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為什麼要創建“武舉”呢?談談唐代武舉制度的創立


引言: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一個創新的時代。武舉就是一項重要的制度創新。武舉始創於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它的實行使唐代軍事人才的選拔規範化、制度化,也為唐朝統治者延攬了許多軍事人才,鞏固了其統治基礎。然而從絕對數量上而言,由於統治者重文輕武的統治思想以及武舉錄取規模小,所以縱觀整個唐朝,武舉並沒有在社會上引起“轟動效應”。

武則天為什麼要創建“武舉”呢?談談唐代武舉制度的創立


武舉始創於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廢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前後延續一千二百餘年。它是我國古代科舉制度發展和完善的重要體現,也是古代科舉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於武舉創立的背景、考試內容及影響,學界已做了一定的研究。然而還有一些問題值得探討,如:縱觀唐朝二百餘年的歷史,為何高層武官很少有通過武舉及第呢?為何武舉沒在社會上引起“轟動效應”?

一、武則天創立武舉的背景

關於武則天為何創立武舉,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

(一)唐以前歷代選舉武人的方法所提供的歷史經驗

秦漢時期,以武勇選官最早見於漢武帝時舉“材力之士”為官;魏晉時期,晉成帝咸和八年(333),“令諸郡舉力人能舉千五百斤以上者”閉;隋朝也採用了薦舉武臣的方法,隋煬帝大興三年詔五品以上職事官舉地方人才,“才堪將略,則拔之以禦侮,臂力驍壯,則任之以爪牙。”唧;唐高宗顯慶時期曾詔日:“宜令京官五品以上及諸州牧守,各舉所知。或勇冠三軍,翹關拔山之力⋯⋯”此後高宗年間多有詔舉武臣的記載。因此,唐以前歷代選舉武藝人才的方法為武舉的創置提供了有益的歷史經驗。

武則天為什麼要創建“武舉”呢?談談唐代武舉制度的創立

武舉考試中的騎射!


(二)武則天為籠絡人才與鞏固統治的政治需求

為鞏固統治,武則天“不惜爵位,以籠四方豪傑自為助”,“務取實求真賢”,首創“殿試”、又開“南選”,她在位期間每年科舉取士人數是唐太宗時期的兩倍。但是,這些人才多以學習儒家經典為基礎,

只能以文治國。為鞏固武周天下,武則天便於“長安二年,始置武舉”。同這使習武之人通過考試進人統治集團,從而擴大了國家統治人才的來源,鞏固了統治,通過對軍事力量的控制達到穩固新興政治局面的目的。

(三)唐前期對外戰爭失利,對內缺乏兵源的軍事需求

高宗、武則天時期,吐蕃、契丹、突厥等紛紛侵擾中原,邊境戰爭頻頻發生,“國家頻歲出師”。當時武將兵士缺乏,周邊戰爭頻頻失利,邊疆出現了空前的危機。為了解決危機,武則天開創了武舉,用以選拔善於指揮的戰將和作戰勇敢的武士來抵禦邊境的侵擾。隨著均田制的日益破壞,府兵制逐步瓦解,府兵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國家在戰爭中處於更加不利的地位。因此,補充兵源、轉換武士選拔方法就成為擺在統治者面前的迫切問題。在此背景下,武則天通過開創武舉的方式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武則天為什麼要創建“武舉”呢?談談唐代武舉制度的創立


(四)當時社會普遍存在“尚武”之風

十六國時期,北方地區民族雜居融合,少數民族的尚武之風感染中原人民,使關東人民逐漸輕文風而重武藝;唐統治者皆含鮮卑血統,善於騎射,官僚和百姓也就上行下效地練習武藝,積極進取。武舉的創置可為人們提供以軍功入仕的機會,調動了人們參軍的積極性。

二、武舉考試的內容和方法

狹義武舉屬於常舉武科。武舉初創時,舉子的來源只有“鄉貢”一途。鄉貢指未在學校學習而學業有成者向州縣“自薦”,後又經地方官吏考核合格的人。各州府掌管武官選舉的官員先對舉子進行資格審查,然後進行規定內容的考試,並根據考試成績決定是否及第,考試合格的人便可於每年十月至京師,十一月於尚書兵部參加省試。

武則天為什麼要創建“武舉”呢?談談唐代武舉制度的創立


省試武舉的主持機構是兵部,初由兵部員外郎職掌,後改由兵部侍任知武舉官。

關於考試的內容,唐六典》記載:“武舉,其試用有七:一曰射長垛…二曰騎射…三曰馬槍……四步射…五曰才貌…六曰言語…七曰舉重,謂翹關,率以五次上為第。”《通典》《唐會要》等也有一致記載。

可見,武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考試,一是基本的身體條件;二是武藝技能;三是對特殊武器的掌握。其中,武藝技能是評定成績高低的最重要標準。

武舉考試合格的舉人即取得做官資格,兵部予以任命。

《唐六典》記載:“武貢之第者,勳官五品已上並三衛執仗、乘,若品子年考已滿者,並放選;勳官六品已上並應宿衛人及子品五考已上者,並授散官,謂‘軍士戰官’;餘並帖仗然後授散官。”

可見,舉子身份的高低、納課的年限長短是決定武舉是否及第除官的必要條件。

三、武舉制度產生的影響

武舉的創立,是唐代科舉的重要發展,產生了比較重要的影響。

(一)為唐統治者延攬軍事人才,擴大統治基礎

武舉的創置使得唐代軍事人才的選拔走向規範化,為國家選拔出一大批具有勇猛韜略的人才統治階級掌握了軍權,並通過高官厚祿籠絡武勇人才,使得新興地主階級服從並擁護其統治地位,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穩定了人心。

武則天為什麼要創建“武舉”呢?談談唐代武舉制度的創立


(二)提高軍隊戰鬥力,加強了國家軍事力量

武舉通過正規性的考試選拔出軍事人才,提高了將帥的素質,比如武舉及第的名人郭子儀“以武舉高等補左衛長史,累歷諸軍使。”武舉刺激了人們習武的積極性,使得具有一定軍事武藝才能之人步入軍界,甚至選拔出一部分具有宏韜偉略的將帥之才,從而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使唐軍在邊境戰爭中處於有利的地位。

(三)使社會尚武風氣流行,人民積極向上

武舉初置便“教人習武藝”,“又製為土馬於閭間,教人習騎”。統治階級公開倡導武藝,且十六國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尚武遺風也影響了中原人民,人民紛紛開始練習武藝,並希望親歷戎馬生涯。從而使得唐代呈現出積極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武則天為什麼要創建“武舉”呢?談談唐代武舉制度的創立


四、關於唐代武舉制度的一點思考

在唐朝二百餘年的歷史中,武官很少有能通過此途登進高位者。那麼,武舉制度為什麼不能在社會上造成“轟動效應”呢?下面試作一些簡要的分析。歷朝統治者普遍重文輕武,以文取士更適合統治需要縱觀中古社會可見,統治者多重用文臣,重文輕武現象非常普遍。

孟二冬《登科記考補正》一書,從新發現的唐人墓誌等材料中,發現了兵部武舉之登科者二十餘人。可見武舉登科人數比起文舉,簡直九牛一毛。當時統治者更加重視以文取士,對高素質的文官的需求比武藝人才大得多,因此通過武舉錄取人才的規模非常之小。雖然在古代存在許多傑出的軍事人才,但是,由於統治者重文輕武的統治心理,同時出於對武人干政的防衛,所以歷代武臣沒有文臣的人數多、地位高,他們對社會的整體影響相對較小,很少能造成轟動的社會效應。

武則天為什麼要創建“武舉”呢?談談唐代武舉制度的創立


(二)武舉錄取規模極小,武舉出身的高層武官更為罕見

唐代武舉錄取規模極小。從唐代貢舉設置的時間及地方誌和墓誌等相關資料的分析看,《登科記考補正》一書新增武貢舉22人中,真正屬於武貢舉及第的只有馬元埸、董虔運、郭子儀等11人。而這些及第之人能成為高層武官,受到統治者重用的更為罕見。雖然其宙;也有人能力較為突出,但未形成規模,除郭子儀這樣的大唐英雄聞名於世外,其他武人多被歷史“淹沒”。剛既然武進士的比例如此之小,而且未有很多英雄人物位居高官,武舉便很難在社會上引起大的轟動。

此外還有其他原因,如因晚唐武人專橫並對對中央政權構成威脅,皇帝始終對其嚴加防範,所以武官不可能大規模得到重用;武舉制度自身存在弊端,通過考試的舉人多成為戰士而很少能擔任將帥,所以其社會影響必然受到侷限。因此,武舉並未像進士科一樣成為當時人們不懈追求的目標,武舉名人也鳳毛麟角,所以並未在社會上引起轟動。

五、結語

武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延續近一千二百年,通過武舉考試,歷代選拔了一定的軍事人才,從而擴大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基礎,增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維護了社會的安定局面,對整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制度創立,使歷代軍事人才的選拔。規範化、制度化。

它是我國古代社會科舉制度發展和完善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國古代科舉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通過對比發現,從絕對數量上而言,由於統治者重文輕武的統治思想以及武舉錄取規模小,所以縱觀整個唐朝,武舉登科人數沒有文舉多、地位高,武舉沒有在社會上引起轟動效應,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

[2]、房玄齡.晉書

[3]、魏徵.隋書

[4]、欽若.冊府元龜

[5]、歐陽修、宋祁.新唐書

[6]、劉啕.舊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