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嶺迷窟》裡的旱魃是什麼來歷?其本為神,後為怪,再為孽障

旱魃也被稱之為旱神,最初以女性形象示人,後變成不死不滅的"殭屍",是古代神話傳說中能夠引起旱災的一種怪物。

《龍嶺迷窟》裡的旱魃是什麼來歷?其本為神,後為怪,再為孽障

《詩·大雅·雲漢》說:"旱魃為虐,如惔如焚。"民間多認為旱魃不除就會永無寧日,乾旱也永遠不會停止,所以許多"祈雨"的儀式都是圍繞消滅旱魃進行的。一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魯中一帶還有燒旱魃求平安的習俗。

《龍嶺迷窟》裡的旱魃

原著小說曾文:"旱魃一出,赤地千里,殭屍中有紫僵、白僵、黑僵、綠僵、毛僵、飛僵,最後進化為旱魃,其淵源可追溯到蚩尤黃帝時期。"

而在影視劇《龍嶺迷窟》裡的旱魃則是一種人死後變成的怪物。李春來的村子裡大旱好幾年,為了求雨,村長就組織村民開館打旱魃。

這裡的旱魃體型不大,通體黑色,長相噁心卻非常靈活,十幾個人都制不住,最後還是馬大膽一匕首把它釘在了木樁子上。就是這麼一會,天空馬上烏雲密佈,雨水淅淅瀝瀝的下起來。

《龍嶺迷窟》裡的旱魃是什麼來歷?其本為神,後為怪,再為孽障

胡八一說:"打旱魃,其實就是打旱骨樁,屬於封建迷信的一種。"《明史》裡有明確記載"打旱骨樁"的風俗,但因其是將新墳挖出,殘害已死之人的肢體而一度受到了明朝政府的嚴禁。

說是嚴禁,民間卻始終盛行,只是在清朝逐漸發展成了燒燬屍首的做法。在河南一帶,旱災一旦出現就會被認定為附近出現了"旱古冢",也就是旱魃。鄉親們將四處查看明顯更為溼潤的墳頭,發現之後就是掘屍刨墳,然後一把火燒個乾乾淨淨。

實際上不只是中國會為了祈雨對人的屍骨做法,俄羅斯的某些地區也有在旱災時挖墳掘墓,殘害新屍的行為。

《子不語·旱魃》有言旱魃系"僵女, 屍貌如生, 遍體生白毛。焚之, 次日大雨"。

有關於旱魃來歷的傳說

《山海經·大荒北經》:有人衣青衣, 名曰黃帝女魃。……黃帝乃下天女曰魃, 雨止, 遂殺蚩尤。魃不得覆上, 所居不雨。"

旱魃又叫女魃,是歷史上最古老的一位旱神,也是傳說中的殭屍之首。

女魃原是一名天女,身穿青衣,擁有神力。在蚩尤和黃帝作戰時,蚩尤的人做法使黃帝的軍隊迷失在風雨裡。黃帝隨即殺了雷澤裡雷神的座騎夔牛,用它的皮做鼓震破了蚩尤的陣法,又讓女魃參戰,將風雨驅散,最後黃帝才殺掉了蚩尤,取得勝利。女魃雖然在這場戰役裡建了功,但是卻從此失去神力不能再回到天上,又因其特質導致無論她走到哪,哪裡就會有乾旱。

《龍嶺迷窟》裡的旱魃是什麼來歷?其本為神,後為怪,再為孽障

所以秦漢時期的旱魃是同時具有神和怪的特徵的,大概是一位身著青衣讓人又懼又怕的天女。漢朝後,女魃的形象就越來越妖魔化了,不僅是神的身份被懷疑,連女性的特徵都被否定。

明清時期,女魃已經從神變成了鬼,然後進一步變成了殭屍的形象。民間還有宋真宗時天師降女魃的傳說。

《神異經》裡有對旱魃形象的具體描述:"南方有人, 長二三尺,袒身, 而目在頂上, 走如行風, 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 赤地千里, 一名旱母。"

為什麼世人眼中的旱魃慢慢的就從神變成了怪,從怪變成了殭屍,一步步越來越醜陋憎惡?

古代出於對自然的恐懼和虔誠,面對難以控制和轉圜的災難時,人們在一開始的時候總是會將之當成神的懲罰。這既是一種恐懼,也是一種期盼,如果我們能夠奉養神,這些災難是不是就不會再發生了呢?人力既然如此渺小,神力是不是能夠救人於水火中?

《龍嶺迷窟》裡的旱魃是什麼來歷?其本為神,後為怪,再為孽障

但是經歷了幾百上千年的時間,當人們逐漸發現信仰並不能減少任何災難的時候,就不再認為這是神的懲罰,而是魔,是怪對人類的仇視行為。

面對神,我們什麼也做不了,但是面對怪,我們至少還可以"打殺",所以旱魃也就自然而然由神女變成了殭屍。

當人類能夠應對旱災,旱魃也就不再存在

古人長期處於看天吃飯的狀態,旱災對他們的打擊是十分致命的。沒有收成,就會有人餓死,因飢餓而無奈死去的人越多,人就會越絕望。

中國自古以來發生旱災的次數是遠超常人所想象的。李約瑟曾統計,在過去的兩千多年裡,中國共發生了1300多次大旱,每過一年左右就會發生旱災。從《前漢書·武帝本紀》裡的記載甚至有具體的因旱災而發生的"人相食"的慘狀。

《龍嶺迷窟》裡的旱魃是什麼來歷?其本為神,後為怪,再為孽障

從秦漢到明清,再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旱魃一直存在於各種文獻風俗史裡,就是因為這幾千年的時光中,人類一直都沒有辦法應對大自然的災難。

這時候,我們就會去幻想出一個十分強大的存在,用這種被具象化的妖魔去為現今的苦難做解釋。"打旱魃"的行為更是如此,只要十次裡碰巧有一次真的"求到了雨",人們就會對這種行為深信不疑,而沒有求到,也可以解釋成"打的不對"。

最重要的不是有沒有用,而是面對越發絕望的境地時人們還能夠做些什麼。

《萍州可談》卷三說:"世傳婦人有產鬼行者,不能執而殺之,則飛去,夜復歸就乳,多瘁其母,俗呼為旱魃。"居然是直接把新生兒當做旱魃。

《夷堅志》也記載了一個故事,一個叫劉子昂的官員和一個漂亮的女人勾搭在一起。幾個月後,他在路上遇到了一個道士,道士說他有妖氣,白日見鬼。劉子昂不信,道士就到他家裡去觀察,到了之後就著人往大堂潑水,有塊地方越潑越幹。道士就讓人從那裡往下挖,結果挖出來一具殭屍,正是和劉子昂相好的女人。

《龍嶺迷窟》裡的旱魃是什麼來歷?其本為神,後為怪,再為孽障

這些書裡的內容都越發將旱魃妖魔化,正是對應了當時並不安穩的生活,人們卻不管許多,只要被指為旱魃,就挖屍掘墓。在災難頻發的年代,簡直就成了一種集體的癲狂。

《大清律例·賊盜·發冢》就記載了嘉慶九年發生的與"打旱魃"相關的案件,因為乾旱,村民不由分說就刨了山東高密李憲德的新墳並燒燬屍體用以求雨。李憲德的親屬阻攔不得,十分悲憤,將這些人全部告上公堂,最後帶頭掘墓的仲二被判以"擬絞監候"罪(死緩)。

這個案子在當時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嘉慶皇帝甚至需要為此降詔修法:"殭屍久變旱魃之說,本屬無稽之談,鄉曲小民,為謠言所惑,做出掘墓毀屍,傷天害理之事,情節殊為慘酷。"

"打旱魃"的習俗本身就是十分荒誕的,只是在那些荒誕的時代裡,人命都沒有任何保障了,又有誰會去顧及什麼入土為安。

清代後期乃至民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眼界的提升,面對旱災也不再需要眼睜睜看著而無能為力時,"旱魃"這種生物也就自然而然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