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社會裡對仇視"鄰居"部落,為何卻又歡迎遠道而來的"陌生人"?

我們說到部落一般指的都是原始社會中存在的一種社會形態,而在部落社會中生活的民眾大都是由若干血緣相近的宗族或者是氏族共同生活在一起結合而成的集體。

然而原始社會中的這些部落之間卻是“爭鋒相對”的關係,並不如現在的和平世界,部落之間幾乎沒有友好往來。

部落社會里對仇視

原始社會中幾乎生存的都是這樣的部落集體,每個地區生存的部落都有自己比較明確的地域特徵,由此形成的不同的名稱、方言以及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每個部落也有自己的規章制度和部落首領、議事會等,由此形成了部落中社會的初步形態。

一、部落社會背後的故事—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

事實上,原始社會時期,全世界各地都處於同樣的按照部落形態生存的狀態下,原始部落的社會結構多見於那些交通極度不便並且與世隔絕的地方,在原始社會時期,大環境就是這樣的,到現在社會高度發展的情況下,現在的部落只存在於那些生存環境比較惡劣的地區。

從巴西的皮納哈族人生存的部落來看,可以從中窺探出原始社會中的部落們的生活方式。首先就他們使用的語言來說,雖然各地區的種族生來就有不同的語言。

從大體上來說,他們的語言都是特別簡單的,他們幾乎沒有機會學習新的語言和文化,已有的和新增的語言大多都是以往傳承下來和在平時的生活中習得的;

其次,他們說出來的話肯定不是現在我們發出來的這些音節。

據說皮納哈人說出來的話更像是口哨和嗡嗚的聲音,因此部族之間的交流是比較困難的,他們的語言比較難以理解和翻譯,同一個部落之間的交流不像是說話,更像是唱歌;

部落社會里對仇視

當時的研究表明皮納哈人甚至都沒有對於過往的共同記憶,但是並不能代表所有的部落都是這樣的,這只是因為皮納哈人生存的獨特的文化環境造成的。最後部落中生活的人們幾乎都是徹頭徹尾的“及時行樂”的信仰的追隨者,他們享受隨時隨地的幸福和快樂。

除此之外,我們大體上可以知道,在資源尚未能夠被人類完全開發的稀缺的年代,男人相對於女人來說,在力量上的優勢是尤為明顯的,女人儘管對每個部落來說都是重要的存在,然而,她們卻不能像男人一樣抵抗野獸的攻擊和外來部落的挑釁。

男子可以開天闢地,獵殺食物,守衛部落,而女人當時最大的作用就是繁衍後代,這也是後來中國古代氏族部落漸漸的由母系社會開始向父系社會過渡的原因之一,不僅是社會環境的影響,更是因為那樣的時代下男女本身的差異所致。

二、部落社會中,為什麼不同部落族群會對其他部落和陌生人產生不同態度

在探究部落社會時期,部落之間會互相仇視但是會對遠道而來的人十分歡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一個事實,部落之間使用的語言應當是不同的。

但是相鄰部落之間,由於長期生活在同一個大區域和大環境下,部落之間維持著自己原本的語言和習俗,但是在同一個地方生活,漸漸地也有屬於這個地區共同的交流方式。

部落社會里對仇視

因此相鄰的部落之間,不同於對於外來的陌生人,他們應當是對彼此都十分了解的,至少在語言、生活方式和日常的交往上都是熟悉的。

此外,部落之間相互仇視的態度應當還有“氏族社會”中“血親復仇”這一因素髮揮出的作用。氏族社會是分母系和父系兩種血緣關係的,但我們都知道原始社會時期是以母系社會為主導的,氏族社會就是原始社會的一個階段。

血親復仇這種現象就產生於氏族部落,他們之間的交往首先就建立在血緣的基礎上,甚至血緣在人們的各種關係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同一個部落之間的人有相互幫助和相互保護的義務。

因此,部落中的成員一旦受到外來的傷害,都會被看做為對整個氏族部落的侵害,接著就發展成為向對方的部落尋仇,這便是“血親復仇”的根源所在。

三、為什麼部落社會中,相鄰的部落之間互相仇視,卻十分歡迎遠道而來的陌生人?

1.一些部落之間原本就存在罅隙

從上面的描述中我們已經知道了原始社會中氏族部落之間存在的“血親復仇”的現象,剛開始這種復仇是純粹的“血仇”,一旦受到傷害,就必須殺死對方部落中的人,一來一去,再小的問題也會變成“血海深仇”。

部落社會里對仇視

後來人們漸漸看到了這樣直接的復仇方式帶來的問題,因此後面受到傷害的一方就不一定要必須依靠殺死對方部落的成員來報仇,部落之間產生了一種新的中和方式——就是調解。

調解就是通過行兇者所在的氏族部落用道歉或者是送禮的方式來贖罪,用以解決原本的問題,這種“同態復仇”的方式後來還發展出一套規則,那就是先用調解的方式解決問題,實在不行就將行兇者殺死,對方不可以提出異議。

所以儘管這種調解方式不能完全解決部落之間的仇恨,也在某種程度上稍微緩和了雙方之間的關係,但是罅隙不可能完全消除,尤其是連續幾代積累下來的仇恨,甚至是關於自己血緣的大仇恨。

後來隨著社會的逐步發展,到了原始社會開始解體之後,基於血緣關係的氏族部落慢慢的開始由基於地緣關係的征服政府組織所替代,因此到階級社會的時候,社會中這樣的部落已經很少見了,但是“父母之仇弗與共天,昆弟之仇弗與共國”仍舊作為一種習俗存在著。

2.為了搶佔資源

大舜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在原始社會社會中,女人比糧食還要重要,是部落之間搶奪的重點。”從這句話中我們能夠得到兩個信息,

第一個是原始社會中部落之間確實會爭奪諸如糧食之類的資源,因為首要的是原始社會中最為缺少的就是資源。

人們生存必不可少的就是日常的生活用品,像是水、糧食、衣服、鞋子、柴火這些。

部落社會里對仇視

儘管原始社會中根據地域的不同,各個部落生活的地方糧食資源也不盡相同,但是在那樣的社會環境下,就算資源用不完,人們尚未開化到能夠自己開掘資源、利用資源的程度,因此資源不僅少而且相當稀缺,自然是部落之間爭奪的重點。

第二個提到的就是女人,這個應該是中國古代原始社會中比較獨特的存在的,因為在中國原始社會末期,氏族部落發展到母系社會的時候經歷過一段繁盛時期,一方面將女人作為一項“重要的資源”是因為母系社會中女子的地位比較高,另一方面儘管男人是抵抗外來傷害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女人作為傳宗接代的角色來講更為重要,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從古至今都是一樣的,部落能夠變強大最需要的就是人,規模越大的部落才越能守住自己的領土。

這就是部落之間為何會越來越仇視,但是外來的人對他們的部落彼此之間都比較陌生,因此不會給部落中的人造成威脅,而且可能會給部落帶來意想不到的利益,因此他們才更加會對遠道而來的人表示歡迎。

3.免除自己的威脅

此外,同一個區域生活的不同幾個部落總歸是會發展出自己各自的力量的,而且這些力量不會是平均的,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部落之間會為了這些資源展開爭奪,

包括當時不太容易生存下來的比較柔弱的女人,她們是能夠使部落人數變多、規模變大的重要資源,更是部落之間爭搶的重點。

部落社會里對仇視

所以部落之間也會產生一種共同的意見,就是均衡部落之間的力量,儘管資源有限,部落之間各自本身力量也是有限的,部落要想長期的生存下去,就必須在這個區域壓制力量的滋長,既是為了保證自己的部落能夠生存下去,更是為了免除當前存在的甚至是為了會給自己部落帶來威脅的力量。

四、結論

原始社會中,部落之間之所以會產生仇視的態度和關係,雖然有以往延續下來的“仇恨”存在,更多的是比較現實的原因,有限的資源,生存的本能都是造成這一局面的重要影響因素。

相反,部落會對遠道而來的陌生人表示歡迎,首先是因為他們不會對自己造成威脅,沒有以前存在的仇恨,甚至還會給部落帶來更多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