚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