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邊塞之長城烽火(6)

——高臺縣境內長城及烽火臺等遺址考察記

榆木山前古建康,南郭風景繪屯莊。

兩行高柳沙汀暗,一派平湖水稻香。

紫燕銜泥穿曲巷,白鷗衝雨過橫塘。

當年畫舸中流處,談笑行兵寄羽觴。

以上是明代詩人沈青崖過高臺時的留詩。詩中的建康就是今天的駱駝城。駱駝城位於高臺縣城西南25公里處,始建於東晉陲安元年(公元397年),是後涼建康郡太守段業另立年號建立的北涼國國都。據《重修肅州新志》記載,駱駝城不但是北涼初建時的國都,而且是漢代樂涫縣、唐代建康軍的故址。駱駝城面積近30萬平方米,分前、中、後三城。城牆基厚6米,殘高7米。除東北角外,其它三角都築有長方形角墩,前部城垣東、西、南三面各開一門並築有甕城,內城南垣正中闢門並築甕城與外城相通。全城佈局合理,是河西走廊遺存較完整的漢唐故城。


尋夢邊塞之長城烽火(6)

駱駝城遺址及墓葬


我們幾個原本打算是去小孤山挎沙蔥的,但兄弟的車有些問題,所以臨時決定去近處的駱駝城去看一下。我們開著電動小車車按計劃去兄弟樓下接侄兒一起去,沒想到生病的姐姐也想去轉轉。就這樣,包括我的妻子、外孫在內,我們五個人的考察團隊就湊齊了。

導航真是個奇妙的東西,它完美地把我們引導到了駱駝城古城的南面。我們站在南面的墩臺上望去,整個駱駝城就像諸葛亮的八陣圖,寫滿了歲月的滄桑。古城遺址的每一道缺口、每一處凸凹都蘊含著風雨的洗禮,戰火的雕鑿。


尋夢邊塞之長城烽火(6)

駱駝城遺址


駱駝城遺古城分為南北兩城。南北兩城之間築有腰牆,長425米,高7.5~8米,保存基本完整。古城四角有角墩,其中東南、西南角墩基本完整,邊長各6米,高7.5米,西北、東北角墩遭洪水沖刷已坍塌。腰牆東西兩端有腰墩,東端腰墩底邊長5米,高6.5米,西腰墩底邊長6米,高7米。南北二城東、西牆外約10米各有2座墩臺,邊長5米,高7.5米,其中南城東西兩座有夯土臺與城牆相連,北城東、西兩座則完全與城分離。南城有三門,其中東西兩門相對,皆設甕城。東甕城坍塌,殘高2~4米,無門頂,城門內東西兩側馬面殘跡可辨。腰牆正中開門,設甕城,高7米,無門頂,牆北側東西馬面殘。北城北牆殘損嚴重,城門不辨。南城西南角有一獨立割開的小區,東西長122米,南北長77米,面積9394平方米,小區內有一米多高的五產處建築遺蹟。


尋夢邊塞之長城烽火(6)

駱駝城遺址


駱駝城遺古城又分為外廓、宮城、皇城三層。我們順著別人踩踏的痕跡走到了皇城裡面。皇城北部北側有一夯土臺基,周長71.6米,高3.3米,土臺南側臺級可辨,可能是以前的點兵臺。城南傳有古城水道。相傳,西夏王李元昊在攻打由回鶻駱駝王子鎮守的駱駝城時,因城池堅固久攻不下,便命人用亂木、骷髏鎮住了從山上流向駱駝城的“臭門泉”。斷水後駱駝王子支持不住,以土丘水缸假制米山面嶺、油缸醋井來迷惑城外重兵,擺出誓同來敵一決死戰的架勢,而在背後則調兵差民開挖了一條自城中直通往今羅城紅寺坡的地道。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駱駝王用餓馬搖鈴、懸羊擂鼓的手法掩敵耳目,他自己則率領城中軍民老少潛入地道悄然遠遁而去。

我們在城西附近還發現有有乾涸的水井一眼,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水源都是一種戰略物資,這裡雖然已經用鐵絲網圍起來了,水井四壁乾裂,走近看看,仍然讓人有一種心悸的感覺。


尋夢邊塞之長城烽火(6)

駱駝城遺址古井


考察發現,駱駝城古城的城垣為黃土夯築,夯土層厚0.10一0.15米,牆基寬6米,殘高7米,分南、北兩城。南北二城蟬聯,甕城、角墩、腰墩保存完好,是目前國內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漢唐古代文化遺址。駱駝城遺址現已出土的數百塊彩繪壁畫磚,全景式地反映了漢唐時期綠洲屯田、西塞牧獵、交通出行、歌舞宴樂、遠古神話等多方面的社會生活,是一部形象的河西開發史。

據歷史記載,前涼政權為安置關內來投的難民,在駱駝城故址建郡,以東晉王朝首都“建康”來命名,藉此標榜效忠晉王室來爭取北方漢人的支持,成為戰亂給駱駝城歷史烙下的特殊印記。此後前涼於公元376年被前秦所滅,建康郡首次易主。

尋夢邊塞之長城烽火(6)

駱駝城遺址


淝水之戰前秦苻堅失敗後,其大將呂光乘機佔領河西擁兵自立,次年又鎮壓了以張大豫、王穆為首的前涼殘餘勢力在建康郡舉行的叛亂,並於公元389年建立後涼,委任參軍段業為建康太守。第二年,因呂光濫殺無辜,盧水胡人沮渠、蒙遜擁立段業為主,以建康郡為根據地糾集各部族起兵反呂,四年後佔領張掖建立北涼,使駱駝城成為北涼政權的發祥地。沮渠、蒙遜自段業自稱涼王后,為與西涼李暠爭霸,於公元405年增築了建康郡城。在歷經北魏、北周250年後至隋代被撤銷建置降稱福祿縣。唐武后證聖元年(公元695年),大將王孝傑在此置建康軍,成為甘、肅兩州之間的軍事重鎮,郡與軍雖一字之差,但反映出地方行政與軍事管制兩種管理體制,軍有大軍、中軍、小軍之分。大軍的建置是萬人左右,中軍五千人左右、小軍三千人左右。建康軍是中等軍,最多時,屯兵五千三百人。唐大曆元年(公元766年),建康軍被吐蕃攻陷後,慘遭屠掠,後荒廢,從此淪為牧人晚間的宿營地,被當作天然的駱駝圈,風靡一時的故都由此得名駱駝城沿用至今。本人有《大漠駝龍傳奇》奇幻小說一部,大家可以看看加深影響。


尋夢邊塞之長城烽火(6)

駱駝城遺址


駱駝城城內建築遺址遭戰亂等破壞,已徹底消失了。目前對遺址破壞最大的環境因素是風沙和山洪,現有防護林帶還不足以抵擋常年大風揚沙對遺址的侵害。前幾年發生的大洪水也曾讓駱駝城命懸一線。但因為文物保護部門各縣政府的重視,駱駝城遺址的保護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近年來,高臺縣委、縣政府委託中國建築設計院編制了《駱駝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 (2006-2025),2010年12月經省政府批覆實施。

相信五六年之後,駱駝城古城又能煥發迷人的光彩了!到時候歡迎各位外地的親來旅遊,我會是很好的嚮導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