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美食之大山里走出来的肥肠

肥肠又名猪大肠、猪肠。猪肠是用于输送和消化食物的,有很强的韧性,并不象猪肚那样厚,还有适量的脂肪。别看它形状奇怪,未加工是味道也让人不敢恭维,在人们的印象中,肥肠就是和臭味儿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很多人不吃肥肠。也确实有很多地方用肥肠做的菜,无论是吃前还是吃后,都有一股臭味儿,吃这样的菜,就不像是在享受,而像是在受罪了。但它却有好高的食疗作用:性寒,味甘;有润肠,去下焦风热,止小便数,有润燥、补虚、止渴止血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虚弱口渴、脱肛、痔疮、便血、便秘等症。虽然是好东西但要能做成一道美味还是很考研厨师功力的。

常德美食之大山里走出来的肥肠

肥肠的做法有很多种,可炒,可煮,可卤等等。其中鲁菜就有一道名菜九转大肠,但我们今天要说的是一道来自湖南大山里的名菜石门肥肠。

常德美食之大山里走出来的肥肠

20世纪90年代,在湘西北的石门县以及邻近的澧阳平原,突然有一道菜式流行开来。不仅仅是流行,可以说还从来没有一道菜式能有它的地位!不仅人们上餐馆只点这一道菜就餐,连街头无数大大小小的餐馆都以它为名--"石门肠子馆"。那时,它还叫"石门肠子"这个土得到家的名字。石门肥肠是对湘西北的一道新近兴起的名菜,来源与北方的溜肥肠,结合当地土家人的做法而产生。目前石门肥肠在整个湖南省内乃至全国都有了一定名气,成了一道极具特色的湘菜。

常德美食之大山里走出来的肥肠

石门肠子,其实是一道又快又省又好吃的便当!经常可以看见石门人,无论是政府官员、教师学生,还是贩夫走卒都会三五一邀,在冒着烟、喷着香的肠子馆里围着一个煤炉子就餐。人们不仅将钵子里的菜吃光,最后还会再要一大碗米饭,并将汤汁全部浇在米饭上,大口大口吃起了汤泡饭。

常德美食之大山里走出来的肥肠

据《石门县志》记载,"石门肥肠煲"是由土家族青年覃正村发明。覃正村系石门县所街乡麻纳峪覃家台村民, 1968年从军后在营房中当炊事员,学得一手过硬的烹调技术,1974年复原回乡后务农,后经人介绍,他被招聘到县供销部门掌厨,先后在供销学校、县供销社和石门大厦从事炊事工作。他少言寡语,在厨艺上精益求精。他见人们喜食他炒出的北方溜肥肠,就决定采用土家族的传统方法炒出来炖着吃。经过一段时间研制后,便有了如今独具一色的"石门肥肠煲"。后来,他为照顾各地食客的口味,又以石门肥肠煲为原本,推出了酸辣肠、脆皮肠、清淡味肠(不放辣椒)等干埚系列。

常德美食之大山里走出来的肥肠

现在,石门肠子走出了这个小山城,走向了长沙、广州等大都市,成为湘菜中一道代表菜。现在,它不仅更名为"石门肥肠煲"这样一个正式的名称,更换了器具,还身价倍增,慢慢远离了石门人的日常生活。

常德美食之大山里走出来的肥肠

如果你在常德就很方便吃到正宗的石门肥肠煲,在市区有一家肥肠老店坐落在芙蓉路电视大学对面,老板是石门人,肥肠味道正宗,客人也是络绎不绝,有时间可以邀上三五酒友,一钵肥肠,一杯小酒,好不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