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某性侵養女:缺乏精神薰陶的教育,精英越多,世道就越惡


鮑某性侵養女:缺乏精神薰陶的教育,精英越多,世道就越惡

文|呂靜賢

閱讀與每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

01

缺乏精神薰陶的教育,精英越多,世道就越惡

這段時間,鮑某明性侵養女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

鮑某明是誰?

看他的個人履歷,光鮮亮麗:名校碩士,中美兩國律師,國內某上市公司高管。

從他的個人履歷不難看出,這是一個典型的社會精英。

而這個社會精英,現在卻被指控性侵養女。

當事人李星星(化名)通過媒體稱,其自2015年14歲以來,遭到“養父”鮑某連續性侵4年至今。

而鮑某明則由始自終堅稱,他和養女是戀愛關係。

這起案件曝光後,很多人說這是擁有中外律師證的鮑某明,設計的一個完美計劃:

他完美地從一個底層單身的女人那裡,騙走一個即將14歲的單純弱小的少女;完美地躲過了幼女性侵案14歲這一年齡節點,在她14歲生日之後才原形畢露;完美地利用了民間送養的灰色地帶,理直氣壯地把少女囚禁在身邊;又完美地利用性侵案取證難的困境,把一切不利因素變成洗白證據……

對於養女對他的指控,可以說在法律領域有關這方面的規定,他駕輕就熟。甚至熟稔有關嫖宿幼女的法律。

不信,看他的博客“律動空間”,9年前發表的《從“嫖宿幼女”看未成年人保護的差距》一文,就詳談了我國與國外對幼女性侵害保護的不同。

他在文中寫道,“我國刑法對‘姦淫幼女罪’有專門定義,特指‘行為人與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發生性關係’,無論幼女是否自願。但相關司法解釋又規定‘行為人確實不知對方是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雙方自願發生性關係,未造成嚴重後果,情節顯著輕微的,不認為是犯罪’。這個司法解釋再加上同時存在量刑較輕的‘嫖宿幼女罪’,使得對幼女實施性侵害的定罪和量刑產生了很大空間和變數”。

所以即便現在,鮑某明性侵養女的事件不斷髮酵,遭到越來越多人的怒斥。

他也依然可以臉不紅心不跳、胸有成竹地說:“我不會觸碰法律底線。”

他確實懂法,他就是個法律專家。他的履歷上顯示,他具有中國律師資格與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出庭律師資格,從1996年起從事律師工作,先後在京津地區律師事務所任合夥人,駐美國紐約和加州工作近十年,曾任美國思科、美國新聞集團、香港南華集團等跨國企業資深法律顧問。

所以除非找到足夠的證據,證明女孩“非自願”,否則,鮑某明真的可能輕鬆逃脫法律的制裁,無法構成犯罪。

可是,一個剛剛年滿14週歲,體重70斤的女孩,在一個身高1米90,體重200斤的男人面前,真的有“自願”和“不自願”的選擇權嗎?

法律是什麼?法律的職能和作用是什麼?法律的初衷又是什麼?為什麼要制定法律?

法律是保護弱者,鞭韃罪惡,懲惡揚善,這就是法律的初衷和職責。也是我們制定法律的根本目的。

但是,現在法律已成一些別有用心之人掠取私利、踐踏良知、肆意傷害他人的工具。這多可悲,也多荒誕啊。可是這荒誕的一幕,卻真真實實地在大眾的眼皮底下發生。

這起案件將如何走向,不僅僅影響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能否受到保護,而且也深深影響社會風氣的走向。就如當年的老人摔倒扶人者反被訛一樣,案件判決後,越來越多的無良老人出現,越來越多的人不敢去扶老人,社會風氣愈來愈差。

而這起案件的走向,給許多人的感覺是悲觀,即施惡者也許根本不會受到什麼懲罰。

當蓄意施害者鑽法律的空子,得不到應有的懲罰時;當越來越多的精英想方設法,把法律、制度當成利己的工具,駕輕就熟、遊刃有餘地遊走在法律的空白地帶,做出傷天害理而不受一點法律的制約和懲處時,這個世界會不會變得越來越可怕、人人自危?

知識是什麼?我們讓孩子努力學習知識是為了什麼?一個社會培養人才的目的和初衷是什麼?

無非是希望孩子將來能通過正當途徑過上好的生活,這個社會也能越來越好。

但,現實卻是那麼地打臉。越有知識的人,對社會的傷害就越大,危害也越大。他們利用所掌握的知識,為所欲為、肆意作惡,卻又難以得到應有的懲罰。

所謂的知識,在這裡,已成了危害社會和他人基本權益的利器。

這,其實也深深地暴露了我們當前分數教育、功利教育的最大短板,那就是:培養出越來越多自私自利、無公德的精緻利己主義者,甚至不擇手段的利己主義者。

這與我們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

可以說,缺乏精神薰陶的教育,精英越多,世道就越惡。

02

唯有讓更多的孩子喜歡上閱讀,世間方能越變越好

究竟什麼才是我們教育的初衷?

我想,教育的初衷,往小處說,那是希望孩子將來能有通過合法的途徑過上更好生活的能力,即不走歪路走正道過好自己的生活;而往大處說,就是大家一起,齊心協力讓這個社會、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所以,完整的教育勢必離不開對孩子精神世界的引導和薰陶。

即不但要培養孩子能適應社會、獨立生活的能力,還要引導他做一個有志向、有抱負、有良知的人。

而一個人精神世界的塑造和培養,不僅僅是幾句簡單、空白的說教而能完成的。

最好、最有效的方式,其實就是通過故事,去啟發孩子。孩子在聽、讀故事的過程中,教育在無形中發生。這就是一個人精神世界塑造和培養的最好方式和途徑。

鮑某性侵養女:缺乏精神薰陶的教育,精英越多,世道就越惡

而且一個人三觀塑造的最佳時機,也是最有效的時機,就是幼年的孩童時期。一旦過了這段時期,成年後想要再去重新塑造,已是非常難的了。那時樹已成形,基本上已經定型。

而看我們現在的家庭和學校教育,都把重心放在了分數教育上。孩子十幾年寶貴的黃金時光都放在了大量的刷題、做試卷上。所以最好的結果,就是孩子如父母、學校所願,考了高分、進了名校、成了精英。但在精神發展上,卻十分滯後。因為長期精神食糧的缺乏、匱乏甚至空白,這些眾人眼裡的精英,心理、情感上充滿各種各樣的缺陷和黑洞。所以,當他們一旦有機可乘,去填補內心、情感上的黑洞時,他們就會不擇手段地去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置他人生死於不顧。這樣的人是可怕的,而一旦成為社會精英則更加可怕,對他人、對社會的危害性就更大。

就如前文中的鮑某明,他利用他精湛的法律專業知識,很大可能性使自己逃過法律的制裁。如果真是這樣的結果,會導致什麼後果呢?不但止這起事件的受害者維不了權,施惡者得不到應有的懲罰逍遙法外。而且將來還會出現更多類似的受害者和施惡者,到時社會環境可想而知。

所以在孩子教育上,不論對學校還是一個家庭來說,孩子的成績固然重要,但他的三觀、認知、心理更重要。

沒有健康的三觀、心理和認知,一個人再怎樣出類拔萃,甚至功成名就,他的教育、他的人生都是失敗的。而這個社會的將來,也樂觀不到哪裡去。

在孩子教育上,我們都不應忘了教育的初衷:是為了培養出有良知、有責任感、有擔當、遵紀守法的好公民。也是為了培養出更多有能力讓社會變得更好、讓社會不斷髮展進步的棟樑人才。而不是恰恰與之相反。

而閱讀,實質上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最好,也是最有效的途徑。

因為在閱讀中,沒有蒼白、簡單的說教,有的只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故事,通過這些故事,讀者對世界的認知、三觀在不斷地完善,看問題的深度和能力也在不斷地加強,同時也從中獲得真、善、美的薰陶和教育。懂得明辨是非、分清善惡。視野因此而擴大,格局因此而升級,而不再侷限於自我的狹小世界裡。

所以只有更多的孩子喜歡上閱讀、大量地閱讀,這個世界才有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好。否則,培養出再多的精英,也於事無補,甚至與初衷背道而馳。

切莫讓素質教育成為一句空洞的口號。

03

閱讀與每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

閱讀,其實與每一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

也許有人會說:我不喜歡閱讀,也不閱讀,不也照樣過得好好的。閱讀怎麼會與我的命運息息相關呢?這個說法太誇張了吧。

我想問,身為一個父母,你一定希望你的孩子能好好讀書,將來有個好前途、好人生吧?

這,其實也就是你潛意識對讀書的認同。因為環顧四周,那些實現人生逆襲,前程看起來一片光明的人,基本上都是有文化、高學歷的人。

而且將來機械化、電子智能化也是大勢所趨,以後沒有相關知識和文化的人,就很容易被社會所淘汰。

還有,階層固化。不是說現在階層固化越來越嚴重,實現階層逆襲越來越難了嗎?可以說,位置越高、資源越多的人,越重視孩子的教育;而身處社會底層、資源越貧乏的人,越不重視孩子教育,即使重視也無能為力――這就形成了世襲的惡性循環:好的更好,差的愈差。

身為一個普通人,甚至也許自己生活也不怎麼樣的父母,面對孩子的未來和培養,真的無能為力了嗎?

不,還有一個最省錢、而且特別有效的途徑,那就是:讓孩子喜歡上閱讀,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美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對全球32個國家的15歲學生進行了研究,並於2002年發表了研究報告,得出結果:

越熱愛閱讀,考試成績越高;越討厭閱讀,考試成績越低。

熱愛閱讀能夠讓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取得更高的閱讀成績,突破家庭的影響。

也就是說,閱讀能真正改變一個人的命運,而不受家庭的影響。

鮑某性侵養女:缺乏精神薰陶的教育,精英越多,世道就越惡

《朗讀手冊》的作者吉姆·崔利斯在經歷大量的研究和調研,得出這樣的結論:全世界範圍內,改變命運的都是家中的印刷讀物。

在他的書中,他舉了好幾個這樣的例子:

有一天,我收到田納西州孟菲斯市的瑪西婭·托馬斯寄來的一封信:

我們的女兒珍妮弗1984年9月出生,當時我們收到的禮物中有一本《朗讀手冊》。讀了書中的前幾章,我們對卡索拉的故事印象十分深刻,於是決定每天至少讀10本書給珍妮弗聽。她因先天心臟缺陷,必須住院7周做矯正手術,在這段時間內,她必須接受特別護理。我們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給她朗讀的。我們無法在醫院陪伴她時,會將故事錄音帶留下來,請護士幫忙給她播放。

過去7年來,我們抓住所有可能的機會讀故事給珍妮弗聽。現在她已經上小學一年級了,並且是班上閱讀成績最好的學生之一。她的閱讀測驗總是得滿分,而且她懂的詞語相當多。下課時,經常可以在學校的閱覽室看到她的身影;在家裡,她也很喜歡和我或她爸爸坐在一起看書。

我們的故事與眾不同的是,珍妮弗出生時,被診斷患有唐氏綜合徵,她兩個月大時,我們被告知她很有可能全盲、耳聾,而且嚴重智障。然而當她4歲接受智商測驗時,她的智商卻高達111。

他說:

如果這樣的孩子都能克服障礙,併成功地受到教育。那麼,正常家庭如果能夠儘早並且認真地讀書給孩子聽,將會有多麼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呢?

閱讀,可以幫每個孩子實現人生的逆襲。哪怕沒有良好的教育條件,哪怕身體諸多缺陷。

而且,閱讀也能教會孩子跳出自己思維的侷限,不輕易被他人洗腦。就如北大那個被男友洗腦而自殺的女孩。有人說,如果女孩保持多信息來源,比如說擁有閱讀的好習慣,她就不會輕易被對方所洗腦。而且讀得越多,思考也就越有深度,也越擅思考,這樣對方想洗腦就更難了。

所以,閱讀能幫我們的孩子時時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不輕易被外界所誘惑和控制,從而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

其次,閱讀可以讓我們的這個社會變得更好。

沒有閱讀風氣的社會只會越來越差。這句話不誇張,也不危言聳聽。

2000年,在南京,有一個來自德國的普方先生一家四口之家慘遭滅門,兇手是江蘇北部沭陽縣的四個無業青年。當晚,這四個青年在普方家中行竊,被普方發現,也許是語言不通,也許是發生了爭執,慌亂之中,這四個年輕人選擇了殺人滅口。最後,這四個兇手被抓獲,結局當然是 “殺人償命”。

但從德國趕來的普方先生的母親朱莉亞在庭審中卻被一個細節觸動:這四個從小生活在蘇北農村的青年,從小沒有接受過良好教育,進入社會後,也沒正式工作,就是打零工。朱莉亞認為,如果他們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有能力掙錢,就不會去行竊,也許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她對媒體說道:“我覺得,他們的死,並不能改變現實”。

於是,朱莉亞太太和南京當地的一些德國人,共同設立了“普方基金”,資助蘇北貧困地區兒童上學。而他們資助的地區,就是那四個無業青年的家鄉。朱莉亞認為,這是紀念兒子普方一家,最好的方式。

在普方基金的網站上一直放著一句話:“教育,成就一生”

據婦聯統計,中國的留守兒童至少有六千多萬人,超過兒童總數的五分之一,數字高的驚人。

有網友發出這樣的擔心:“隨著幾千萬留守兒童的長大,有著幾千萬的‘窮’光棍,‘窮’在物質和心理的雙匱乏,當一無所有,沒什麼可失去時,有多少人能把持住人性暗面?”

網友的擔心不無道理。從小隻能維持溫飽,缺乏精神食糧滋養長大的孩子,精神世界可以說是接近荒蕪。另一方面內心的雜草又肆意、無拘地生長,得不到有效地清理。這樣的人將來出來社會,很大可能性成為社會安寧、和諧的隱患。而且這還是個不小的數目。

再加上分數教育、功利教育下的產物――精緻利己者大量的出現。

將來的社會不能不讓人憂心忡仲。

而我們每一個人身處其中,誰也逃脫不了。

所以,唯有創造條件讓更多的孩子喜歡上閱讀、大量閱讀,我們的社會才有可能越來越好,越來越和諧、安寧。

教育家斯賓塞曾經說過:

閱讀淨化孩子的靈魂。書能夠影響人的心靈,經常閱讀的人,就會發現自己心靈的缺陷和不足,從而不斷改變自我。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主要任務就是閱讀。

閱讀,與我們每一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小到一個個體,大到一個國家、社會和民族的將來。

鮑某性侵養女:缺乏精神薰陶的教育,精英越多,世道就越惡

04

是時候反醒我們當前的教育模式了

當今我們的社會,犯罪者愈來愈呈現兩種趨勢:

一種是呈現高學歷化、精英化的趨勢。如前文的鮑某明,還有近段時間轟動網絡的北大女生被男友洗腦、精神控制而不堪忍受選擇自殺事件中的高材生男友;

而另一方面,犯罪者又越來越低齡化,手段也越來越殘忍。去年的“大連13歲男孩姦殺10歲女孩”的影響還未降溫,近期又出現“13歲男孩殺死堂妹並拋屍”這樣讓人不寒而慄的新聞。

這些事件,讓我們不得不去質疑:我們的教育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我想,該是時候反醒我們當前以分數為主的教育模式了。

把十幾年的寶貴學習、成長時光,拿來不停地刷題、考試,而忽略了其心靈、精神上的成長,使我們越來越多的孩子成了自私自利、只注重自己私慾的人。甚至為了自己私慾而什麼惡都做得出來的人。

人的成長,不能沒有精神食糧的灌溉。其實相對於技能的學習,一個人精神世界的發展,更不能小覷。因為它決定著一個人的三觀,決定了一個人將來選擇做好人還是做壞人,也決定了一個社會將來的好壞。

哲學家黑格爾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 一個民族只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能審視靈魂,他們才有未來。”

畢業於哈佛大學的美籍日裔青年安田,當年給金錢味很濃的《非誠勿擾》帶來了不一樣的空氣。

在節目上,他說,如果有一千萬美金,可以開一個基金,照顧孤兒,照顧社會上最貧窮的一些人,或者給一個學校,讓他們多一些獎學金……總而言之就是“為人民服務”。

他說這話的時候引起滿場的笑聲,一直瘋癲的他卻很認真地說:社會責任感對我,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我想,這才應是我們教育的目標。

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閱讀是最有效的途徑。

正如教育家斯賓塞所說的:

凡是閱讀多的孩子,一般來說,其視野必然開闊,其精神必然充實,其志向必然高遠,其追求必然執著。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這個人的閱讀史。

閱讀,其實與我們每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