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梨園: 梨園弟子白髮新,霓裳一曲何處尋

提起唐朝的故事,除了則天皇帝,最令我念念不忘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了,拋開他的政治起伏成敗。他和李後主、宋徽宗,堪稱古代歷史上最有藝術天賦和文學造詣的君主。他不僅才華斐然而且浪漫到極致,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更是長恨一曲千古思。


長安梨園: 梨園弟子白髮新,霓裳一曲何處尋


玄宗是唐高宗與武帝之孫,睿宗第三子,因此又有李三郎之稱。他親手開創了開元盛世,推行以法治國、選賢舉能、開疆拓土,大唐的官員們,坐於朝堂能運籌帷幄,跨上戰馬就能夠威震邊疆。

唐玄宗代表著唐朝萬國來朝的極盛時期,但也白白將自己親手建立盛世葬送。安史一亂,大唐盛世也由此走向衰敗。


長安梨園: 梨園弟子白髮新,霓裳一曲何處尋


《新唐書·禮樂志》中記載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能文能武,擅長書法,懂音律,會彈琴會擊鼓,據說會百種樂器,放在現在那就是男神標配,一代藝術家。


長安梨園: 梨園弟子白髮新,霓裳一曲何處尋


他創建的“梨園”,不但曾是大唐最頂級的藝術中心,還成為後世戲曲行當的代稱,而他本人,更是被奉為“梨園之神”,中國乃至日本戲曲行當都供奉其塑像,甚至建立“老郎廟”,讓他永享後世奉祀。

《全唐詩》中有40多處出現“梨園”及“梨園弟子”一詞,梨園是唐代特有的宮廷音樂機構,以宴樂法曲為主要表演形式,代表了教坊樂舞的精華。


長安梨園: 梨園弟子白髮新,霓裳一曲何處尋


因此我對這個當年的“梨園”和它的故事充滿好奇,這個集皇家樂團、皇家舞蹈團、曲藝表演中心、藝術家協會於一身,擁有大唐最好的歌手、最負盛名的演奏家、最頂尖的舞者、最具才華的詩人和畫家的藝術殿堂,而今,它又在何處呢?


長安梨園: 梨園弟子白髮新,霓裳一曲何處尋


長安梨園: 梨園弟子白髮新,霓裳一曲何處尋


唐代的梨園並不只有一處。除開華清宮的梨園,位於都城長安的共有3處。一處在大明宮內;一處在皇家禁苑;另一處則是隸屬於太常寺的梨園別教院。

宮內梨園就在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內,太液池東邊,但如今已經不見當年霓裳羽衣舞時的恢弘精彩。

只能在金鐵木導演的紀錄片《大明宮》中,一見當年的梨園風采。


長安梨園: 梨園弟子白髮新,霓裳一曲何處尋


而禁苑梨園的位置,則在今天西安市西北的大白楊西村,大白楊小學附近。1988年6月13日,在這裡舉行了隆重的“唐代梨園遺址”揭碑剪彩儀式。

如今,出了大白楊西村,穿過馬路,在二環北路的街邊,大白楊回民墓園的門口置身於荒草落葉中有一塊紀念碑。

碑的正面斑駁可見,曹禺先生題寫的“唐代梨園遺址”6個大字。


長安梨園: 梨園弟子白髮新,霓裳一曲何處尋


玄宗時,除宮內梨園、禁苑梨園及宮外的梨園別教苑外,太常寺下屬還設有左右教坊。右教坊擅歌,左教坊工舞。被贊為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的劍器舞蹈家公孫大娘,便是出自左教坊。

《松窗雜錄》中記載唱醉酒李白《清平調》三章:“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扶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正是右坊的李龜年。

長安梨園: 梨園弟子白髮新,霓裳一曲何處尋


當時的唐玄宗後宮人數有4萬之眾。這裡面大部分都是樂人,分散在教坊、梨園和太常寺之中。

每當玄宗有了音樂創作,就交給梨園弟子演出,他自己親自導演,指導排練。

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子,所以常常自稱三郎,傳說,他在梨園給樂人排練時,常對他們大喊:“你們要好好練,別給三郎丟臉!”


長安梨園: 梨園弟子白髮新,霓裳一曲何處尋


為了哄楊玉環開心,李隆基還經常在梨園扮小丑。

所以後世的戲班裡,丑角地位最高。化妝丑角先動筆,吃飯也要由丑角先盛第一碗,這都是拜玄宗皇帝的業餘愛好所賜。

在這個時期的梨園,除去公孫大娘、李龜年還有比如雷海清、謝阿蠻、許和子、念奴等這樣一流的舞者樂人。


長安梨園: 梨園弟子白髮新,霓裳一曲何處尋


在《清平調》的樂聲中,不忍回想,曾經的這處梨園裡,有過一段怎樣悠然而又充滿詩意的日子。在梨園紛紛花海中,瓊筵飛花,仙樂風飄,歌舞昇平,“貴妃宛轉侍君側,體弱不勝珠翠繁;冬雪飄飄錦袍暖,春風盪漾《霓裳》翻。”


長安梨園: 梨園弟子白髮新,霓裳一曲何處尋


然而“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歌舞昇平的日子,終結於安史之亂。玄宗倉皇出逃,連楊貴妃都魂斷玉殞,一眾梨園弟子、士庶驚駭,奔走一路。數年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長安梨園: 梨園弟子白髮新,霓裳一曲何處尋


現在的西安,其實還能尋找到盛唐古樂的遺存。西安地區有很多鼓樂社,他們演奏的“長安古樂”脫胎於唐代燕樂,後融於宮廷音樂,

據說正是安史之亂期間隨宮廷樂師的流亡而流入民間。

長安梨園: 梨園弟子白髮新,霓裳一曲何處尋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希望這個古老的樂種,這些古老的樂器,這些一脈相傳的樂人,可以將盛唐餘音永遠的傳承下去,讓我們片刻妙音裡,重溫一場盛唐旖旎舊夢.......

文/城牆下

圖/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