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定位》:想成功却没方法,靠自己努力却没贵人协助,咋办?

成功的人生模式是什么?

身体健康、家庭和谐和事业蒸蒸日上?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又是什么在阻碍着我们迈向成功?

是没有人生目标和计划、是没有信心,自己不努力,还是没赶上“风口”,也没遇见贵人?

答案也许是我们目标清晰,但动力不够;

也许我们有动力,有行动,但方向错误;

也许我们高看自己,贬低他人,做错决定,选错伴侣,入错行,又错失良机,等等。

这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定位之父”特劳特先生在写给年轻人的《人生定位》一书中,提出了一套颠覆人们认知的说法。他认为企业需要精准定位,但人生是不需要的。在他看来,迈向人生高峰,不是靠更努力地工作、更坚定地相信自己、更积极的思维方式,而是你能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

《人生定位》:想成功却没方法,靠自己努力却没贵人协助,咋办?

作者杰克·特劳特是首位提出的“定位”理论,被评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的全球最著名的战略大师之一。

受他的《定位》一书的影响,很多知名企业,如苹果、宝洁、惠普等,走出困境,迈向巅峰。

同样,看了他的《人生定位》一书之后,也有不少年轻人,开始觉悟后,日渐地找到属于自己正确的人生模式,包括我自己在内。

问题是人生这场“赛”,该如何”战“呢?

01

人生无须精准定位

下重功夫制定目标和做计划,却不行动,所有努力全在欺骗自己

制定人生目标的成功理论是不对的。

你仔细研读一下成功书籍或者人生书籍,就会发现这类书籍会告诉你一条原则,如果你想要成功,那么就需要清晰的目标,再制定计划,然后再行动。

史蒂芬•柯维在闻名天下的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也是如此。

书中讲到高效能人士的第二个习惯是以始为终。是什么意思呢?

你先想要什么人生,再用正确的形式,开启你的人生路。简单来讲,以始为终也可以先制定人生目标、计划好人生,再行动。为什么要以终为始呢?作者是这样解释的:

“以终为始说明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认清方向。这样不但可以对目前处境了如指掌,而且不至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误入歧途,白费工夫。毕竟人生旅途的岔路很多,一不小心就会走冤枉路,许多人拼命埋头苦干,到头来却发现追求成功的梯子搭错了墙,但是为时已晚,所以说忙碌的人未必出成果。”

这听起来很有道理,也符合人的认知。但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做法往往是相反的。

小学时,你梦想是当一名医生、一位老师。长大后,你会读相关的专业吗?不会。

大学时,老师让你专业领域中的5年计划、10年计划。毕业以后,你会按照职业生涯规划去找工作吗?答案也是不一定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简单。人很难看清自己。我们现在做的任何人生规划都是基于可能的自我。「可能的自我」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黑泽尔·马库斯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什么意思呢?可能自我分为:

  • 希望我:希望自己达到的自我。
  • 预期我:预期自己能达到的自我。
  • 恐惧我:害怕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自我。

也就是说,可能的自我,包含是现在的自我和未来的自我。但我们时常误会认为现在的你,由过去的你决定的。未来的你,由你现在是做的事决定的。所以,我们多大多数目标也就全基于“可能的我”。问题是这种做法错的。为什么呢?

原因有三:

  1. 人很难通过反省过去的我,来发现未来的我。唯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可能的我”,有一句话讲得特别好,就是实践出真知。唯有不断实践,不断做事,才能开发自己无限潜力。
  2. 奖赏会害人。当收到他人的表扬,或者做某件事得到某种奖励的时候,我们就会认为这就是我擅长的事情。但这种奖励,往往是基于对比的。也是说,在该环境下,对比其他人,你可能做得好、更有优势,但倘若换了另一个圈,你不一定依旧能出类拔萃。
  3. 很多人一直找不到现在的目标,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所以我们就误以为现在的我不行、我不会、我不能。但事实上,当你在空想时,或者自我否定时,很多机会早已悄悄溜走了!

由此可知,传统的、公认的人生模式,把先目标再计划后行动,是不太对的。

著名电影《阿甘正传》中的阿甘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例子。上了大学的阿甘,他不知道读大学有何意义。他不知道将来要去哪里,从事什么工作,成为怎么的人。

当珍妮问:你将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时,他却很淡定地说:我将来不能做我自己了吗?不过呢!此时的阿甘,也不知道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毕业后,他误打误撞进入军队。在征途中,他在公交车上被人排挤。他惊恐。他不知所措。他甚至不知道将来会去哪里、遇见谁,碰到什么问题。可是,阿甘没有就此一蹶不振,而选择勇往直前,直到遇见好友布巴。

在无聊的部队生活中,布巴给他讲自己的梦想是买下一艘船当捕虾人,因为虾有很多用途,有许多吃法。阿甘很认同这个不错的想法。

于是,在布巴意外身亡以后,出于怀念好友的想法。退役的他,决定帮好朋友实现这个梦想。问题来了!刚开始下海的阿甘不会捕虾。他时常捕到的不是虾,而是垃圾。但是呢!阿甘并没否定自己,而是一捕再捕,直到成为百万富翁。

再看!有一天,女朋友珍妮突然离开了他。阿甘突发奇想,决定出去跑一趟。

当他跑到路的尽头的时候,他想着也许我能跑到城边;

当到达城边的时候,他想着也许我能跑遍绿茵县;

当跑遍绿茵县的时候,他想着既然跑了这么远,我也许能跑遍亚拉巴马州……

《人生定位》:想成功却没方法,靠自己努力却没贵人协助,咋办?

就这样。他一直奔跑,横穿了整个美国大陆。整整跑了三年两个月14天16个小时。为什么这样做呢?

很多人认为他做了一件很酷、很有意义的事,于是就纷纷加入阿甘队伍,与之同行,一起跑步。可是在阿甘自己看来,他只是想跑步,仅此而已。

好了!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阿甘的人生。他从大学后加入部队,再从部队退役之后,靠捕虾发财致富,再花了三年多的时间跑步。这一路走来,阿甘有做人生规划吗?然而并没有。阿甘的人生,如同这场跑步。没有计划,没有为什么,只是尽管去做、去跑罢了!

“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去哪里。”长岛波特莱奇预备学校1989届的毕业生丹尼尔·理查德·库珀曼说:“我就想迫不及待地踏上旅程。”

罗 斯·佩罗也说过类似的话:“人生就像一张蜘蛛网,各条网线以奇妙的角度交叉。能否成功并不取决于你的计划,特别是商学院教的那种所谓的5年战略计划,制订得有多完美。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机遇,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这才更有决定意义。”

所以,对于目标不明确,计划杂乱无章,动力又不足的我们,有错吗?

在我看来,没有错,人生无须也无法精准的定位。为什么呢?

一个人价值,跟是否迷茫,和人生规划力没有关系。但一个人是否有能力,和本人是否有行动力和运气紧密相关。

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辞在《人生定位》中说:“人生没有什么公式,我也从来没有所谓的人生规划。运气出现了,我把握住了,这就足够了。然后他补充道:一笔交易的成功,98%靠的是运气。”

所以我想,人生想要成功,不是靠精准的人生定位,先有目标再有规划,而是先行动,其次等运气降临。

无可否则,先计划后行动的人生没有错。但倘若你计划满满,却迟迟未能行动,那你这辈子只能活在空想之中,然后把自己骗得团团转,最后也剩下活着受罪了。

你想啊!电影中,阿甘为什么能成功呢?无论做什么事,他想法都很简单,有时甚至没想法。在他的世界里,完全没有所谓计划,只有勇往直前,去努力,去争取,直到最后功成名就。

因此,人啊!你别再犯傻了。别在乱听传统的、所谓的成功论:人生精准定位模式,计划出来的。这并不全是对的。记得:成功的人生是行动出来的,而不是定位出来的。

《人生定位》:想成功却没方法,靠自己努力却没贵人协助,咋办?

02

靠自己在行动中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成,也是不对的

想要成功重要的是靠别人,而不是你自己

投资家大师查理芒格说:“影响他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来自儿童绘本中《小红母》中的那句:“那就我自己来吧。”所以,我们一直强调想要成功,那你就得做自己,就得我自己来。比如,

  • 我想自己去闯天下;
  • 我要独自创业;
  • 我要向自己证明;
  • 我不需要谁的支援,我要成为一个大人物。
  • 我现就不需要团队,就可以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

我们把这些视为励志,视为偶像。可这些对吗?

又有多少人完全真正的靠自己就成功了呢。

有,但是极少数。

这些人往往都会出现在励志的书本或成功案例上面。然后我们就会产生一种“大输偏差”的错误心理。

根据《花花公子》杂志的统计,41%的美国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美国总统。而美国大约有8 000万个家庭,如果平均每个家庭有2个孩子,那么就有6 500多万名孩子努力成为总统。

结果呢?能成为美国总统的人,一定就是那个靠自己的人吗?历史告诉我们,答案并非如此。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赛马比赛,那么能否你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你选的马有多厉害,而不是你本人有多大的能力。你想!一匹马使劲奔驰的力量,与你的力量,熟大熟小?

如果把努力工作比如成一匹骏马,那么你工作时间越长越好吗?你越努力就会越幸运,也越能成功。答案非也。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单打独斗难以闯天下。如果有谁想着单打独斗就能闯出一片新天地,那么这个人多半是有勇无谋之徒。

举个特别简单的例子:从古至今,有哪个皇帝是靠自己一个人,就能走上宝座。又哪位国家领袖,不是靠别人选举后,推上去的。

因此,在我看来,传统人生信条告诉大家:靠自己能力,越努力越幸运,也就越能成功。这也是对不的。

成功的关键并非靠自己不断地在行动中努力,而是三个字:靠别人。

用校长对教职工说的话来讲:“要善待你班里的优等生,将来他们会回来,做你的同事;但更要善待你班里的那些中等生和差生,因为将来他们会回来,为我们学校新添一座礼堂或是一栋科研大楼”。

所以,我认为你别再犯傻了,别总是误以为当一匹“努力型的赛马”,就能成功。想要成功,单靠你自己是不太行的。成功的法则不是看你能做什么,而是别人需要什么。同时,重要的不是你,满足什么人的何种需求,而是你认识什么人。

用一句话来说,贵人相助,易办事。

《人生定位》:想成功却没方法,靠自己努力却没贵人协助,咋办?

03

成功的人生模式有两条件

1.借势借力来成就自我

如果你天生就能画出佳话、写出好文章,长得貌美如花又怎样呢?

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我负责貌美如花,你负责养家糊口。

对那些天生有条件的人,大多数人会抱着这样的心理:我负责才华横溢,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可这样对吗?

不对!这样这样做,只会让你越来越自负。

历史上有两位著名的画家,但是他们有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位是凡高,另一位是毕加索。

在凡·高的一生中,他画了数百幅画,但只卖掉了一幅。凡·高自称是“一幅画都卖不掉的可怜虫”。

在凡·高自杀99 年后,日本的一个收藏家以8250万美元的高价买下了他的一幅画作《加歇医生的肖像》。

而毕加索却不同。毕加索一生卖出的画不计其数,累积的财富惊人,身后遗产几十亿美元。他有句名言:“重要的不是一位艺术家在做什么,而在于他是什么样的人。”毕加索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他不仅是一位画家,他更是一位营销大师。他不仅擅长于绘画,还懂得运用各种商业技巧,把自己的画卖出去,进行商业变现。

与之相反,梵高的命运只能是托马斯·格雷所感慨:“有多少花儿争艳吐芳无人得知,只让清香在沙漠中白白浪费。”

你认为像凡高一样孤芳自赏的人生模式的对的吗?还是像毕加索一样呢?

在我看来,我更加认可毕加索的人生模式。这种在自身有能力的前提下,自己还不断花点时间去推销自己,去获得别人的认可。用心理学的专业名词来说,叫“社会认可”。别人认可的,才有价值。

用《财富》杂志所称的话来说:“几乎所有成就卓越的人都得到过他人的提携。

因此,我认为真正的聪明者,应该如定位之父所说的:“你要尽量多寻找、多接触各种画廊、出版商和唱片公司。同时谨记,你不必讨好所有的人,你只需要有一匹可以驾驭的好马。”

用一句话来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势借力来,成就自己,才是真正的智者所做的事,这才是成功的人生模式之一。

《人生定位》:想成功却没方法,靠自己努力却没贵人协助,咋办?

2.拥有一个成长型思维模型

很多人误以为,在准备考试中,每天起早贪黑,越努力去看书,越努力进行题海战术,也能够取得好成绩;同样在工作中,工作时间越长越能够赚取更多的钱。

结果真的是这样吗?你付出越多,就能够得到越多。

毋庸置疑,答案是不一定。

根据路易斯-哈里斯公司的调查,与1973年相比,如今美国人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多了20%,而闲暇时间则少了32%。管理者甚至要工作更长的时间。 根据休斯敦美国生产与质量中心的调查,65%的高层管理者每周的工作时间超过50个小时。这说明什么呢?

我们越来越陷入那种拼命加码、努力工作、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企业精神当中去。这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如果努力工作人让我们取得满意的成绩,这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但很多时候,勤奋和努力全是一种假象。那种自我感觉良好,收获满满全是在自我欺骗。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大部分”努力型”的工作者,是属于固定思维的状态中。他们经常把全部时间扑倒在工作上,是为了麻痹自己,以便于逃避困难。说白了,这类人不想走出舒适区,不乐意去面对未来更多挑战。

通用电气的董事长杰克·韦尔奇说∶“如果有人跟我说‘我每周工作90个小时’我就会说‘那你可大错特错了。我周末会去滑雪,周五则与朋友出去玩儿,参加晚会。你也得这么做,不然你就亏大了。列出20件让你工作90个小时的事情,其中有10件肯定毫无意义'。”

所以呢!你想要有所成,除了努力,这远远还不够。你还需要成长型思维模式。什么意思呢?

固定性思维模式的人时常掩饰自己的一切,害怕让人看到自己的失败,而成长型思维的人看重自己是否在失败中成长。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一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工作。他们更在乎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反馈,然后不断精进自己。

《人生定位》:想成功却没方法,靠自己努力却没贵人协助,咋办?

也就是说,努力工作只是一个选项,是一种表象而已。努力背后,更看重的是看你有没有开放的心态和成长思维模型。

用一句话来说,并非越努力就越好,也并非工作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如果你有这种想法,那么这是一种非常不理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错误观点。

总结一下

在第一、二部分中,我们讲到传统的两种错误思想观念和做法。

第一:做企业需要精准定位,但人生是不需要的。传统的人生精准定位法:先制定目标,再计划后行动的模式是不对的。反过来,成功的人生是行动出来的,而不是定位出来的。

第二:人在行动中,靠自己难以成功。人想要迈向人生高峰,单靠你自己是不太行的。成功的法则不是看你能做什么,而是别人需要什么。同时,重要的不是你满足什么人的何种需求,而是你认识什么人,能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用一句话来说,贵人相助,易办事。

既然如此,那我们究竟要怎么做,才更容易成功呢?

成功有两个常被忽视的前提条件:一是你要懂得借势借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二是努力工作只是一个选项,是一种表象而已。努力背后,更看重的是看你有没有开放的心态和成长思维。

《人生定位》:想成功却没方法,靠自己努力却没贵人协助,咋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