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社会里对仇视"邻居"部落,为何却又欢迎远道而来的"陌生人"?

我们说到部落一般指的都是原始社会中存在的一种社会形态,而在部落社会中生活的民众大都是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或者是氏族共同生活在一起结合而成的集体。

然而原始社会中的这些部落之间却是“争锋相对”的关系,并不如现在的和平世界,部落之间几乎没有友好往来。

部落社会里对仇视

原始社会中几乎生存的都是这样的部落集体,每个地区生存的部落都有自己比较明确的地域特征,由此形成的不同的名称、方言以及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每个部落也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和部落首领、议事会等,由此形成了部落中社会的初步形态。

一、部落社会背后的故事—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原始社会时期,全世界各地都处于同样的按照部落形态生存的状态下,原始部落的社会结构多见于那些交通极度不便并且与世隔绝的地方,在原始社会时期,大环境就是这样的,到现在社会高度发展的情况下,现在的部落只存在于那些生存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

从巴西的皮纳哈族人生存的部落来看,可以从中窥探出原始社会中的部落们的生活方式。首先就他们使用的语言来说,虽然各地区的种族生来就有不同的语言。

从大体上来说,他们的语言都是特别简单的,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学习新的语言和文化,已有的和新增的语言大多都是以往传承下来和在平时的生活中习得的;

其次,他们说出来的话肯定不是现在我们发出来的这些音节。

据说皮纳哈人说出来的话更像是口哨和嗡呜的声音,因此部族之间的交流是比较困难的,他们的语言比较难以理解和翻译,同一个部落之间的交流不像是说话,更像是唱歌;

部落社会里对仇视

当时的研究表明皮纳哈人甚至都没有对于过往的共同记忆,但是并不能代表所有的部落都是这样的,这只是因为皮纳哈人生存的独特的文化环境造成的。最后部落中生活的人们几乎都是彻头彻尾的“及时行乐”的信仰的追随者,他们享受随时随地的幸福和快乐。

除此之外,我们大体上可以知道,在资源尚未能够被人类完全开发的稀缺的年代,男人相对于女人来说,在力量上的优势是尤为明显的,女人尽管对每个部落来说都是重要的存在,然而,她们却不能像男人一样抵抗野兽的攻击和外来部落的挑衅。

男子可以开天辟地,猎杀食物,守卫部落,而女人当时最大的作用就是繁衍后代,这也是后来中国古代氏族部落渐渐的由母系社会开始向父系社会过渡的原因之一,不仅是社会环境的影响,更是因为那样的时代下男女本身的差异所致。

二、部落社会中,为什么不同部落族群会对其他部落和陌生人产生不同态度

在探究部落社会时期,部落之间会互相仇视但是会对远道而来的人十分欢迎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事实,部落之间使用的语言应当是不同的。

但是相邻部落之间,由于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大区域和大环境下,部落之间维持着自己原本的语言和习俗,但是在同一个地方生活,渐渐地也有属于这个地区共同的交流方式。

部落社会里对仇视

因此相邻的部落之间,不同于对于外来的陌生人,他们应当是对彼此都十分了解的,至少在语言、生活方式和日常的交往上都是熟悉的。

此外,部落之间相互仇视的态度应当还有“氏族社会”中“血亲复仇”这一因素发挥出的作用。氏族社会是分母系和父系两种血缘关系的,但我们都知道原始社会时期是以母系社会为主导的,氏族社会就是原始社会的一个阶段。

血亲复仇这种现象就产生于氏族部落,他们之间的交往首先就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上,甚至血缘在人们的各种关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一个部落之间的人有相互帮助和相互保护的义务。

因此,部落中的成员一旦受到外来的伤害,都会被看做为对整个氏族部落的侵害,接着就发展成为向对方的部落寻仇,这便是“血亲复仇”的根源所在。

三、为什么部落社会中,相邻的部落之间互相仇视,却十分欢迎远道而来的陌生人?

1.一些部落之间原本就存在罅隙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原始社会中氏族部落之间存在的“血亲复仇”的现象,刚开始这种复仇是纯粹的“血仇”,一旦受到伤害,就必须杀死对方部落中的人,一来一去,再小的问题也会变成“血海深仇”。

部落社会里对仇视

后来人们渐渐看到了这样直接的复仇方式带来的问题,因此后面受到伤害的一方就不一定要必须依靠杀死对方部落的成员来报仇,部落之间产生了一种新的中和方式——就是调解。

调解就是通过行凶者所在的氏族部落用道歉或者是送礼的方式来赎罪,用以解决原本的问题,这种“同态复仇”的方式后来还发展出一套规则,那就是先用调解的方式解决问题,实在不行就将行凶者杀死,对方不可以提出异议。

所以尽管这种调解方式不能完全解决部落之间的仇恨,也在某种程度上稍微缓和了双方之间的关系,但是罅隙不可能完全消除,尤其是连续几代积累下来的仇恨,甚至是关于自己血缘的大仇恨。

后来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到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之后,基于血缘关系的氏族部落慢慢的开始由基于地缘关系的征服政府组织所替代,因此到阶级社会的时候,社会中这样的部落已经很少见了,但是“父母之仇弗与共天,昆弟之仇弗与共国”仍旧作为一种习俗存在着。

2.为了抢占资源

大舜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原始社会社会中,女人比粮食还要重要,是部落之间抢夺的重点。”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得到两个信息,

第一个是原始社会中部落之间确实会争夺诸如粮食之类的资源,因为首要的是原始社会中最为缺少的就是资源。

人们生存必不可少的就是日常的生活用品,像是水、粮食、衣服、鞋子、柴火这些。

部落社会里对仇视

尽管原始社会中根据地域的不同,各个部落生活的地方粮食资源也不尽相同,但是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就算资源用不完,人们尚未开化到能够自己开掘资源、利用资源的程度,因此资源不仅少而且相当稀缺,自然是部落之间争夺的重点。

第二个提到的就是女人,这个应该是中国古代原始社会中比较独特的存在的,因为在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发展到母系社会的时候经历过一段繁盛时期,一方面将女人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源”是因为母系社会中女子的地位比较高,另一方面尽管男人是抵抗外来伤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女人作为传宗接代的角色来讲更为重要,人多力量大的道理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部落能够变强大最需要的就是人,规模越大的部落才越能守住自己的领土。

这就是部落之间为何会越来越仇视,但是外来的人对他们的部落彼此之间都比较陌生,因此不会给部落中的人造成威胁,而且可能会给部落带来意想不到的利益,因此他们才更加会对远道而来的人表示欢迎。

3.免除自己的威胁

此外,同一个区域生活的不同几个部落总归是会发展出自己各自的力量的,而且这些力量不会是平均的,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部落之间会为了这些资源展开争夺,

包括当时不太容易生存下来的比较柔弱的女人,她们是能够使部落人数变多、规模变大的重要资源,更是部落之间争抢的重点。

部落社会里对仇视

所以部落之间也会产生一种共同的意见,就是均衡部落之间的力量,尽管资源有限,部落之间各自本身力量也是有限的,部落要想长期的生存下去,就必须在这个区域压制力量的滋长,既是为了保证自己的部落能够生存下去,更是为了免除当前存在的甚至是为了会给自己部落带来威胁的力量。

四、结论

原始社会中,部落之间之所以会产生仇视的态度和关系,虽然有以往延续下来的“仇恨”存在,更多的是比较现实的原因,有限的资源,生存的本能都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反,部落会对远道而来的陌生人表示欢迎,首先是因为他们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没有以前存在的仇恨,甚至还会给部落带来更多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