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岭迷窟》里的旱魃是什么来历?其本为神,后为怪,再为孽障

旱魃也被称之为旱神,最初以女性形象示人,后变成不死不灭的"僵尸",是古代神话传说中能够引起旱灾的一种怪物。

《龙岭迷窟》里的旱魃是什么来历?其本为神,后为怪,再为孽障

《诗·大雅·云汉》说:"旱魃为虐,如惔如焚。"民间多认为旱魃不除就会永无宁日,干旱也永远不会停止,所以许多"祈雨"的仪式都是围绕消灭旱魃进行的。一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鲁中一带还有烧旱魃求平安的习俗。

《龙岭迷窟》里的旱魃

原著小说曾文:"旱魃一出,赤地千里,僵尸中有紫僵、白僵、黑僵、绿僵、毛僵、飞僵,最后进化为旱魃,其渊源可追溯到蚩尤黄帝时期。"

而在影视剧《龙岭迷窟》里的旱魃则是一种人死后变成的怪物。李春来的村子里大旱好几年,为了求雨,村长就组织村民开馆打旱魃。

这里的旱魃体型不大,通体黑色,长相恶心却非常灵活,十几个人都制不住,最后还是马大胆一匕首把它钉在了木桩子上。就是这么一会,天空马上乌云密布,雨水淅淅沥沥的下起来。

《龙岭迷窟》里的旱魃是什么来历?其本为神,后为怪,再为孽障

胡八一说:"打旱魃,其实就是打旱骨桩,属于封建迷信的一种。"《明史》里有明确记载"打旱骨桩"的风俗,但因其是将新坟挖出,残害已死之人的肢体而一度受到了明朝政府的严禁。

说是严禁,民间却始终盛行,只是在清朝逐渐发展成了烧毁尸首的做法。在河南一带,旱灾一旦出现就会被认定为附近出现了"旱古冢",也就是旱魃。乡亲们将四处查看明显更为湿润的坟头,发现之后就是掘尸刨坟,然后一把火烧个干干净净。

实际上不只是中国会为了祈雨对人的尸骨做法,俄罗斯的某些地区也有在旱灾时挖坟掘墓,残害新尸的行为。

《子不语·旱魃》有言旱魃系"僵女, 尸貌如生, 遍体生白毛。焚之, 次日大雨"。

有关于旱魃来历的传说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人衣青衣, 名曰黄帝女魃。……黄帝乃下天女曰魃, 雨止, 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 所居不雨。"

旱魃又叫女魃,是历史上最古老的一位旱神,也是传说中的僵尸之首。

女魃原是一名天女,身穿青衣,拥有神力。在蚩尤和黄帝作战时,蚩尤的人做法使黄帝的军队迷失在风雨里。黄帝随即杀了雷泽里雷神的座骑夔牛,用它的皮做鼓震破了蚩尤的阵法,又让女魃参战,将风雨驱散,最后黄帝才杀掉了蚩尤,取得胜利。女魃虽然在这场战役里建了功,但是却从此失去神力不能再回到天上,又因其特质导致无论她走到哪,哪里就会有干旱。

《龙岭迷窟》里的旱魃是什么来历?其本为神,后为怪,再为孽障

所以秦汉时期的旱魃是同时具有神和怪的特征的,大概是一位身着青衣让人又惧又怕的天女。汉朝后,女魃的形象就越来越妖魔化了,不仅是神的身份被怀疑,连女性的特征都被否定。

明清时期,女魃已经从神变成了鬼,然后进一步变成了僵尸的形象。民间还有宋真宗时天师降女魃的传说。

《神异经》里有对旱魃形象的具体描述:"南方有人, 长二三尺,袒身, 而目在顶上, 走如行风, 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 赤地千里, 一名旱母。"

为什么世人眼中的旱魃慢慢的就从神变成了怪,从怪变成了僵尸,一步步越来越丑陋憎恶?

古代出于对自然的恐惧和虔诚,面对难以控制和转圜的灾难时,人们在一开始的时候总是会将之当成神的惩罚。这既是一种恐惧,也是一种期盼,如果我们能够奉养神,这些灾难是不是就不会再发生了呢?人力既然如此渺小,神力是不是能够救人于水火中?

《龙岭迷窟》里的旱魃是什么来历?其本为神,后为怪,再为孽障

但是经历了几百上千年的时间,当人们逐渐发现信仰并不能减少任何灾难的时候,就不再认为这是神的惩罚,而是魔,是怪对人类的仇视行为。

面对神,我们什么也做不了,但是面对怪,我们至少还可以"打杀",所以旱魃也就自然而然由神女变成了僵尸。

当人类能够应对旱灾,旱魃也就不再存在

古人长期处于看天吃饭的状态,旱灾对他们的打击是十分致命的。没有收成,就会有人饿死,因饥饿而无奈死去的人越多,人就会越绝望。

中国自古以来发生旱灾的次数是远超常人所想象的。李约瑟曾统计,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共发生了1300多次大旱,每过一年左右就会发生旱灾。从《前汉书·武帝本纪》里的记载甚至有具体的因旱灾而发生的"人相食"的惨状。

《龙岭迷窟》里的旱魃是什么来历?其本为神,后为怪,再为孽障

从秦汉到明清,再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旱魃一直存在于各种文献风俗史里,就是因为这几千年的时光中,人类一直都没有办法应对大自然的灾难。

这时候,我们就会去幻想出一个十分强大的存在,用这种被具象化的妖魔去为现今的苦难做解释。"打旱魃"的行为更是如此,只要十次里碰巧有一次真的"求到了雨",人们就会对这种行为深信不疑,而没有求到,也可以解释成"打的不对"。

最重要的不是有没有用,而是面对越发绝望的境地时人们还能够做些什么。

《萍州可谈》卷三说:"世传妇人有产鬼行者,不能执而杀之,则飞去,夜复归就乳,多瘁其母,俗呼为旱魃。"居然是直接把新生儿当做旱魃。

《夷坚志》也记载了一个故事,一个叫刘子昂的官员和一个漂亮的女人勾搭在一起。几个月后,他在路上遇到了一个道士,道士说他有妖气,白日见鬼。刘子昂不信,道士就到他家里去观察,到了之后就着人往大堂泼水,有块地方越泼越干。道士就让人从那里往下挖,结果挖出来一具僵尸,正是和刘子昂相好的女人。

《龙岭迷窟》里的旱魃是什么来历?其本为神,后为怪,再为孽障

这些书里的内容都越发将旱魃妖魔化,正是对应了当时并不安稳的生活,人们却不管许多,只要被指为旱魃,就挖尸掘墓。在灾难频发的年代,简直就成了一种集体的癫狂。

《大清律例·贼盗·发冢》就记载了嘉庆九年发生的与"打旱魃"相关的案件,因为干旱,村民不由分说就刨了山东高密李宪德的新坟并烧毁尸体用以求雨。李宪德的亲属阻拦不得,十分悲愤,将这些人全部告上公堂,最后带头掘墓的仲二被判以"拟绞监候"罪(死缓)。

这个案子在当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嘉庆皇帝甚至需要为此降诏修法:"僵尸久变旱魃之说,本属无稽之谈,乡曲小民,为谣言所惑,做出掘墓毁尸,伤天害理之事,情节殊为惨酷。"

"打旱魃"的习俗本身就是十分荒诞的,只是在那些荒诞的时代里,人命都没有任何保障了,又有谁会去顾及什么入土为安。

清代后期乃至民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眼界的提升,面对旱灾也不再需要眼睁睁看着而无能为力时,"旱魃"这种生物也就自然而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